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08

第8章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发展(6)

直到1867年,马克思才发觉原来归功于费尔巴哈的天才发现其实是一场滑稽的误解。在1867年4月24日致恩格斯的信中他说道:在重读了《神圣家族》之后,“我愉快而惊异地发现,对于这本书我们是问心无愧的,虽然对费尔巴哈的迷信现在给人造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印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3页。之所以让马克思感到问心无愧,是因为不仅被他们自己称为“一切天才的发现”是科学的,而且重要的是这是他们自己的一切天才的发现;之所以让马克思感到滑稽,是因为他对费尔巴哈过于迷信而造成了不恰当的评价,竟把自己的批判成果归功于费尔巴哈。这一切怎能不让马克思既愉快又惊异!

由此看来,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都把他自己的观点误以为是费尔巴哈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持有类似的想法,那更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其实,绝大多数研究马克思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想法,误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仍然支持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没有意识到他批判黑格尔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既不同于黑格尔又不同于费尔巴哈,就无法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严格区分开来,这样做,只能表明我们离马克思依然很远。人们往往被理论表达的形式所迷惑,往往被那些所谓的术语、概念所迷倒,从而在根本上忽视了隐藏在这些形式背后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内容。在异化理论上,马克思俨然与费尔巴哈有本质的区别。自从发现了这个现实的人之后,凡是马克思给予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的各种光环,实质上都是从马克思自己身上绽放出来的天才思想之光。160多年前的马克思“误解”了费尔巴哈,160多年后的马克思因他本人的这个“误解”而被后世人一直“误解”着。我们知道,那时马克思只用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完全纠正了对费尔巴哈的误解,“正解”思路首先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正解”过程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而如今我们既没有“正解”费尔巴哈,也没有“正解”马克思,因为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混为一谈,实质上就意味着对他们两个都“误解”了。现在是到了该消除在马克思思想研究过程中这个最大的误解的时候了。

三、唯物史观萌芽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唯物史观发源地。从唯物史观理论本身而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确立了唯物史观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这将进一步证明我的推断是正确的。

第一,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即现实的人。

马克思用现实的人摒弃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人,从而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把人的活动变成了自我意识的运动。但肯定黑格尔“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是有积极的意义,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抽象地理解了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的“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不是“绝对自我意识”,而是“现实的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3页。马克思论道:“如果没有人,那么人的本质表现也不可能是人的,因此思维也不能被看做是人的本质表现,即在社会、世界和自然界生活的有眼睛、耳朵等等的人和自然的主体的本质表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的活动是对象性活动,即实践活动。不要以为马克思在这儿根本没有批判费尔巴哈那种抽象的自然人,就以为没有超越费尔巴哈。完全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人当然不是指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人,这个人既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又是社会性存在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4页。,其本质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即是指现实的人。其实,马克思以为费尔巴哈的人就是现实的人和社会的人,只是误把自己的这些观点当成是费尔巴哈的罢了。

第二,确立了唯物史观理论和革命活动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分析指出: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成为资本的奴隶,工人必须为获得工资和谋求工作而斗争,为物质生活资料而斗争,整个社会日益形成工人和资本家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必须消灭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要消灭私有制,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从经济运动的历史的横断面林剑:《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历史”生成论诠释及其价值》,《哲学研究》,2009年第10期。来看则表现为市民社会,所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认为唯物史观把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可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找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唯物史观理论的现实基础。

第三,“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的最初表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这一思想发展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这是唯物史观的又一重要观点,如同“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个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2页。

第四,物质生产决定社会关系的生产和上层建筑的生产的理论的最初表述。

马克思写道:“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和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运动即经济运动抑或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实现,这里说的是物质生产方式。“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艺术等等”则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一些特殊的生产方式,它们属于精神生产方式和制度生产方式,亦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精神生产方式和制度生产方式即上层建筑。

在这个手稿中,有类似于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表述:“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83页。并且认为社会关系也是人的本质:“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上面提到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产物。有没有这种社会联系,是不以人为转移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0—171页。个人实现其存在是指他的生命活动,而生命活动在本质上来讲是生产劳动,因此,马克思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社会联系、社会关系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产物,这种关系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五,最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确立人的本质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我将在第三章《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原点》§§§第一节《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中作详尽的阐释。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这个核心命题就是:“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2页。可见,《神圣家族》中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观点只不过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同样观点的另一个版本而已。马克思所说的整个世界历史是指人的感性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页。与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同,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卫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7页。,马克思承认自然界的优先于人而存在的地位,而没有成为人的对象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相反,“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页。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因此,“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可见,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包含在历史观之中。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论,它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此。可见,马克思最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确认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在人的劳动之上生成的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

第六,从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对立中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中得出无产阶级的解放意味着全人类的解放的结论。

马克思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表现,即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人同生命活动相异化;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总结道:“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2—63页。“每一个领域都是人的一种特定的异化,每一个领域都把异化的本质活动的特殊范围固定下来,并且每一个领域都同另一种异化保持着异化的关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异化劳动是人类最后的奴役形式,而且在私有财产关系条件下,异化是全面的而又普遍的。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采用了赫斯的异化的概念,亦采用了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更倾向于前者;同时扬弃地运用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洛克曼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黑格尔有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马克思更有意识地同资本生产联系在一起;二是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存在异化现象,而人将发展成为有个性的人。同时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资本论》和其他著作的不变主题(参见[法]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杨学功,徐素华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101、109页)。洛克曼的评价基本是正确的,但有一点值得进一步作出说明,孤立地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个文本,马克思所分析的异化的确是与资本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后来,马克思在其他的经济学手稿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讨论了奴隶制和农奴制下的异化问题。而且,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整体来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始终是与人的本质发展、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异化理论,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也无从理解。,而且运用了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尽管赫斯认为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但由于他仍然从抽象的人出发,因此,他也没有完全克服费尔巴哈的局限性。正如科尔纽所指出的:赫斯应该“通过废除私有制和实行利他主义来扬弃异化,但由于他仍然拘泥于无差别的人性的概念,所以像费尔巴哈一样,把社会问题变成了道德问题,并像费尔巴哈一样企图以利他主义和普遍的爱来解决这一问题。”[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王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0—71页。客观地说,赫斯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启发,从而使马克思能够从经济社会角度的异化出发去重新审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由于马克思一开始就与费尔巴哈和赫斯的立场不同,而且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因此,关于异化问题,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和赫斯也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如科尔纽所分析的:“马克思虽然采用了赫斯的这一重要的异化概念,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发展观和恩格斯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却能够使他拒绝赫斯的伤感的、空想的解决办法。”[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王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0—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