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生死智慧
47575400000055

第55章 跋一

正在本书紧张的修改过程中,我八十五岁的老父病重卧床一年多后,撒手人间,永远离开了我们。即便是有着深厚的对生死智慧觉解的我,这人世间的哀伤也是免不了的。在父亲的告别仪式上,我哽咽并嘶哑着致了《悼词》,全文如下: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送父亲最后一程。借此机会,我谨以全体家属的名义,向出席追悼仪式的各位亲人、父亲生前的领导、好友、学生,以及我们的朋友、学生、同事,表示诚挚的谢意。父亲走了,怀着对我们母亲一辈子的爱,怀着对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深深的留恋,也怀着对第三代孩子们的无限期盼,于2011年11月24日晨7点18分与世长辞了……父亲1927出生于江西万载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自1949年参加工作开始,就和行政管理工作、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任分宜县人民政府秘书室政务秘书、分宜高岚区区委书记、江西省委党校行政处科长、上饶师范学院政治处主任、鹰潭市委党校副校长、副书记、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副教授等。父亲一生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人,阅读、收听各类新闻和报纸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在工作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刻苦耐劳,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从不索取,只讲奉献。为培养学生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关怀和帮助他们,使他们成了各级岗位的人才,受到各方的好评。“文革”期间,父亲被揪斗,关进了牛棚,母亲则被赶到农村。我们姐弟四人,最大的仅13岁,最小的才5岁。就是在这种家庭生活需要父母双亲特别关爱的时候,父母亲却被迫分开。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四人和所有的家产被塞进一辆卡车,离开省城南昌,经过两天对我们而言漫无边际的颠簸之后,到了从未听说过更未到过的鄱阳县油墩街公社湖浜大队洪家生产队,被安排住进了一间四面透风的破旧不堪的房子里。父母二人从此天各一方,音讯不通!举目无亲,天寒地冻,父亲又生死未卜,可怜的母亲成天以泪洗面。我们兄妹四人正是长身体求学之时,胃口特别的好,乡村无菜可买,母亲早晨总是等在房门口,望眼欲穿地盼着哪位乡亲送点青菜萝卜或者腌菜什么的,好在中午可以让我们放学回家后有菜下饭。遥不可及的南昌,父亲正在受着非人的煎熬;近在眼前的破屋,一群幼儿稚女嗷嗷待哺,母亲的忧、母亲的愁、母亲的苦、母亲的泪,伴着漫漫长夜悠悠而流而逝,一直郁结在我们的心灵之中……数年之后,我问母亲:是什么使您坚强地活了下来呢?她答:怎能撇下你们四人成为没有亲娘的孤儿孤女呢?我问父亲:您关在牛棚遭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前程渺茫,妻儿生死不晓,想过一死了之吗?父答:想过,那种摧残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可是有你们四个孩子,我一死,就说不清了,总不能让你们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吧!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的词句,却让人哽咽难言,让人泪下不止。古人常把父比作“天”,母比为“地”——诚哉斯言。父亲锻造了我们的生命,为我们的人生航船扬起了一张宽大的帆,送了我们长长的一程。就这样,在动乱的“文革”中,父亲怀着对家人深沉的爱和对事业的执着,坚强地走了过来。

如今,在他的名下,桃李无数,芬芳满园。退休后,父亲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他每天都严格地按养生之道安排起居饮食,因此身体素称硬朗健康,成为许多老年人、壮年人效仿的对象,也被各地请去为人们讲解自己的养生体会,深受听众的欢迎;为了更多人的健康,父亲又自费编撰了十几种养生的书籍送给学生和好友,获得众人一致的赞扬和肯定;此外,每当我们儿孙辈团聚在父亲面前的时候,他就会给我们讲述近段时间内的时政要闻和生活养生知识,每年的年夜饭,父亲的新春寄语更是全家必不可少的精彩节目。正是通过数十年的日常生活,我们向父亲学到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问心无愧地为人处世、勤恳认真工作的深刻道理。父亲对母亲的爱,经历命运的神奇安排,在人生的道路上,携手共进,相互扶持、谦让、关怀,从无纷争,从无私心,都只想着给对方最大的温暖,相互敬重相互爱戴,互相孝顺对方的父母,真正做到了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一直是同事朋友眼中美满夫妻的典范。父亲晚年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一直陪伴在身边悉心照顾,直到最后一刻。他们的情,他们的爱,真正是一段普通人的爱情圣歌,温馨,淡雅,却又情意浓浓。

父亲对待子女,虽说威严有加,但却充满慈爱温暖之心。他以身作则,几十年如一日,为我们树立了做一个正直朴素的人的榜样。父亲对于道德的重视,对于规矩的遵守,对于人文的关怀,言传身教,始终如一,我们耳闻目濡,受益终身。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手足情深,恪守为人处世的标准,奋发向上,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没有辜负父亲对我们的希望。父亲对第三代,同样是充满慈爱。经常以自身的经历,对孙辈们讲解做人的原则、人生的道理。而孩子们也非常孝顺,即使工作再忙,一旦有空,必定会和爷爷聊聊天、谈谈心,逢年过节时团聚在爷爷的身边,回馈给他无限的欢乐和尊重,孩子们也是爷爷和我们大家的骄傲。父亲走了,怀着对亲人无限而深沉的爱,怀着对领导和朋友的敬重和感激,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他在世的时候,曾经是我们仰望和依靠的参天大树,后来我们长大了,自以为成熟了,又自认为父亲的某些观念落伍了,说他“天真”。如今,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够再次回到我们身边,如果时光真能倒流,一切都可以重来,我们依旧愿意和父亲分享他那孩子般的、纯粹而宝贵的“稚趣”。感谢各位在我父亲人生中最后的时光里的陪伴和关怀之情,现在各位又和我们在这里,共同缅怀这位普通的长者。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是那么的独一无二,那么的神圣伟大,那么的无可替代。父亲,您无憾而去吧,我们约定,如果下辈子能重来,我们还要再做您的孩子,直到永远!永远!永远……父亲,您安息吧!仅以这篇取名《父“天”母“地”》的悼词为这本书的后记,亦是希望在大千世界的生生死死的过程中让读者进一步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生死文化和生死智慧。

郑晓江记于南昌赣江之畔神游斋

2011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