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三维动画审美谈
47593500000010

第10章 审美活动随着时代变迁而变迁

审美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形成了时代—审美活动—美学理论的互动关系,相互作用。当今社会发展正处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东方、西方与全球化,官方、精英与大众的相互交织、冲突、对话和整合的焦灼状态。对时代主题、形式手段以及审美活动的不同侧重和偏好,已构成了当今的实践美学、技术美学、生命美学、生态美学等美学研究理论方向。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审美特色。

1当今时代的审美特征:泛审美

社会发展是必然的,人类文明进步是必然的。但数字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使得人们在不知所措中被拉入了无界的国际性审美消费社会中。文化、观念、审美都可以成为消费的社会,就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对时代主流审美特征进行认真研究。

对当今时代的审美研究,意味着是对整个大众群体的审美活动特征的研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冲击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市场经济裹挟着文化艺术向纵深发展。随着这样的特殊丰富的市场经济,在人们收入增多的同时,一个庞大的大众文化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信息化和市场经济在使个体从集体的认同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使个体向大众迅速地转化。一种缺乏现代性思想启蒙的个体,在没有经过从主体性到个体性的传统规范模式的形成时,便已迅速汇入了大众群体,且充分彻底。这便是当今时代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它决定了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特点。生存的基本保证,信息的公平享用,使大众对商品的消费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实用的需要,在满足使用的同时也要求这些商品体现他们的审美情趣,且更突出的是没有实用功能的情趣审美内容也被大量地商品化。所以,整个社会就呈现为一种以审美化倾向为主导的商品,生产为适应这种消费的大众,这就是商品的审美化倾向在整个社会中体现出来的泛审美时代性。

泛审美指的是一种审美活动的泛化,是审美脱离于少数知识精英们的范围进入了广泛的社会商品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等。缺乏现代性审美眼光熏陶的大众的审美情趣更多的是经由文化产业的一种运作形式塑造起来的。

2泛审美的特征

泛审美时代的审美具有审美对象为消费商品和审美主体是大众群体的两个审美特征。

这种审美形成一种功利性,与传统的审美定义不一致,构成了一种利害性。这种利害性表现主要体现为形式化法则、虚拟性法则和欲望叙事性法则在审美对象上的运用。运用形式化法则,使得审美性与实用性紧密相连,消费社会的绝大多数商品都极注重产品外在的设计和包装,它们通过诱人的色彩、迷人的形式去迎合大众精神需求。而作为大众的消费者正是在对这种外表形式的迷恋中,在满足精神需求强于满足物质需求的状态下选择产品。运用虚拟性法则,营造一个虚拟情感氛围也是商品消费的重要促销手段,消费内容和过程的情感被利用,情感色调和虚拟氛围经由生产程序制造出来,调动着脆弱而多愁善感的现代人的情绪,使之产生强烈的愿望。而当大众被这些程序制造出来的氛围所打动时,大众也同时完成了自我情感的虚拟历程。

审美个性的丧失、审美意蕴的削平、审美情感的式微等是利害性在审美主体上的体现。丧失审美个性,不再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在经济绑架文化的消费社会中,大众的审美趋向成为被动,更多地是由媒介文化决定的。电视、杂志、广告牌等媒介文化无孔不入,大众的审美趋向便在转动而失去了自我的决策力,跟着这些媒介文化随潮流而动。削平审美意蕴,使得美学深度的传统模式不再耀眼。泛审美时代的消费品在展现自己的消费目的形式的同时,主要使得商品自身的审美性以及大众对商品审美性的注重流于表面。

泛审美时代,审美性与实用性紧密相连,审美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较为纯粹的活动。

3当代美学

消费社会的这种审美转向,引起了当代美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就中国目前流行的美学流派来说,多数也是建立在对这种审美景观的反思上的。如超越美学、生命美学等就是试图用个体生命性和文化性来抵抗这种审美主体个性的丧失、审美意蕴的削平和审美情感的式微;和谐美学、生态美学则想在消费社会中重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和谐;文化研究美学则想在深入审美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政治等因素的研究的同时,对当代审美文化提出相应的宏观性措施。而商品美学、广告美学、科技美学、医学美学等应用美学的滋生更是直接面对时代的泛审美现象而出现的。所以,要辨认采用何种美学策略更符合时代的泛审美转向,就必须对消费社会出现的审美景观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意义有种清醒的认识。

从积极方面说,一方面,消费时代的泛审美倾向使得审美开始走向了广泛的日常生活空间,这一空间为美学的重新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另一方面,泛审美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审美特征也拓展了人的审美空间。如形式化法则使人的感性生活更加丰富化,虚拟性法则使人的想象空间更加多样化,欲望叙事法则使人的“力比多”能量找到了一条宣泄的途径。媒体对审美的大量介入也为一种可能的审美导向提供了基础,而用来消费的审美文化也为市场的繁荣和艺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从消极方面说,泛审美导致的审美个性的丧失、审美意蕴的削平、审美情感的式微等又不利于人的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更使得纯粹的艺术创作边缘化。

鉴于此,美学理论的当代使命就是如何去维持一种泛审美和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的张力。就目前时代的发展趋势而言,用美学力量去抵抗这种时代的潮流注定是徒劳的。同样,用美学力量去彻底的欢呼这种审美图景也会使得美学的批判力量得以消解。这样的话,以反思审美现象为本性的美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对泛审美时代持有一种谨慎的批判态度是最为可取的。具体操作而言,美学工作者不应该加入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中去为泛审美现象摇旗呐喊,而是应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感觉去客观地评价这些审美现象,并给大众一种舆论的导向。这应该是一种未竟的美学现代性在消费社会里的继续。但这种现代性美学策略的实行是建立在坚实的审美现实基础上的,比学院派精英们所做的美学现代性努力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性。另外,美学工作者还应该加强对边缘性的纯粹艺术现象、古典美学资源时代化和西方审美资源中国化的研究,使之有一种对主流审美文化的冲击性。这样,就有可能促致一种更高审美层次的消费品和大众趣味出现。那时,时代的审美景观就会是另一番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