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从自然形态中发掘出美的因素并给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观察偶然形体不可重复的多样形态,将其形状按人体姿态分为五类(立姿、坐姿、卧姿、蹲姿、伏姿),以便作“一气呵成”的群体组合。组合方法:
①确定单体方向,表现姿态特征;
②多个以上的偶然形群体要注意布局的疏密关系、断连关系、穿插关系和错让关系。
3.6.2偶然形体的从基本形体到有机形体
形体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构成有机形体,是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的整体。这种形体的特征是:流畅、优美、有生机。组合方法:
①形与力的作用关系、反作用关系,创造弹力感;
②忽略轮廓,强调体积。强调厚度和纵深,用体积去表现;
③为加强力对形的作用与反作用,将形态统一成整体膨胀的一个块体,成为具有充实生命力的形态。
3.7立体感
立体感是三维动画造型设计和制作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艺术家和设计师将自己的感情、个性融入到立体造型的创作中去,并赋予这个造型以情感和表情,其实质是一种生命力的体验。立体并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觉,我们的感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下意识的直接反映,这种直接感觉不是纯粹的来自客观存在的刺激,而是来自主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而这种感悟能力和直观判断能力的差异是艺术家和设计师造型创作成败的关键,艺术家和设计师应将感悟能力和直观判断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训练的任务和目标。
立体的感觉主要涉及的是量感和空间感,此外,还有触觉和运动觉,这是形体中很难把握的一部分。
人都有健全的眼睛,客观事物都有清晰的形态,然而对于艺术形态,其最深刻最真实的秘密,却是眼睛所不能看到的,它只能为心灵所感受。所以,艺术家和设计师要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和专业学习。基本训练的内容是认知形态的本质——力感的表现,不仅需要有物理力更需要的是心理学的感知内容。如,运动变化就是一种力量感,雕塑的量感、空间感、动势等也是力感。因此,要创作出充满力感的形态则需:
①利用物体表面微妙的凹凸关系,面和轮廓的节奏变化等赋予无机的物质以有机的生命形态,使冷漠的形体成为人类感情赋应物;
②有意利用造型手段、技法的方向性处理产生强有力的单纯形态,从而引发出人们对力的感受;
③创造从不相同的形体之间的方向作用力;
④敏锐观察,准确捕捉,从自然界中获得形态和节奏的形态变化规律,把物象和感知这两个要素在作品中相结合。
3.8量感
认识二维图形主要是依据形体的外轮廓,一个什么样的轮廓,决定了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然而,对于立体则不然,一个平面轮廓是解决不了一个存在于三维空间里的立体形的。同一个平面轮廓加上不同纵深空间元素便可以形成无数不同的立体形。通常,确定一个立体形需至少有三个不同视图才能肯定一个立体形。立体形体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轮廓,不管是视点,还是物体稍作移动,其原固定外形就完全变化了,我们所看到的是形体上的某个线形,而不是轮廓,这根线随着视点的变化在不断转移,立体形的外形也就有了变化。所以,不能单纯依靠轮廓来认识立体形,必须通过第三向度来认识,有了第三向的深度,立体形就有了量感。
量感指心理量、体量感、重量感、结实感,扩张感等,量感是建立在物理体量和质量基础上的力感形体表现。人们通常指的是物理量,可以通过测量的手段得到,比如长、宽、高等尺寸数据。而由物理量所引发的心理上的量是无法测量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硕大物体或宏伟或清秀,或敦实或薄弱。这硕大的体型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产生宏伟感,而或宏伟或清秀,或敦实或薄弱只是我们心理上产生的体验,是心理的量,所以,心理量是艺术的量,是艺术创造离不开的量。
那么,心理量是心理判决的结果,心理判断又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对物理量的判断,对色彩的判断,对形态本质的判断等等。
具有生命活力的形态更能打动人,艺术创作的目标是创作充满生命活力的作品,但它不是自然存在的生命力,而是艺术家深刻感受的结果。
3.9空间感
空间分为两大类,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空间,是物理空间;空间感,是心理空间。
物理空间是真实三维空间实体所限定的空间,心理空间是真实三维空间实际不存在但能感受到的空间。物理空间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而心理空间不易把握,但更具艺术效果。
心理空间即空间感。所谓的“空间张力”是通过对实体向周围扩张的感知效果而产生的,其本质是人类从真实三维空间实体向周围扩张的“张力”感知效果。
空间感的“张力”是一种“场”,这个“场”是一种不可视的运动。我们不仅能够感知空间感,也能利用人类自身的特性,如:视觉经验、思维活动来创造空间感。
3.10创造紧张感
当空间存在有两个以上的形态要素时,其相互间会产生有形或无形的关联,并成为知觉的作用状态。这种作用状态,就是紧张感,紧张感意味着“场”的运动。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空间物体的位置使该点与其他点产生某种作用,完成对相互间或全体具有强烈影响力的布局,从而制造出紧张感。
①制造线的紧张感。线,是由运动方向感的,沿着该线的方向作用的力,可以感到伸展方向的作用力。
②角的紧张感。夹角有两个运动作用方向,一个是两条线的方向;另一个是夹角的作用方向。
③分离布置的紧张感。两个或多个物做分离布置,其相互之间的距离远近分别能够构成松散感、凌乱感或堵塞感、拥挤感,紧张感是分离布置中的最舒适距离。
3.11强化进深
进深,也叫纵深,在图形学中有Z轴表示,是指前后距离。
强化进深,是指在有限的深度空间内创造出比实际深度更大的进深度。既然在平面上可以表现深度(利用绘画焦点透视),在三维虚拟空间里自然也可以夸张进深度,主要做法是利用视觉经验和强调透视规律:
①近大远小透视:对于同样或类似大小的物体有意在体积上制造出差别,产生更大距离的映像效果。
②空气透视:空气透视也叫大气透视,是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感的重要手段。
由于空气中存在着烟雾、尘埃、水气等很多介质,这些介质对光线有着扩散作用,距离越远,介质越厚,对扩散光线作用就越显著,空气透视现象也就越明显。本来无色透明的大气就被染成淡蓝色(蓝色光是短波光线),也就产生了大气透视的现象,表现在画面上则形成明暗不同、虚实不同和色彩不同的透视现象。空气透视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如下几种现象:
●景物和视点之间的距离不同,所呈现的清晰度不同,近处的景物轮廓比较清晰,远处的景物轮廓较模糊,最远处的景物往往和天空混为一体,甚至消失。
●景物和视点之间的距离不同,明暗反差不同,近处的景物反差较大,远处的景物反差较小。
●景物和视点之间的距离不同,色彩的饱和度不同,近处的景物色彩饱和度高,远处的景物色彩饱和度低。
③透视遮挡:物体的相互遮挡,唯一视点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物体,那么前面的物体被知觉认定为近,反之,则远。这种透视的远近感与物体本身的体量大小无关。
3.12空间动画
一个完整的动画影片需要有“启、承、转、合”,“开篇、渐进、高潮、尾声”等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再分出多个层次。同样,对于影响视觉效果的空间设计中也需要有“启、承、转、合”等结构。并且还必须要在强调阶段设计重点的同时注意横向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构成丰富的视觉效果,利用体量对比、明暗和虚实对比、形状对比、方向对比、标高对比等手段创造出风格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