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趣味成语
47695900000157

第157章 信口雌黄

【书证】

《晋书·王衍传》:“义理所不安,随即更改,也号口中雌黄。”

【解释】

古代用黄纸写字,写错了就用雌黄涂去重写。比喻不顾事实或不顾后果,随口乱说,或比喻言论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故事】

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叫王衍的人,字夷甫,是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王衍是一个有名的清谈家。起初,他任元城县令时(元城在今河北大名县附近),每天很少办公事,就是没完没了地闲聊、胡扯、发议论,不过工作上倒也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差错。后来,他几经升官,被任为“太子舍人”、“尚书郎”等高职,最后还担任过宰相,这样一来王衍清谈的兴趣也就更高了。他喜爱老子和庄子的学说,每天谈的多半是老、庄的玄理。谈的时候,只见他手执玉柄麈尾(一种用鹿的尾毛制成的拂尘,古时学者讲授时多手执麈尾,类似后来的教鞭),轻声慢语,从容不迫,好像满肚子都是学问的样子。当时清谈之风正是盛行,王衍竟受到一部分人的钦佩和尊敬,使他成为清谈家的首领之一。

其实,每当他夸夸其谈,讲他那套玄妙空虚的理论时,常常是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当听的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疑问时,他也毫不在乎,往往不假思索,随口更改,然后厚着脸皮,不慌不忙地继续谈论下去。据《晋书·王衍传》载,当时人们因此称他“口中雌黄”。后来,人们就将其叫作“信口雌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