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趣味成语
47695900000036

第36章 道不拾遗

【书证】

《战国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解释】

原意是道路上有遗落的东西,却无人拾捡。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

【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政治家名叫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他商地15邑,故称商鞅。

商鞅年青时代就喜欢刑名之学(古代研究依法治国、赏罚分明的学问)。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去任宰相,完全是出于逃生。有一次,魏国宰相公叔痤病重,魏王来探望。魏王问公叔痤:“如果你的病难以治愈,朝廷中有谁能代替你?”叔痤说:“卫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个喜欢以法治国的人,所以,对叔痤的推荐自然不高兴。公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脸色,心里明白了许多,为了表示自己对魏王的效忠,便对魏王说:“既然大王不用他,那就把他杀了吧!千万不要让他跑到别国去,让别国用他。”卫鞅听到这个消息,赶忙逃到了秦国。

在秦国,秦孝公重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公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推行政治改革。商鞅认为要实施改革,就必须令行禁止,才能贯彻新的措施。为此,他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并出告示说:“谁能将此木头扛到城北,可得赏金10两。”把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几乎每一个青壮年都能做得到,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来做,人们不相信天下有这么便宜的好事。于是商鞅把赏金提高到50两,人们更不相信了。后来,有一个乡下人进城,抱着最多是出些力气又不损失什么的态度,把那根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言而有信,立即赏给他50两黄金,这下子为商鞅的改革树立了威信。

商鞅坚决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他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还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就应该严明,以法为准绳,不讲私情。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坚决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打仗了。民风也变得淳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出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秦国也一天天强大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