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趣味成语
47695900000046

第46章 邯郸学步

【书证】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汉书·叙传》:“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解释】

原意是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比喻模仿别人不得要领,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忘掉了。也比喻照搬别人的一套,出乖露丑。

【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的步法姿态特别优美好看,就特地跑到邯郸去学人家走路。

这个少年到了邯郸,看见那里人走路的步法姿态确实与寿陵的不一样,比寿陵的要优美好看得多。他觉得不虚此行,打算好好地学一学。

从此,他就整天在大街上看别人走路,观察他们是怎样迈腿,怎样摆动手臂,怎样扭动腰肢,看得很仔细很仔细,晚上回到住处凭记忆学着走。后来觉得这样容易遗忘,便跟在人家后面模仿着走。但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学不像。

这是什么原因呢?他想来想去,是自己太习惯原来的步法。于是重起炉灶,放弃原来的步法,完全照邯郸人的步法走路。不料,这一来更糟糕了。他走路时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既要注意手脚如何移动,又要注意上身如何摆动,甚至还要计算移动的距离和摆动的幅度。结果,每走一步都弄得满头大汗、紧张万分。少年越学越累,越学越不像,也越学越糟糕。后来,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不得不回燕国去。可是,当他要回去时,连自己原来怎样走路的步法都忘记了。最后,他只好爬着回到燕国寿陵去,十分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