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47699900000016

第16章 保罗的离开

永远不要在背后批评别人,尤其不能批评你的老板无知、刻薄和无能。

——比尔?盖茨

(一)

1981年8月12日,信息产业行业巨头IBM公司发布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并在纽约展出了第一台样机,这台机器被称为IBM 5150。它看起来像个米色的“大盒子”,售价1565美元,拥有16K的内存,可以使用盒式录音磁带来下载和存储数据,还配备5.25英寸的软件盘驱动器。

这是信息行业的一记重拳。对此,媒体迅速作出了反应。《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称:

“IBM公司全力以赴进入个人计算机市场,专家们估计这台‘蓝色巨人’可以在两年内取得这个市场的霸主地位。”

两个月后,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开始全面出售。它的硬件无形之中领导了计算机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标准。IBM公司在开发此款产品的宗旨上简明扼要地指出:它不仅仅是将计算机卖给计算机爱好者,而且在各个工作场所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一年后,IBM 5150售出了1.3万多台计算机,用户们对它的反应十分热烈。实力雄厚的惠普、数字设备公司、施乐公司等在IBM浪潮的推动下,也开始纷纷让位。就连苹果公司新开发的电脑也败下阵来。而微软公司的系统也随着IBM 5150的销售业绩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和使用。

但是,接下来的挑战也不断出现。IBM公司表明态度:欢迎外界的加入,并完全公开产业标准的规格,以便那些希望为个人计算机开发附加卡的公司有所依据。

IBM公司还愿意同别人一起讨论软件的开发问题,同时也鼓励自己的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发软件。为了加入这场竞争,微软公司又对已开发的软件MS-DOS、Basic、Fortran、Pascal进行升级。

而此时,比尔·盖茨终于有理由说出他久藏于心中的那句话:

“让我来建立这个行业标准吧。”

微软公司憋足了劲要大显身手,可其他公司也不甘落后。微处理公司首先成功地开发出一套编辑软件,名为“文字之星”;接着,可视公司又开发出一种个人财务软件,名叫Visicalc,同样备受各种推销商和财务人员的推崇。

“文字之星”推出后,销售量巨大,为微处理公司赚来了滚滚财源。它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大多数办公用和个人用计算机的必备品。

而一时间Visicalc也成为最走红的管理必备软件,尤其受到全世界经理人员的欢迎,个人计算机也因它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比尔·盖茨清楚地看到,如果微软公司不能战胜“文字之星”和Visicalc,那么自己的市场就会被抢夺瓜分掉。摆在微软公司面前的任务,就是尽快开发出一种软件,不仅可以在CP/M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上使用,而且可以在IBM-PC上使用。

(二)

正当比尔·盖茨想在应用软件上大展拳脚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打击却向他袭来:保罗·艾伦要离开微软。这与正常的工作调动不同,也不是有别人高薪来挖墙角,而是永久地离开。这样的离开不仅让比尔·盖茨不知所措,就连保罗自己也感到十分意外。

1982年9月的一天,保罗正和同事们在巴黎从事商业活动,突然感觉有些不适。他以为自己是在发烧,并没有太在意,找了点感冒药吃完就挺过去了。

等到巴黎的工作一结束,保罗又马不停蹄地回到西雅图。几天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脖子上长了几个硬硬的肿块。这时保罗才感觉到情况有些不对,便到西雅图最好的医院进行了身体检查。检查的结果是保罗患上了淋巴瘤,医生建议他做两个疗程大概5个星期左右的X光理疗,并要求保罗多注意休息。

保罗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但紧张的工作却让他根本无法停下来。理疗一结束,他就又投入到了繁忙的软件编程中去了。

到1983年3月,在DOS2.0开发出来时,保罗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待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之中了。他时不时地感到头晕、疲倦,而淋巴瘤的复发又令他随时都有癌变的危险。保罗很清楚,为了身体,他只能告别微软。

这个决定让保罗非常难过。微软从建立之初到如今所经历的8年的风风雨雨,保罗已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这个从婴儿成长为少年的公司。这里有太多的酸甜苦辣、太多的人生滋味让他不忍心。

舍不得离开的,还有他关于计算机的梦想和与他共同奋斗的这帮朋友兼知己。尤其是比尔·盖茨,这个与他少年就相识的玩伴,这个自湖滨中学就因计算机而结识的朋友。盖茨也是,他也不忍心保罗的离去。他说过:

“当我还是少年时,保罗·艾伦就教我许多有关电脑硬件的知识,并鼓励我建立信心,并且押注在微处理器上。我很幸运,在我年纪轻轻时他就发现了我的兴趣。而今我如此着迷,至今仍是如此。”

失去这个一路陪伴自己的温柔、大度而充满包容之心的兄弟,比尔·盖茨也感到十分难过,不知道还有谁能这么容忍自己多变的脾气和暴躁的性格。

临别的时候,保罗强忍着泪,拥抱了比尔·盖茨,并用力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比尔·盖茨也紧紧地抱着他。他当然舍不得保罗离开,可在健康面前,所有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他只能强忍着泪水让保罗离开。他知道自己不能这么自私,为了事业让自己的朋友冒险,置他的健康于不顾。比尔·盖茨一字一顿地说:

“董事会永远会有你的位置。以后有什么问题尽管找我。”

保罗的疾病和离开给了比尔·盖茨很大的打击。毕竟,保罗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当年,也是保罗用坚毅和执着等待盖茨离开学校开始创业,他甚至放下自己在西雅图优厚的薪金待遇,跑到盖茨所在的城市工作。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如果没有他日复一日地与比尔·盖茨重复着他们共同的梦想,也成就不了比尔·盖茨日后的辉煌。

还记得8年前,他们创立微软之初的兴奋之情;还记得他们彻夜长谈,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兴奋不已;还记得在比尔·盖茨最困难的时候,保罗总是首先挺身而出,帮助他游说父母。

在与公司其他员工发生争执,比尔·盖茨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暴脾气,这时保罗总是用他的温厚和宽容化解怨恨,让大家依然亲如一家,充满激情地工作。

但保罗又必须启程,他开始寻找人生的另一番风景。他知道自己必须放弃计算机的梦想,幸好他还有其他的梦想等着实现。他要去完成它们,趁着自己还有时间。

保罗不同于比尔·盖茨,他是一个生命体验十分丰富的人。与强势的盖茨不同的是,他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

保罗是一个超级球迷,从来不放过西雅图超音速队任何一场的NBA比赛。而且有时候,他除了工作之外更喜欢拨弄几下吉他,或者看几页科幻小说。他也很喜欢与家人一起分享家庭生活的温暖。

离开微软之后,保罗与家人朝夕相处,并开始环游欧洲大陆。当他放下名利之心,反观自己的心灵世界时,他的病竟然慢慢地好转了,而且再也没有复发过。自此,他开始照顾母亲,并从事其他领域的投资,余生用来享受生活,并乐在其中。

而比尔·盖茨也遵循着自己的承诺,让保罗始终占有着微软的股份。哪怕在后来微软上市之后,他也仍然保留着公司仅次于比尔·盖茨的股份。这一切都是比尔·盖茨对这个“老功臣”加“老朋友”的最好的回报。

(三)

保罗·艾伦的离开让比尔·盖茨意识到了员工的重要性,他开始更加重视员工在公司中的主导地位,并提出了“微软存在必须依靠员工想象力”的口号;而且他广纳贤才,改善工作环境,以便员工能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更有效地工作。

与此同时,比尔·盖茨也没有忘记自己试图确立整个软件行业标准的宏愿望。在操作系统上,他已经遥遥领先了,而此时需要的是更全面的发展。这一次,比尔·盖茨将目光锁在了应用软件上。

“在这里,我们也能成为标准。”盖茨面对数以百计的员工,雄心勃勃地说道。

比尔·盖茨的强势让他倾向于暴风骤雨般地抢占市场,这次也是一样,他想象着自己像拿破仑一样无往而不胜。他要带领微软团队进军应用软件市场,而这次战斗却打得异常艰难。因为,微软属于后来者。

在三年前微软致力于系统软件开发的时候,应用软件的许多先行者已经领先一步了。等微软在系统软件上站稳脚跟,比尔·盖茨才发现这一片领域已是枝繁叶茂、大树庇荫。要从其中分得一杯羹谈何容易,何况比尔·盖茨想要的不仅仅是一杯羹。

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比尔·盖茨相信应用程序是以后的发展方向。随着家庭电脑越来越普及,人们对它的需要也会越来越多。比尔·盖茨经过缜密的思考,决定将“可视”作为第一个靶子,全力出击。

这项任务至关重要,需要托付给一个可靠的人。比尔·盖茨思虑再三,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查尔斯·西蒙伊,这个新加入微软团队的年轻人。

西蒙伊与比尔·盖茨有着相似的经历,也充满着对计算机技术的狂热,并勇敢地投入到这场洪流中来。

西蒙伊比盖茨大7岁,1948年出生于匈牙利。他的父亲是当地优秀的电气工程教授。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西蒙伊很小就接触了计算机。但匈牙利的计算机设备相当落后,他学习编制软件的机器还是一台俄国制造的老式电子计算机,笨重无比,足有一座房子那样大。而这台名为“乌拉尔2型”的计算机,竟然是匈牙利国仅有的几台计算机之一。

但是,落后的技术并没有掩盖西蒙伊的才华,他还将自己设计的软件卖给了国家。

在18岁那年,西蒙伊又将一套软件送给了丹麦代表团,那些代表团是来参加在匈牙利举行的一次国际贸易洽谈会的。这也使他有机会受聘于丹尼西公司,离开匈牙利前往丹麦工作。几年之后,西蒙伊开阔了眼界,并深知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十分有限,便又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深造学习。

1972年,26岁的西蒙伊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还加入了施乐公司,并在研究中心做出过不少引人注目的成绩。

这个研究中心与斯坦福大学合作,研究出一种新工具——鼠标。而西蒙伊对鼠标非常熟悉,他研制的供施乐公司的阿尔托计算机使用的字处理程序,就是第一个用鼠标的软件。他把这个软叫做WYSIWYG,也就是“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这句话的首字母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