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47853600000081

第81章 谈直面世界

你们考虑一下,你们能不能抛开自己已有的思维框架,直面世界、直面人生,凭自己的原本意识去看、去听、去感受、去体会,从而获得事物的所谓本真的认识?不可能。

我们必须反对“天赋观念”。人没有天赋观念是就人的观念来源说的,没有一个人是带着观念出生的。出生时,人的大脑就是一张白纸。人的大脑可以进化,但无论怎么进化,不可能具有先天的观念。

可就个体的认识来说,人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人是社会存在物。无论是在学校受教育者,还是从未进过学校的文盲,都是处在受社会影响之中。可以从父母、从学校、从周围的人、从社会接受一些观念,作为思想积淀存储于自己的头脑中。接触越广泛,影响越大。在社会中,传统影响、习惯性思维、社会思潮都在塑造人。我们说现在小孩子越来越聪明,智力越来越发展,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天赋观念,而是因为他们出生后接触的周围环境不同。可以说,从有识别力开始,他们所接触的东西就不同,“见多”必然“识广”。

没有一个具体的个人,可以赤裸裸地、一无所有地通过纯属自己的原始意识直面世界。如果这样,传统、教育、社会习俗以及人类相互交往,对人类的认识就没有任何影响。这种假定是不合理的,是把人视为绝对孤立的独立单元,把人视为一张白纸。

人有前识,是否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矛盾呢?不矛盾。前识并非天赋观念,而是来自社会,源自人是社会成员。人只有在人中才会成人。人有前识,但前识并非不可改变。人的认识如流水,在人生经历这个河道中会改道。这就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补充或纠正前识。没有一个成熟的人会把儿童时期形成的认识一成不变地保留终生。如果这样,一个人的智力停留在儿时,这是痴呆。

应该承认人有前识与后识。前识来自社会的传承和影响,后识来自个体自身的实践。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时过分重视前识,把成年后的一切心理疾病都追溯到幼儿时的创伤的观点,遭到不同心理学家的反对。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儿时的心理创伤肯定会对人的一生有影响,但不会人人如此、永远如此。创伤可以平复,认识可以改变。不承认这一点会把人变为只有前识而无后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