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47868500000109

第109章 “斯米克现象”说明了什么

(1991年7月31日)

近日,《经济参考报》连续发表文章,评论“斯米克现象”。所谓“斯米克现象”,说的是上海拉丝模厂在同英国斯米克公司合营后发生的一种意外现象。这个合营企业,自1990年7月签订协议到1991年初新华社记者报道时候止,国外的资金没有到位,设备也没有到厂,只来了几个外国管理人员,而企业面貌却发生了使人注目的变化。也就是说,企业还是原来的企业,职工还是原来的职工,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公司的经理也还是原来的厂长,绝大部分职能科室干部也没有变,但合营后短短半年的时间,工厂变了样,劳动生产率一下子增长了60%,利润不仅不再滑坡,而且有了增长。对此,人们给予关注,称它为“斯米克现象”。

有人问这个厂的厂长:窍门何在?厂长说,合营后解决了他过去长期解决不了的三个难题:第一,他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生产上,过去那些各式各样的外来干扰没有了;第二,以前企业的一切他都要仰脸看上级,上级怎么说工厂就怎么办,现在他没有上级了,企业完全面对市场;第三,合资后,企业有了合理的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分配档次拉开了,所以,人还是原来的人,可干活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人人都在努力干。

“斯米克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其实,“斯米克现象”并非英国这家公司本领有多大,问题出在我们国有企业的体制上和机制上。正如许多同志说的,“斯米克现象”告诉人们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老国”(国有企业)之所以不如“老乡”(乡镇企业)、不如“老外”(三资企业),就是因为“老国”的手脚被绳索捆绑,企业领导人面对的是无穷无尽的文山会海,是数不清的检查评比,是名目繁多的摊派赞助,是来自一些部门毫无道理的行政干预。企业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怎么搞活?又怎么能搞好?我国优秀乡镇企业家鲁冠球同志曾做过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国有企业如同雄狮,力量很大,可是手脚被牢牢捆绑;乡镇企业好比猴子,力量虽说比不了雄狮,可是手脚自由,蹦蹦跳跳有活力。鲁冠球的比喻告诉人们,企业活与不活是个体制问题、机制问题,不解决体制问题、机制问题,国有企业力量虽大但活不了。现在各地都有类似的“斯米克现象”。有些企业正在想方设法挂个合营的牌子(或者搞个“一厂两制”),目的无非是想以此解决体制问题。现在,国有企业的生产力被严重束缚着、压抑着,没有释放出来。这些企业如同一个人,长期住托儿所,现在已到了婚育年龄,却无法离开托儿所,成天在阿姨的怀抱中,怎么能有活力?就算全身有劲,也用不上,施展不开。“斯米克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它启示我们必须从体制上、从机制上去思考国有企业活不起来的深层次原因。

搞活国有企业根本的出路在于坚决贯彻执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也就是说搞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核心必须是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只有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实现了,企业的自主权和职工的积极性才能落实,企业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