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47868500000143

第143章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992年4月30日)

最近到杭州参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研讨会,顺便在金华、温州、台州和宁波作了点调查。这些地方和企业的同志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解决了近一时期求稳怕乱、等待观望的思想,普遍感到现在肩上压力大、责任重,都在考虑如何加快改革和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把企业搞好搞活,有的已着手拟定这方面的设想和方案,因此,许多同志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十分关心,座谈中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问题。转换机制的关键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大家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左”的问题。“左”的思想在经济界根深蒂固,其影响的广度不能低估。一些同志对前些时候有一些说法心存疑虑,心有余悸。如把厂长负责制说成是削弱了党的领导;把资产阶级自由化说成是主要来自经济领域,等等。这些说法,至今还不时地在一些报章言论中出现而未加澄清,束缚厂长们的思想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当前的工作一定要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同时,仍应继续有针对性地清理“左”的思想影响。希望中央领导同志能多讲讲这方面的问题,以利于统一认识。

第二,关于破“三铁”的问题。企业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当前企业内部改革的突破口,都在试点,积极性很高。但存在着某些形式主义和一刀切的现象。如有些企业主管部门不考虑企业间的差异,要求按照一种模式,限期要企业破除。破“三铁”方向是对的,但形成“三铁”的原因是复杂的,各个企业情况不同,近年来企业间改革深度不同,外部条件也不相同。不同企业应有所区别。因此,在做法上,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能再重复过去那种搞运动、造声势、一哄而上、强化行政干预的做法。要把企业内部的改革、包括破“三铁”的权力交给企业自行掌握。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放在给政策和为企业改革创造外部环境上,如就业制度、保险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等等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建立上。这些外部条件的改革不跟上,对企业改革影响较大。例如,企业反映,现在正在推行的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放开了职工的手脚,却捆住了企业的手脚。职工流动自由度大了,但企业自主用人的权利没有解决,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师傅自行辞职去赚大钱,而企业多余的人又辞退不了;自行辞职离厂的职工,企业还得按照劳动部门规定发给生活费。这些规定十分不合理。企业要求政府加快这些方面的改革,步子要大一点。

第三,关于调动职工积极性问题。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如何把改革变成职工的愿望和行动,这是当前许多企业都遇到的一个问题。譬如破“三铁”,有一些企业忽视了职工在这场改革中的作用,引起了某些对立情绪。浙江有些企业注意到这个问题,搞得比较好。他们的做法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反复讲清道理,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把职工摆在改革的主体地位上,强调破“三铁”是工人阶级长远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又一次“自己解放自己”,讲清只有打破“铁饭碗”,才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铸造社会主义“金饭碗”的道理。在改革的具体步骤上,这些企业强调先搬“铁交椅”,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后破“铁饭碗”,解决用工制度的问题。这个路子比较顺,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受到职工的拥护。提高职工对改革的认识,调动职工在改革中的积极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机制必须贯彻始终的问题。

第四,关于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职业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中青年管理干部走上了企业领导岗位,工作也都很努力。目前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一些有成就的厂长(经理)包括党委书记、工会主席调出过多,离开企业进入党政机关,削弱了一些企业的领导力量。二是,现在企业干部与国家行政机关干部实行同一个离退休制度(男60岁、女55岁),这种制度不利于企业人才的聚集,使一批有经验、有权威的企业领导干部过早离开岗位。目前,在岗位上的厂长(经理)多已进入50多岁的年龄段,少数已接近于现行行政机关的离退休年龄。尤其是女厂长、女经理,55岁离退休,工作年限就更不多了。这些人中多数精力还充沛,富有管理经验,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也受到职工的拥护,在企业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在他们有精力继续工作的情况下离开工作岗位,对企业是个损失。现在国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其主要领导人不少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年龄已不再是决定性条件。目前,我国对科学家实行了有别于政府干部的离退休制度(副教授65岁,教授70岁),调动了一些老教授的积极性。建议对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任职年龄也作适当调整,实行有别于政府公务员的离退休制度。同时,对企业干部应尽量使其职业化,少抽调厂长、经理、党委书记从政,以利于企业的稳定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中国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