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47874200000027

第27章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创新

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主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文化是民族进步的持久动力

文化是一个社会充满创造力的精神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富于创造力的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实践应该凸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体现鲜明的文化关怀,需要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实践,需要对时代和社会发展有一种全新的思考视角。

首先,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它以为最大多数人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对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对自由、平等、正义以及幸福的追求,乃至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都应该包含在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文精神之中。

再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批判地加以继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创造性地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优秀成分与新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

最后,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面向世界,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三)重视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竞争力

1.努力关注并提升国家“软实力”

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新的角力场,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可谓意义重大。

“软实力”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因此,重视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2006年11月,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的讲话中指出: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党中央的重视是推动全民族观念转变的重要契机。

首先,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以增益当代世界文明,提升中国在当代世界的文化影响。这是中国参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重要选择。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优势,发掘其中的普适价值观,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在21世纪,知识经济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依赖性更强,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更高。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是一种不占资源或少占资源同样能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文化软实力的特殊性在于它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比如素养、品牌、信用等因素,它们不仅不消耗有形资源,反而会使经济资源增值,这些因素的内涵越丰富,其附加值越用越高,从而不断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努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理念和价值选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实践中,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这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任务的根本需要,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尤其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不仅关系文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中国要走向世界,宣传富有魅力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核心环节。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一项紧迫的课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科学、适度的开发和利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和熔铸既有丰富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只有打造一批有名气的文化品牌,才会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