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47902300000031

第31章 之四

“原文”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译文”

所以谋划一定要周密,必定要选择意趣相投的人进行游说,所以说结交要亲密无间。事情成功,一定要合乎术数,所以道理、术数、天时三者相偶合然后功业可成。进献游说要能让人听进去,一定是情意相合,所以情意相合才会采纳。事物都归属各自的种类,抱着柴去救火,干燥的部分先烧着,平地上倒水,低洼地方先湿,这就是相同事物必有相同的反应,对于情势来说,也是这样。这里说的内心反应与外面揣测相适应也是这样,所以说揣测时把握各类事物的相同点,哪里有不呼应的?根据其情欲意向揣摩,哪里有不被听从采纳的?所以说这是善于揣摩的人才能掌握的法则。通晓几微之势的人不会失去良机,成功了而不占有,历久就能行之天下。

“事典”

晋明帝智巧脱身

晋明帝得到密报,说王敦要举兵谋反。

明帝是个极为聪明的人,其实他早就看出王敦野心勃勃,有篡位的图谋,但自己登基不久,王敦又重兵在握,因此一直忍耐着,待机而动。最近听说王敦得了重病,明帝就决定趁机除掉王敦。没想到王敦现在要先发制人,图谋不轨,他决定亲自去一探虚实。

他换上便装,骑着一匹快马,来到了於湖。他暗中察探了一遍王敦的营垒,然后出来。卫兵发现了他,看他长相奇特,就怀疑他是探子。这时王敦正在营帐中养病,他昏昏沉沉地睡着了,梦见了太阳环绕着城墙,他大吃一惊,从梦中醒来。正好卫兵来报,就问出了什么事。

卫兵说:“大将军,刚刚有个长相奇特的人从营中出去了。”

王敦连忙起身:“哈,一定是黄须燕卑奴来了!”

原来,明帝的母亲苛氏是燕代人,明帝长相和母亲很像,又长着黄色的胡须,因此王敦骂他为黄须燕卑奴。

于是他连忙下令:

“你们赶快去追,一定要抓住他,给我带回来!”

卫兵领命,上马去追明帝。明帝见情况有变,赶紧打马急驰。

卫兵们发现了他,就大声叫道:

“大将军有令,抓住那个人!”

于是,烟尘起处,一队人马向明帝逃走的方向追去。

明帝打马狂奔,但后面的喊叫声越来越近。他骑的是好马,但骑马的技术却很一般。这时,他看见路边有一个草棚,一个老太太在卖东西。他勒住马,拨马过去,给了老太太一块银子,对她说:

“我的朋友骑马从后面赶来,你把这根鞭子交给他们,他们还会给你钱的。”

他把手中的七宝鞭交给老太太,又急驰而去。

转眼工夫,追兵到了,他们问老太太:“看见一个长着黄胡子的人跑过去吗?”

老太太说:“看见了。你们就是他的朋友吧?”

几个卫兵们互相看了一眼,说:“有什么事吗?”

老太太说:“他有件东西,让我交给他的朋友。如果你们是,我就交给你们。如果不是,就赶快赶路,别耽误我的时间。”

卫兵们忙说:“我们当然是他的朋友。有什么,快给我们!”

老太太拿出七宝鞭,说:“先拿赏钱,再交东西!”

卫兵们只好凑了几个钱,才拿到了鞭子。这是皇帝使的马鞭,当然不同一般,上面缀着七色的宝石,因此才叫七宝鞭。

他们反复看着,不禁赞叹:“真是一个宝物!”

“这怕要值很多银子!”

他们小声商量着。一个人说:“要是捉住了那个黄胡子,这件东西就得上缴,那就没我们的份了。现在他逃远了,我们追不上。这鞭子我们不说,就没人知道。再找机会把它卖了,银子我们大家平分。”

大家都连声叫好。他们发誓都不把这件事情说出去。然后,他们上马,大声叫喊着追了一阵,就回营复命,说贼人已经跑远,追他不上。

摩到人心

战国时说客蔡泽也是一个揣情摩意的行家。蔡泽出道以后,曾到诸侯各国游说,但一直未能受到重用,正在他踌躇满志却又无人识才的时候,他打听到了另一说客范雎的消息,原来范雎投奔秦国,受到秦王重用,然而由于用人不当,良将自刎,叛将投敌,内外交困,秦王对范雎颇有微词,范雎从受重用到面临失宠,也整天心事重重。这些情况被蔡泽掌握后,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觉得时机已到,自己有可能借机出山。

蔡泽一到秦国,首先放出风声说:“名士蔡泽,胸怀韬略,能言善辩,智慧无穷。只要一见秦王,就可以取相国之位而代范雎。”

范雎非常气恼,遂叫来蔡泽问道:“有这回事吗?”“有啊。”蔡泽答道。“那么请摆出道理来。”

蔡泽故意说道:“先生也是明白人,难道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谋取富贵功名是人之常情,谁不想使自己益寿延年,永葆功名呢?可是历观各代,有的人成功了,名扬天下,有的人失败了,性命堪忧。想秦孝公时商鞅变法革新,明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劝民农桑,令士兵习武,结果秦国富强了,无敌于天下,这都是商鞅的功劳,可是商鞅却遭受车裂之刑。楚国吴起励精图治,奖励耕战,裁撤冗官,使楚一时强盛于天下,可最后却中乱箭而亡。越国大夫文种,胸怀韬略,拯救越于危亡,雪耻奋起,终于称霸诸侯,结果却落得个自刎廷前的下场。这三人都是盖世奇才,为何结局如此悲惨呢?就是因为功成之后,不善于及时隐退的缘故。先生您觉得自己与这三人相比如何呢?”

蔡泽正是摸透了范雎的心理,发了一段宏论,这几句话正说到范雎的痛处。经这一问,范雎答道:“我比不上他们。”蔡泽说:“是啊,但您的声名、财产和地位却远远超过他们,我很为您担心啊!”

这正是范雎心事所在,蔡泽故意点出,也是想进一步观察范雎的反应。范雎忙侧身求教,说:“先生认为我应如何避祸呢?”

蔡泽抓住范雎已与秦王有隙,担心灾祸随时降临的恐惧心情,说:“常言说‘乐极生悲’。先生您大功告成,声名已出,正可谓如日中天,在这种情形下,就应该学陶朱公范蠡,功成之后,飘然而去,以得善终。不然的话,只怕是商鞅、吴起、文种的悲惨下场或许会降临您的头上哩!”范雎是何等奇才,蔡泽这一席话当然是一点就明,范雎连连点头称是。蔡泽接着说:“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识时务者为俊杰。先生何不趁此声名正盛归隐山中,以终天年,让位于贤能之士呢?这样先生既得荐贤之名,又保住了自己的功名,何乐而不为呢?”

蔡泽指出的道路,范雎虽不情愿,却也别无选择,只好说:“感谢先生赐教,我听从您的忠告。”于是将蔡泽留在府中,给予厚待。

不久,范雎又在秦王面前大力举荐蔡泽。使蔡泽成为秦王的上宾,给予重用。之后,范雎又借故请退,秦王多次挽留未成,只好准许所请,任用蔡泽为相国。

蔡泽凭着他对范雎处境的深入了解,揣摩透了范雎的心理,终于以三寸不烂之舌取其位而代之。

孙叔敖沉浮自如

孙叔敖原来是位隐士,被人推荐给楚庄王,三个月后做了令尹(宰相)。他善于教化引导人民,因而使楚国上下和睦,国家安宁。

有位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特意登门拜访,问他:“高贵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吗?”

孙叔敖回问:“您说的三怨是指什么呢?”

孤丘老人说:“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

孙叔敖笑着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这样的办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

孤丘老人感到很满意,于是走了。

孙叔敖按照自己说的做了,避免了不少麻烦,但也并非是一帆风顺,他曾几次被免职,又几次被复职。有个叫肩吾的隐士对此很不理解,就登门拜访孙叔敖,问他:“你三次担任令尹,也没有显得荣耀;你三次离开令尹之位,也没有露出忧色。我开始对此感到疑惑,现在看你的气色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里到底是怎样的呢?”

孙叔敖回答说:“我哪里是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啊!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是不可推却的,离开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决于我自己,因此才没有觉得荣耀或忧愁。况且我也不知道官职爵禄应该落在别人身上呢,还是应该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我的追求是随顺自然,悠闲自得,哪里有工夫顾得上什么人间的贵贱呢!”

肩吾对他的话很钦佩。

孔子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很有感慨地说:“古代的真人,有智慧的不能使他意志动摇,美女不能使他淫乱,强盗不能劫持他,就是伏羲、黄帝也不配和他交游。死和生对于人是极大的事情了,可都不能改变他的操守,何况是官职爵位呢?像他这样的人,精神穿越大山无阻碍,潜入深渊也不会被水沾湿,处于卑微地位不会感到狼狈不堪。他的精神充满天地。他越是给予别人,自己越是感到富有。”

孙叔敖后来得了重病,临死前告诫儿子说:“楚王认为我有功劳,因此多次想封赏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为了回报我生前的功绩,一定会封给你土地,你千万不要接受富饶的土地。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名字很不好听。楚国人信奉鬼神,越国人讲求吉祥,都不会争夺这个地方,因此这个地方可以长久据有它。”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封给他儿子一块相当好的土地,他儿子辞谢不受,只请求寝丘之地,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按照楚国的规定,分封的土地不许传给下一代,唯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可以世代相传。

权者,权衡、审察之意,即审时度势以进游说之辞。此篇讲的是如何判断情势,从而运用合理的语言技巧说服对方。古代那些纵横游说之士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悟透并掌握了不同的情势,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施言的结果。的确,话是不能乱说的。“口可以食,不可以言”,因为随便讲话会伤害人。所以说话时说到对方长处可以加以张扬,说到对方短处要有所忌讳。而且还要看人说话,“与智者言,依于博”,“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等等。所以悟透并掌握了这些技巧就能雄辩天下,无有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