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事工作的第一本心理书
47911900000030

第30章 多数人的意见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在生活与工作中,大多数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需要注意的是,从众心理所产生的效果并不都是负面的,它也有积极的一面。

4.1 别埋没了你的创新成果

作为群体的一员,个体希望被群体接受,因此,个体通常会倾向于按照群体的规范做事。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

一次,班里比较要好的三个女孩一起去逛街,在一家商场里,其中的一个女孩看中了一条漂亮的裙子,试穿的时候,另外两个好友都觉得那件裙子不太适合她。尽管眼神中流露着对这件衣服的喜爱,但禁不住好友的劝说,她最终还是放弃了。

如果说上面的这一事例不能引起你的兴趣的话,那下面这则真实的故事反映出的现象或者说问题应该能引起你的注意了。

物理学家福尔顿曾经由于某项研究过程的需要,进行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量。由于他采用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结果所测得的数字却比按传统理论计算出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唯恐一旦发表出来会被人讥笑为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所以他没有对外声张。

在福尔顿之后,美国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在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中,也得到了跟福尔顿一样的结果。但与福尔顿不同的是,他立刻将这个事实发布出去,他的这一新发现很快受到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福尔顿听说后追悔莫及。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这样痛苦地说道:如果我摘下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属于我的荣耀。

一般来说,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跟着大多数人走。

2)个体有自己的看法,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所有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

3)个体只采取了与众人一致的行为,但并没有改变态度,内心里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4.2 从众心理:不要盲目地随大流

我们常说的人云亦云、随大流等,它折射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的解释就是: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了一个实验,证明在群体的压力下人们会产生顺从或从众的行为。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则是事前布置好故意做出错误判断的“陪衬者”。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者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者开始迷惑了,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统计分析表明,有37%的人的判断是从众的,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企业管理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相关内容如下所示。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从众心理:

1.通过树立典型、标杆等方式将企业所倡导的行为加以宣传,从而引领其他员工向标杆员工、榜样员工学习。

2.当少数或个别员工的想法与大多数不一致时,极容易埋没其有价值的建议。

4.3 引导员工积极的行为

管理者除了需要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外,还需有意识地利用和抑制从众行为,以达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目的。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4.3.1 用正面典型来引导员工行为

在这里,寻找企业中的代表人物是关键。通常要选择工作干劲足、效率高、行为符合规范、人际关系好的员工。这样的员工很有号召力,常常是众多员工学习的典范。利用带头人的示范效应,使员工行为符合企业的要求。

4.3.2 鼓励员工创新,发掘有价值的信息

企业中从众现象严重,往往会陷入简单重复的怪圈,逐渐丧失创新能力。这就要求管理者鼓励员工创新,无论是新方法、新工艺还是新理念,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营造创新氛围。

4.3.3明确关键行为,避免员工不知所措

从众行为与规范的不明确密切相关。员工在不知如何操作、不明工作要求的时候,只有“随大流”了。因此,对关键的、影响企业绩效的行为,要做出明确的规范,以免让员工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