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
47917600000014

第14章 戈林的美梦

英国空军在8月8日的胜利,并未使道丁上将感到一丝欣慰。实际上,英国空军现在的处境相当不妙。当时,道丁上将手中一共拥有4个航空大队。不过,与德国比起来,他的航空大队应该属于“迷你版”。譬如,皇家空军第10航空大队仅拥有48架作战飞机;而数量最为庞大的第11航空大队,也仅仅拥有战斗机228架。

并且,这还不算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在于,他们的飞行员比飞机更为缺乏。6月至8月份,英国兵工厂生产了1418架各式战机。可是,由于缺乏飞行员,大部分飞机无人驾驶,只能成批成批地像沙丁鱼罐头一般堆放在库房里。

一则流传在英国的小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尴尬的问题——在8月份的一场空战中,一位英国飞行员驾驶的“飓风”被敌人击中87个弹孔,机身被打成了筛子(就连他的座舱盖都被漏掉的燃油遮蔽到几乎看不准方向)。可是,这位英国飞行员打死也不跳伞,坚持把飞机开回了机场。

按理说,如此牛人应该通报表扬才是。假如这位飞行员放在我国,乖乖,那就更不得了啦,“特级英雄”的称号铁定是跑不掉的。

但是,英国人的政治觉悟实在太低,当这位飞行员成功迫降之后,一旁气喘吁吁跑过来的工程军官却失声骂道:“浑蛋,你到底搞什么鬼而不跳伞?本来明天早上就可以领得一架新飞机,现在好了,我得花很大一番工夫去修理它!”

看吧,罪孽深重了吧,耽搁人家工程师的正常作息时间。

有趣的是,德国空军遇到的麻烦恰恰与英国空军相反。当时,戈林麾下拥有上万名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但他们缺乏足够多的远程轰炸机,战斗机的性能也不高。数量虽多,但不精锐。

可是,戈林并未发现症结所在。他把希望寄托于数量庞大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法国战役证明,这的确是一款性能优秀的轰炸机。因此,尝到甜头的德国人就发了疯似的造这种飞机。特别是那位纳粹喉舌——戈培尔博士。在他巧舌如簧的宣传下,“斯图卡式”被描绘成了无敌的象征。他甚至危言耸听地对着来访的美国军官吹嘘说:“如果哪个愚蠢的国家胆敢招惹德国,那么,铺天盖地的炮火就会从天而降。”

吹牛归吹牛,尽管德国空军并不完善,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它的确是当时世界第一的空中力量。而德国空军之所以如此强大,平心而论,这功劳,应该完全归功于戈林。虽然从本文一开始,戈林就是以一个“小丑”的角色登场,但不得不承认,这个胖子只用了6年时间,就把一个禁止拥有空军的战败国,发展成了世界第一。这份成就,着实令人钦佩。

试问,世界上还有谁能取得这种成就呢?

并且,就连那些对戈林抱有相当成见的德国高层人物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去翻翻有关二战回忆录的书籍就会发现,许多第三帝国的首脑人物,在回忆录中谈及戈林之时,通常使用的词汇是“堕落”,而不是“废物”。言语之间,还抱有一丝半点的遗憾。

事情也确实如此,特别是在戈林被确定为希特勒的接班人后,这位“太子殿下”就堕落了,变得越来越骄横,越来越不可一世。并且,他总想着出风头,又极爱绷面子,除了希特勒,他谁也不服。

因此,这次“鹰袭”行动既然已经提供了一次良好的表演舞台,戈林先生自然不肯放过机会。起初,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曾寄望于戈林首先摧毁英国海军,为登陆创造条件。而戈林呢,嘴上应承倒很快,实际却不这样做。他根本就不认为空军是整个入侵计划的一部分,在他内心深处,是妄想仅凭空军的打击,就彻底征服英国。可以想象,如果他真的取得了如此成就,这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事啊。

所以,戈林马马虎虎地在英国港口投下水雷,算是给陆军一个交代。他真正的目标,是摧毁皇家空军。道理很简单——一直打到皇家空军没有一架战机能够上天了,英国政府肯定就会跪倒在他戈林的铁蹄之下。

戈林先生就这样美美地想着,满怀憧憬地等待着8月10日的到来。但让他愤怒的是,毫无觉悟的老天爷根本就不配合他的“雄心壮志”。

因为8月10日那天,北风那个吹啊……

8月1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戈林的“鹰袭”被迫延迟。想当初,挪威战役之时,希特勒提前一个月就先给气象专家打了招呼。而戈林呢,他居然连天气情况都不考虑,真是失败得很啊。

更让戈林窘迫的是,随后两天时间,英吉利海峡上空乌云密布——不是大风,便是大雨。于是,他被迫宣布:“鹰袭”后延3天,改为8月13日。

8月12日清晨,天气稍见好转,一支由20架战斗机①组成的德国突击小队贴着海面,偷偷接近了英国本土。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英国雷达系统。

实际上,近几个月以来,德国情报局一直都在秘密窃听英国无线电通信和雷达使用情况。在窃听中,德国人吃惊地发现,英国利用部署在本土的“海岸低空搜索雷达网”,可以清楚地知道德军飞机的出动情况,使德军丧失了至关重要的突然性。为了改变这个不利地位,戈林决定,在“鹰袭”行动前一天,首先就要摧毁英国雷达系统。

有意思的是,所谓的英国“海岸低空搜索雷达网”不知出了什么故障,居然没能搜索到这支低空飞行的德国突击小队。上午11时,12架ME110战斗轰炸机在看见英国海岸的悬崖峭壁之后,指挥官在传话筒里说道:“第三中队,预祝成功。”

这是突击队的出击信号,只见12架ME110立即分成6组,呼啸着扑向了英国南部的6个雷达站。

当时,英国人设计的雷达站相当仓促——在这条极其重要的防御线上,他们既没有战斗机,也没有防空炮,甚至连防空洞都没有。

而雷达站的工作人员,又都是临时招来的“空军妇女后援队”的姑娘。她们就在雷达塔附近单薄的木板棚里工作,这些棚子建在浅浅的掩体内,只经过了简单的伪装,很容易被认出来——投得较准的炸弹,或者20毫米机关炮的俯冲扫射,都可以将这些木棚化为碎片。

毫无疑问,德国空军的袭击相当成功。当他们飞临雷达塔上空的时候,茫然无知的“空军妇女后援队”仍在木板棚里工作着。不过,这些姑娘的表现令人动容,当雷达塔遭到袭击时,“空军妇女后援队”的成员没有一个想到逃跑,她们一如既往地向战斗机指挥部传送着情报。

德国人也不含糊,他们投下的炸弹摧毁了6个雷达站的地面建筑。在“喷火式”中队赶到之前,这支突击小队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

返航后,突击小队向戈林报告说:“任务取得成功,敌人地面建筑被彻底摧毁。”

实际上,他们夸大了战果。因为,真正遭到摧毁的雷达塔只有一个——经过英国工程师紧急抢修,在袭击仅仅3小时后,5个雷达站又相继开始运转。

同时,英国人还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们从明码无线电中发出假信息,到处谣传雷达站已被炸毁,并在通话中装出惊慌失措的样子。

德国窃听人员当即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戈林,空军元帅得意非凡,也毫不怀疑其真实性。8月13日,他下令:执行“鹰袭”。

注:

①德国突击队为8架ME109护航,12架ME110悬挂最新实验成功的新型炸弹——其实就是潜艇鱼雷改装……

ME110是一种常规气动布局、采用悬臂下单翼和双立尾的飞机,细长机身前段有一个长长的纵列三座座舱,分别配置飞行员、通信雷达手和射手。两台水冷DB605型发动机对称地装在左右机翼上。

最初,ME110是作为战斗机投入不列颠空战,由于体型过大、速度慢等缺点,后来大多数被改为战斗轰炸机或轻型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