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479179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在上一部作品中,主要讲述希特勒“巴巴罗萨”计划的核心机密及德军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斯大林又是怎样对希特勒心存幻想,以致使德军轻而易举地叩开了苏联的边境大门,并长驱直入到苏联的心脏。虽然苏军也有顽强抵抗,但伤亡惨重,战斗异常艰苦——红军在作战时,除了以无数生命为代价去完成上级的任务外,根本就不会打仗。在一片混乱中,斯大林开始对他的部下普遍失去了信心,他决定以他个人的意志来指挥这场战争。

但是,斯大林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在完全没有弄清楚局势的情况下,他便不切实际地要求边境各军区展开反攻,将战火在第一时间引向国境之外。而作为进攻的“主角”,自然非坦克机械化部队莫属。在当时,红军已拥有29个机械化军,2.2万辆旧式坦克以及1200辆T-34和639辆KV重型坦克,是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军队。(2.2万辆坦克是个什么概念?打算毕其功于一役的“巴巴罗萨战役”德军坦克也不过3400辆而已!)

然而,数量并不等于质量。据说在战争爆发前夕,20%的坦克在大修,47%的坦克正在进行中修,只有33%的坦克在军中服役。许多坦克驾驶员只经过70个小时的课堂学习便仓促上阵,以致出现了部队接收到T-34坦克却无人懂驾驶的尴尬地步;一支拥有856辆坦克的机械化军,未经一战,却在开赴前线的途中抛锚了一半。这种景象比比皆是,终于耗空了苏军殷实的家底。

古德里安将军后来回忆说,苏联坦克之间缺乏配合,各自为战,应变能力极差,通常是指挥坦克后面跟着一群坦克,如同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一旦指挥坦克被击毁,其余的坦克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一些坦克连基本的无线电台都没有,行军作战靠旗语,车长站在炮塔上用靴子指挥坦克前进——踢驾驶员左肩,就意味着将坦克左转;踢驾驶员右肩,就意味着右转……

据苏联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1941年6月22日之前,苏联红军投入战斗的各型坦克、自行火炮、自行榴弹炮超过了28800辆。然而仅仅开战两个月后,这个庞大的数字就因为各种原因而缩水了一半,在短短3周的边境交战中,苏联红军被打得溃不成军,500万陆军仅被俘人数就不下150万!

截至7月底,希特勒的入侵大军便深入苏联腹地600多公里,以势如破竹之势相继占领了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离苏联首都莫斯科仅300公里之遥。虽然第二阶段的斯摩棱斯克战役因为卢金将军顽强抵抗,花了近3周时间,比第一阶段5天结束的明斯克战役要长很多,但是如此深入敌后,俘虏的人员、兵器装备又是那样的令人瞠目结舌,无疑预示着苏联败局已定。

孰料,希特勒全歼苏军于国境线的计划最终还是破产了。他最初的如意算盘是:在到达第聂伯河之前便摧毁苏联红军主力。但是苏维埃俄国的动员能力远比想象中的可怕。战争刚刚爆发两个月,希特勒就开始痛斥德国情报部门无能了。哈尔德告诉他,红军顶多有180个师,结果7月份一统计,发现竟有360个之多,而且数量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下一步该怎么办?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之间产生了分歧。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主张继续向莫斯科推进,力争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不是因为莫斯科本身,而是他们预料“会在莫斯科战役中逮住苏军主力,并加以歼灭”。希特勒则更倾向于先了结南方的战事。特别是当他发现乌克兰出现一个合围苏联完整方面军的绝妙机会后,就更热衷于这个方案了。双方为这个问题持续争论近一个月之久,最终因古德里安的“变节”,导致了进攻莫斯科方案的全面流产,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团军群南下作战的“基辅会战”。

德军进行的基辅战役,包围并歼灭了大量苏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当时,德国第6集团军从正面钳住了由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古德里安从敌人的背后深入插进,克莱斯特则在第聂伯河湾向北突进。这两支装甲部队于9月14日在基辅以东240公里处的洛赫维察顺利会师,进而封闭了合围圈。苏军从合围圈中逃出的人数很少,包括基尔波诺斯上将在内的方面军高级将领都在试图逃跑时被打死。据统计,德军最后捕获的俘虏竟有66.5万人之多,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围歼战”。

不过,待到基辅战役结束,时间已到9月末。这意味着俄罗斯最恶劣的冬季即将来临。在这种情况下,德军还能完成“巴巴罗萨”计划中对莫斯科的最后一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