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47917900000010

第10章 神圣的战争(1)

——莫斯科反击战

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公里的椭圆形阵地上,被迫全线停止了进攻。声势浩大的“台风”渐渐逝去了……很明显,希特勒低估了苏联潜在的力量,这个错误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8月份的时候,他还得意扬扬地对冯·贝洛说:“要不了一个月,斯大林最后的预备队将会消耗殆尽。”结果到了11月底,斯大林的预备队还在源源不断出现……

诚然,基辅和维亚济马的惨败使苏联损失了超过120万士兵,一度使斯大林陷入绝境。但毫无疑问,他们挺过来了。现在,随着德军的攻势逐渐陷于停顿,斯大林构思已久的全线大反攻开始了!

绝不撤退!

众所周知,苏联除德国这个“主要”敌人外,还有另外两个潜在的威胁,那就是日本和土耳其(这两个国家都是苏联的世仇)。无论欧洲战场打得多么惊心动魄,斯大林在远东仍然驻有重兵。但是随着西伯利亚严寒季节的来临,日本关东军的威胁没有了——虽然日本人经常“犯二”,脑袋瓜子也不太好使,但至少不会像德国人那样傻得纯粹,在这样的季节对西伯利亚进行远征明显是找虐的。

所以,斯大林可以尽情地将这些部队抽调回来,以解莫斯科城下燃眉之急。除“突击第1集团军”与第20集团军这两支新锐部队外,新编成的主力核心还有来自中亚与远东的部队(共计34个师)。

更为重要的是,在10月和11月份,苏联最高统帅部又组建和训练了9个集团军。据第10集团军司令戈利科夫将军后来追述,10月21日,他被派往伏尔加军区组建第10集团军。当时,司令部尚未成立,戈利科夫必须事必躬亲,化为“空中飞人”,来回跑动。因为第10集团军下辖各师相距甚远,有的在莫斯科,有的却远在土耳克斯坦。大部分师都得边征集、边训练、边装备。戈利科夫原以为会给他3个月的时间来训练这支部队,但11月24日,总参谋长要他马上开赴前线,这使他大吃一惊。

为了把这些部队运送到西方方面军的后方,10月24日,莫斯科铁路局完全置于军事管制之下。根据苏联史料记载,大量军车自托木斯克、鄂木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古比雪夫开出,每天行驶800至900公里,中途不换车头和乘务人员。在这一阶段,铁路的总运输量竟高达333500节车皮。其中265800节运送士兵,67700节运送补给品。(如果将这些火车车厢连接起来,就是赤道半径的长度!)

事实证明,苏联人的努力没有白费。直至反攻前夕,他们已经为前线部队储存了一个星期的口粮、6个基数的油料和3个基数的弹药。尽管这些部队算不上精锐——武器装备都是二、三流水准。但他们至少吃得饱,穿得暖,有充分的后勤保证。而德国人相当于“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吃饭基本靠偷,取暖基本靠抖”的悲惨处境。

据冯·贝洛后来说,那段时间希特勒很激动,甚至是故意找陆军的茬儿,他每天都在呼唤哈尔德和勃劳希契,然后将他们找来狠狠臭骂一顿,指责陆军后勤工作没有做好,致使士兵大规模冻伤。他认为,这些问题陆军本该管好的,并拿空军、党卫军的后勤与陆军作比较(因为空军和党卫军都领到了过冬品)。

勃劳希契百口莫辩,他告诉哈尔德,他决定向希特勒递交辞呈,因为谁也忍受不了多愁善感的元首大人的喋喋不休。

不过在离职之前,勃劳希契还是毅然决定协助中央集群渡过难关。他在地图上拿笔一挥,画了一道所谓的“冬季防线”。这条防线距前线约140公里,几乎返回了10月15日的出发阵地,因为在这条防线的后面,有一条良好的公路横贯维亚济马—尤赫诺夫地域。这意味着军队补给至少能得到一定保障。

但我们都知道,希特勒拒绝任何形式的撤退。当陆军人士反复提到撤退方案时,希特勒反诘道:“撤?往哪里撤?我们没有准备后方阵地。军队打到哪里,就必须守在哪里。”

毫无疑问,这句话的分量,对部队而言简直像一个晴天霹雳。

没错,希特勒拒绝撤退!在他看来,到莫斯科这最后一程,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军队已经向东走了800公里,只要再走二三十公里便成功了!

可是,勃劳希契竟告诉他要撤退了,而且一次性撤退100多公里。甚至连善于逢迎拍马的凯特尔也和他闹起了纠纷。当凯特尔鼓足勇气向希特勒陈述唯有撤退才能拯救军队时,希特勒对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大骂他是“木头脑袋”。过后不久,约德尔便看见这位最高统帅部长哭丧着脸,坐在桌子旁写辞呈,旁边搁着一支左轮手枪。约德尔悄悄地挪开手枪,劝慰他“要对元首的侮辱继续忍受下去”!

很明显,到了这个时候,希特勒自己都糊涂了。在战争初期,苏联士兵打得很糟,现在却成了猛虎。这是怎么回事?当他的将军们纷纷拿起《随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并从书中吸取经验教训时,他却将此书付之一炬,列为禁书。

也许,所有人都想象不到这本书在欧洲军事家心目中的地位。用一名德国将军的话说,“这是本圣经”。克鲁格元帅直接将它供奉案头,每日必读。

129年前,科兰古伯爵在日记中记录着他和拿破仑皇帝远征俄国时的点点滴滴——他在皇帝帐篷外面的篝火旁边记录;从波兰撤退的冰雪道路上记录;或在皇帝打盹时偷偷地记录……

于是,在129年后,这本书变成了了解苏联冬天的难得资料。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德国人深信这一点。当将军们读完此书后,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拿破仑的选择——沿冰天雪地后撤,才能挽救军队。

但是,希特勒却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当所有人都为博克的集团军群捏一把冷汗的时候,在东乌克兰作战的南方集团军群却意外地首先遭殃了。

躺着也中枪的南方集团军群

前文曾说,南方集团军群一直都在前进,而且打得还不错。但这主要得益于基辅大捷的余威以及铁木辛哥实施的退却战术。1941年11月,当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莫斯科时,爹不亲妈不疼的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按:已正式改名为第1装甲集团军)却在暴风雪中攻克了靠近顿河的罗斯托夫,俘虏苏军1万多人。

但是,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限度已经达到了顶点。第二天,他们又占领了通向高加索山脉的最后障碍——横跨大河的桥梁。这个时候,戈培尔的宣传部门又开始大吹大擂,说:“通向高加索的大门已经打开了!”

然而,这个大门并没有开上几天,龙德施泰特和克莱斯特都意识到,罗斯托夫是守不住的。他们碰上了与中央集团军群同样的难题——后勤断了,士兵们没有冬装,在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

果不出所料,11月28日,铁木辛哥在西伯利亚新锐部队的支援下,从侧翼奋起反击,截断第1装甲集团军与南方集团军群的联系。由匈牙利人组成的德军左侧翼不堪一击,再加上苏军横贯结冰的顿河发起强大突击,罗斯托夫失守了。南方集团军群同样来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据艾伯特·西顿记载:“龙德施泰特曾下令全线撤退,与敌人脱离接触。这一决定是经陆军总部批准的。”

可是,希特勒撤销了这一命令。龙德施泰特后来回忆说:“11月30日深夜,元首突然给我下了一道命令:‘留驻原地,勿再后撤!’我立即复电:‘要想坚持,简直是发疯。首先,部队固守不住,其次,若不撤退,将被全歼。’”

总之,龙德施泰特的回答是无法遵命,要么撤销这个命令,要么就撤了他的职,因为他再也不想承担什么责任了。

希特勒一听这话,火了!不想承担责任?这是什么意思?后来他将龙德施泰特找去,批评了一通,说:“我不允许任何人再提出辞呈。以我为例,我总不能去找我的上级——全能的上帝,并对他说:‘我不想干了,因为我不想负责任。’”话虽这么说,可是他还是决定解除龙德施泰特的职务,理由是这位老元帅实在太过悲观,竟然建议德军撤回到波兰的原有防线过冬。更糟糕的事情是,这种言论居然还得到了部分军官的支持。元首终于忍无可忍,遂决定让他滚蛋。两个小时后,龙德施泰特的老友、陆军作战指挥处处长阿道夫·豪辛格打电话询问约德尔,是否撤销命令,因为龙德施泰特在军中威望很高,他的离职会导致士气进一步低落。约德尔回答:“绝对不行,元首的命令不容更改。龙德施泰特已被撤职,赖歇瑙元帅将担任集团军群司令。”

豪辛格重复地喊道:“使不得!使不得!绝对使不得!”但电话那头,约德尔放下了听筒……

在得知元首撤了他的职后,龙德施泰特还是一如既往地淡定,甚至有点如释重负。他说:“既然这样,我便回家去了。”

全线出击!

就在龙德施泰特准备回家的同时,对希特勒百依百顺的赖歇瑙却在宣誓对元首“绝对效忠”,并表示“一定能够守住现有阵地”——这一定令希特勒非常满意。

但仅仅几个小时之后,赖歇瑙便无耻地派人给元首送去了消息,说这次撤退已经无法阻止了……

因为部队都在逃跑,想要士兵返回原有阵地根本是不可能的。

不消说,赖歇瑙这个举动引起了龙德施泰特极大反感。他起先假装按希特勒的命令从事,一旦权力到手,却出尔反尔。据说,龙德施泰特当时就跳将起来,破口大骂“赖歇瑙是一个裸着身体,到处闲逛的无赖”!

事已至此,希特勒只好认栽了,接受了既定事实。但是,他竟没有批评赖歇瑙,而是在苦苦思索下一任陆军总司令的人选。他突然觉得,赖歇瑙再合适不过了。

这个时候,赖歇瑙已身兼两职——一方面,他是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另一方面,他又指挥着第6集团军(足以看出元首对他的信任)。当12月3日,希特勒乘坐他的福克沃尔夫秃鹰座机飞赴乌克兰视察时,赖歇瑙抱怨说,情况如此危急,他无力同时兼任两个指挥官的职务。因此他极力向元首推荐保卢斯将军——他的前任参谋长,现任第6集团军指挥官。虽然希特勒对此人没有太大兴趣,但他还是接受了赖歇瑙的建议。

就这样,从未真正指挥过一支军队的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将军,突然发觉自己就像坐上云霄飞车那样,扶摇直上,先是被提升为装甲兵的将军,几天后,他又变成了第6集团军的总司令。

很快,在赖歇瑙与保卢斯将军的精诚团结之下,铁木辛哥的攻势被全面遏制住了。尽管西南方面军雄心勃勃,企图以一次歼灭战全歼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但德国人跑得实在太快,他们将所有辎重摧毁殆尽,沿途埋下地雷,愣是将追赶他们的苏军甩去几条街。

此时,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已成凹形,平均后撤60~100公里。从亚速海直至库尔斯克,绵亘600多公里。尽管苏军仍在进攻,但德军却尽可能多地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从食物到冬装,甚至还有人力。一般而言,乌克兰人是站在德国人这边的,因为他们极不愿回到斯大林的统治之下。因此,撤退后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当地人的协助下构筑了一条完善的战线,并一直坚持到了来年春天。

第一次,红军有了优越感;也是第一次,看见了纳粹军队在他们面前仓皇逃跑时的狼狈模样。斯大林有理由感到高兴的。来自前线的报道显示: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已经开始后撤,大量枪炮在后撤的过程中被抛弃,雪堆中满是马匹和冻僵的德国士兵的尸体,种种景象都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1812年的情景。

华西列夫斯基将军后来在回忆录中激动地写道:“自开战以来,差不多半年了,人们都在等待着这一天……纳粹军队自罗斯托夫撤退,意味着敌人是可以被打败的!”(能在一个战略方向战胜敌人,还是首次。)

斯大林也激动了,他认为,既然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正在溃逃,这意味着法西斯匪徒不可能从这个地区抽调军队来加强中央集团军群。

换句话说,莫斯科城下反击战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最黑暗的一天

按照11月份制定的反攻计划,参加莫斯科反攻的有两个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共计有15个集团军,105个师又44个旅,1021700人,作战飞机1200架。朱可夫大将的西方方面军承担歼灭莫斯科附近德军的主要任务。第一要务是:西方方面军的北翼在加里宁方面军配合下,歼灭克林、伊斯特拉地域内的德军重兵集群,打开通往德军战线后方的道路。因此,朱可夫得到了更多的加强,除上文提到的三个集团军(第1突击集团军、第10和第20集团军)外,还得到了9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8个步兵旅、6个坦克旅以及大量滑雪特种部队。

至12月初,西方方面军的总兵力已扩充至70个师又40个旅,748700人,火炮7652门,坦克774辆。可谓兵强马壮。虽然朱可夫已在11月底便完全接收了这批部队,但为保险起见,斯大林将反攻的日期定在了12月5日。

对于苏军的反攻,德军一无所知。很显然,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到南方去了,忽视了来自“莫斯科大突出部”的威胁。直到12月4日,也就是苏军反攻的前一天,陆军情报部门仍然固执地认为,苏联人“此刻”还不够强大,“不会发动大规模攻势”,特别是看到铁木辛哥在南方发动攻势后,就更坚定这个信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