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47917900000008

第8章 血红雪白(2)

就这样,在德军4个装甲师和两个步兵师的优势兵力压迫下,列柳申科只能率领集团军且战且退。战至22日,德军坦克部队已经从北面切断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占领了交通枢纽克林城。进而形成了从北翼合围莫斯科的态势。由于德军在此处的突击做到了突然性,即便是朱可夫也没有事先判断出这一行动。11月23日,在德军逼近第30集团军司令部的那一刻,列柳申科少将不得不跳上一辆KV坦克,一边射击一边撤退。

现在,德军离莫斯科红场只有不到50公里的路程了!

最后一次尝试

德军的进攻频频得手,速度虽不快,但却是一步步地逼近莫斯科。

11月21日,当德军突破第30集团军防线,逼近克林时,由于直接威胁到第16集团军的右翼,罗科索夫斯基受命前往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地域组织新的防御。

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防御方式与其他将领都不相同,尽管第16集团军已经虚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他还是将所有部队整合起来,向嵌入第30集团军战线的敌人的侧翼展开猛攻——步兵第17师(只剩不足300人)、第126师、第133师,以及一个以苏维埃最高统帅命名的军事学校学员团和坦克第25旅(确切地讲,都是一些残留人员)。

毫无疑问,这种类似于自杀性的反突击最后都失败了,但却为最高统帅部调集援兵赢得了时间。正当罗科索夫斯基心灰意冷之际,11月24日,朱可夫不知又从哪里变戏法似的变出了一个坦克旅、一个步兵团、一个独立骑兵团、一个加农炮兵团和一个反坦克团交给他,令他继续进攻。(从这份清单可以看出,西方方面军已经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预备队了。)无怪乎后来有人在点评朱可夫时说,“朱可夫在莫斯科战役中干得最重要的事就是拉框调动部队”。就像我们在屏幕上拉动鼠标那样,首先判断哪里危险,哪里不危险,然后将部队从受威胁小的地方调到受威胁大的地方。

说好听点,这就是指挥艺术;说难听点,就是用人命换时间。因为与其让士兵们在冰天雪地中逃跑,还不如让他们战死沙场。战争,有时就是这样残酷,明知无法取胜,也必须坚决反击。因为德军在嵌入战线之后,倘若发现前面没有了阻碍,定会继续进攻,若一旦遭到袭击,哪怕再微不足道,他们也会停下脚步,巩固自己的侧翼。

不出所料,面对苏军死缠烂打式的招数,德军不得不再次停了下来。以第7装甲师为例(隶属于霍特第3装甲集群),该师在攻下克林之后本应沿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直接冲进莫斯科,结果却在罗科索夫斯基的反击下被钉在原地达整整一周之久。苏军按照命令,拼死抵抗,绝不后退半步。

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他们已无处可退!在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这条短短的、不足20公里的战线上,苏军将士们整营整营地端上刺刀,高唱国歌,向敌人机枪阵地发起不间歇的集群冲锋,常常打到整营、整团不剩一人为止。有时,罗科索夫斯基不得不亲赴前线,将那些从克林方向溃逃下来的游勇散兵呵斥住,令他们返回阵地,向敌人发起反击。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虽然我们没有把敌人击退,但敌人因此也没有向莫斯科方向发展已取得的胜利。”

同样,德军伤亡也是不轻的。德国人鲁道夫·霍夫曼在他撰写的《莫斯科战役》中承认:由于天气寒冷加之苏军顽强抵抗,参战的所有步兵师都减员了2500人左右,即相当于实有兵力的1/4;装甲师的步兵减少了50%;坦克数量下降了60%~70%。平均起来,一个装甲师只有正常兵力的35%!霍特麾下最精锐的“魔鬼”第7装甲师损失最为惊人——在克林的残垣断壁中和苏军苦战一周后,该师仅剩下千把名步兵和少量坦克,不过是一个战斗群的规模。

况且,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在11月27日那天,德国士兵中的冻伤人数终于无可奈何地超过了战斗伤亡——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尽管德国报纸杂志,包括希特勒本人都在大吹特吹,说什么“敌人已经被击败,战争已经打赢了”之类的鬼话,但战场上士兵的心里最清楚了,苏联人的抵抗实际上正在加强。

现在,德军将所有进入莫斯科的希望都放在了北翼。虽然在克林受阻,但它们的左臂还是不断地向北延伸。霍特明明知道,“手臂”挥舞得越长,他的战线就越单薄,很容易遭到苏军的逆袭。

太不可思议了!这简直就是马恩河会战的翻版,一模一样的翻版!27年前,德军的北翼也是不断延伸,然后以巴黎为轴心,像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围绕巴黎外围进行旋转运动。27年后,在莫斯科的城下,德国人又要开始转圈圈了。

是那么近,却遥不可及……

11月28日,霍特装甲集群在第9集团军的协同下从行进间穿过克林,一鼓作气冲向了伏尔加—莫斯科运河。

在这最后一秒,霍特上将离开了他钟爱的军队,被一纸命令解除了指挥权。博克命令霍特交出指挥权,由自己亲自挂帅。

博克元帅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德国人给出的解释实在不能让人信服,他们说:“这是更方便指挥!”(我倒宁愿相信这是博克抢功来了。就像当年赶在部队进入巴黎之前乘飞机抵达那样。)

但是,博克先生的美梦很快被砸醒了!就在德军越过伏尔加河,出现在莫斯科城侧后的一刹那,一支前所未有的部队突然出现在了德军面前:苏联突击第1集团军。

博克的震惊可想而知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甚至,德国空军的远程侦察机也不知道!多么可悲的事情呀,等于说,好不容易打穿了苏军第16集团军的战线,眼看胜利唾手可得的时候,却发现还有一支崭新的集团军在等着他!

博克不是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吗——当把最后一营兵力投入战斗,就可以决定胜负了。现在看来,真是绝妙的讽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所谓的“突击第1集团军”其实是在原第19集团军的基础上重建而成。该集团军在维亚济马被全歼后,曾一度撤编。但又在11月份重组,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突击第1集团军”。

斯大林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别说德国人不知道这支部队,就是罗科索夫斯基这样高级的苏军将领也不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因为斯大林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暴露这支部队的番号。他将这个秘密藏了很久,原因是他脑海里正在构思一次“巨大的冬季反攻”。说直白点就是,他想将“突击第1集团军”留作大本营战略预备队,总攻时再突然放出,而不是在防御战中白白消耗掉。但是,德国人实在太能折腾了,竟敢越过伏尔加运河,出现在莫斯科城侧后,还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桥头堡!

斯大林终于忍无可忍。

11月29日,该集团军下辖步兵第29、第44、第47、第50、第55、第56和第71旅,在西伯利亚滑雪部队配合下,向越过伏尔加运河大坝的德军展开凌厉反击,德国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逃跑。多亏伏尔加河已被大雪封住。

一位苏联坦克兵后来写道,营长走到我跟前,对我说:“孩子,从冰上开过去吧!”结果重达50吨的KV-1坦克一开上去就垮了,坦克沉入河底。就这样,在丢弃了大量辎重物资后,德军以极快的速度逃回了伏尔加河西岸(那一定是光速),避免了被全歼的噩运。在第3装甲集群的作战史上,他们还没有这么丢脸过。

破碎的车轮

德军企图从北翼单臂合围并占领莫斯科的计划受挫后,冯·博克元帅即使再疯狂,也意识到无法击败苏军新锐集团军了。有一个致命因素不容忽视,德国没有预备队,希特勒拒绝从西欧调遣援军。这意味着中央集团军群不是进攻就是撤退,别无选择。因为要停留在现有阵地上过冬是根本不可能的。

12月1日,博克元帅给陆军总部发报,对当前形势作了一个宏观而完整的描述。虽然我极少引用原件,但这份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