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
47920000000044

第44章 后记 陪孩子一起成长

6年前,在女儿出生前的一个月,我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毅然辞去了上海某大型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岗位,选择转行到教育行业。公司的领导多次与我深谈,希望能够挽留,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坚持了辞职转行的决定。

当初做出这个决定,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因为工作实在太忙,每天早出晚归,周末也经常加班、开会,还经常出差在外。没有孩子时我还觉得生活很充实,但有了孩子之后,我的想法就变得大相径庭。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决定是非常值得的。虽然自己牺牲了在一个大公司发展的绝佳机会,但收获了一个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女儿。转行到教育行业的这几年,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在伊伊3岁多前,我每年还有两三个月左右的寒暑假。因此,我可以拥有更多自由时间,陪伴女儿一起玩耍,呵护孩子一路成长。

自从有了孩子后,大多数傍晚,我们吃完晚餐的第一要务,就是陪孩子到小区散步玩耍;大多数周末,我们都会陪孩子到公园玩,或者送孩子去参加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兴趣班;大多数节假日,我们都会选择周边或稍远的一些地方,陪孩子一起去旅行,让孩子有机会亲近大自然、接触大社会。

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这段时间里,我也发现,很多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常常缺席。陪孩子到外面玩的大人,绝大多数都是妈妈或者老人。有几次,我很好奇地问一些经常跟伊伊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为何爸爸不陪他们出来玩?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一致的,比如“爸爸在忙事情”、“爸爸出差了”、“爸爸还在加班”,等等。

“事业第一、孩子第二”,既是当下很多父母在面对繁忙工作时的无奈之举,也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观念。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抱持这种想法的父母,就会逐渐感觉到陪伴孩子时的力不从心,养育孩子时的心力交瘁,面对孩子时的束手无策。

因为工作太忙,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因为工作太累,父母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因为压力太大,父母没有心思了解孩子。很多时候,没有时间、事业重要,往往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自己逃避陪伴孩子的绝好借口。因此,一些父母就喜欢当“甩手掌柜”,爸爸妈妈能把孩子丢给祖辈的就丢给祖辈,爸爸能丢给妈妈的就丢给妈妈。而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父母的一次选择,可能就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人生。事业错过,可以重来;孩子错过,无法弥补!

在转行到教育行业这几年,我从大学教育做到中小学教育,最后再定格为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从中关注到现行教育的诸多弊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更重视对孩子进行知识的“喂养”,却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人这一重要任务偏废了;把成绩和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而人格培养、品格教育、习惯养成等关乎孩子一生的事情,却大多流于形式,甚至被束之高阁。

从幼儿园到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幼儿教育才是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成为“人”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而且,在学校教育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教孩子做人的重任,应该理所当然地依靠家庭教育,应该责无旁贷地落到家长身上。

幼儿阶段,恰好是人格培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正如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这个阶段,孩子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性格、培养的品格,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虽然我们会把3岁以后的孩子送到幼儿园,但学校和家庭的职责和分工毕竟不同,父母仍然需要在孩子身上多花时间。其实,最好的早教,就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氛围将会让孩子耳濡目染,大人的言行会让孩子潜移默化。我一直认为,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尤其是在孩子上幼儿园的这3年时间。而这个教育的时机,一旦错过就无法挽回。

伊伊的出生以及成长,应该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虽然自己以前学过很多教育理论,但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却让我醍醐灌顶。很多的理论,在活生生的孩子面前,总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其实,在所有孩子面前,没有任何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全盘照搬就有效的模式,更没有任何一本无所不包的“红宝书”。养育孩子,我们真的需要靠“悟”。

换个角度来看,作为亲子教育专家,知行合一才是关键。说我们所做,才能说得透彻;做我们所说,才能做得踏实。理论和实践之间永远隔着一堵墙,学再多的教育理论,若没有养育过孩子,就永远悟不到教育孩子的真谛,看不懂孩子的一言一行。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主要就是分享自己这6年来的育儿心得,尤其是伊伊上幼儿园这3年的真实案例。写作本书时,我总是喜欢随时穿越,不停地转换自己的身份。既立足在教育专家的高度,对所见所闻进行提炼,希望能够拨云见日;又退回到家长的角色,对所思所想进行审视,希望能够拨乱反正。

同时,我也相信,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育行业工作经历的教育工作者,我对教育的理解和领悟,会比大多数人更为深刻;作为一名从事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的家长,我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会比大多数人更为深入;作为一位陪伴孩子走过幼儿园3年的父亲,我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洞察,会比大多数人更为深远。

书中没有太多枯燥的理论,更多的是生动的故事;书中没有太多生硬的说教,更多的是具体的指引;书中没有太多的高谈阔论,更多的是娓娓道来;书中没有太多的长篇大论,更多的是精致小品。

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累赘。希望大家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还能对家长教育孩子有所启发、有所帮助。倘若如此,那将是作者的荣幸!

付小平

2013年3月26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