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考古发现
47920400000018

第18章 非洲考古大发现(3)

整座灯塔是由花岗石、铜等材料制成,灯所用的燃料是橄榄油、木材。设计师很聪明,采用反光的原理,把灯光用镜子反射到了更远的海面上。从此这座无与伦比的灯塔每夜都点亮,是入港船只最好的导航。

亚历山大城在公元14世纪发生过很严重的大地震,亚历山大城的王冠随之消失了。从此,人们只知有法洛斯灯塔的名字,但是不知到它座落哪里,更不知道它的形状。现在,矗立在灯塔地基上的灯塔只有灯塔的五分之一,是马木路克王朝——基亚北苏丹建立的中古碉堡,四周触目的尽是上古石块堆砌的中古城墙。

大津巴布韦遗址

位于津巴布韦的马斯温戈省的大津巴布韦遗址,距离首都哈拉雷有250千米。因为它见证了南部非洲曾有过的黑人文明,所以,它是著名的非洲古文化遗址,又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规模最大的和保存最好的石头城群体。

“津巴布韦”源自班图语,意思是“石屋”、“受敬仰的石头城”。它及其周边一共有规模不同的石头城200多座,当地人以石头城为豪。在国名、国旗、国徽、硬币上,石头城都被看作这个国家、民族的象征。

探秘石头城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一面是波平如镜的凯尔湖、其它三面都环山。整个的遗址范围,主要包括山顶的石岩和山麓的石头大围圈及其东面的一片废墟。经考证得知这座石头城约建于公元600年,是一处马卡兰加古国的遗址。古城分为外城、内城,外城在山上,城墙高、厚长分别是10米、5米、240米,由花岗岩砌成;内城在山坡谷地内,椭圆形,里面有锥形高塔、神庙、宫殿…由石块砌筑的。入口、甬道、平台等也都是在花岗岩巨石上,就地开凿的。

有关大津巴布韦遗址奇观的传说,大约中世纪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的。然而,阿拉伯人在传播时却把津巴布韦与所罗门王的名字连在了一起。如此一来,当欧洲人发现这个废墟时,就误认为这是所罗门王的藏宝之地。

1871年,来此探险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莫赫发现了大津巴布韦,并把这个奇迹公之于世。莫赫还进入城内进行了一番考察,认为石头城的最初建造者们生活之富裕、势力之强大。但是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以及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庞大的石头城呢?莫赫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但他认为石头城的建造者肯定不是非洲人,更不可能是当的地卡兰加人祖先。虽然莫赫很难为自己的这种说法提供证据,但是,他的发现却激发了世界各地的不少学者、探险者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始陆续前往大津巴布韦,进行考察。

经科考发现,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等,共有三组建筑:第一组是一系列如堡垒般的城墙,内部设有复杂的通道、石级和走廊,这组建筑现在一般称为卫城;第二组是一处椭圆形的成称为神庙的花岗石围墙,在卫城下的平地上,至今,仍然完整无缺,这就充分表明当初建造者的艺术才干、建筑水平,围墙的东北、北、南分别有一个进出口,围墙约高6米,东面城约高9米;第三组位于围墙和神庙的中间,包其中括了好多小房屋。

在遗址旁,还留有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在遗址的地基上,考古人员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

发掘到的文物表明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是一座非常繁荣的城市: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等都很发达,还曾经和中国、阿拉伯、波斯等很多国家有经济、文化交往。但是,后来不知为何,居民被迫迁移,城市就废弃了。

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是“津巴布韦鸟”。鸟用淡绿色的皂石雕刻而成,身如鹰,头似鸽,脖高仰,翅紧贴身,约长0.5厘米,它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顶端。这种石雕鸟是古代南非人创造的杰作,它是莫诺莫塔帕王国的标志。如今,这种皂石鸟的形象被画在国旗和国徽上,成为津巴布韦的国宝,也是津巴布韦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大津巴布韦文化的归属

19世纪90年代初,罗得斯考古队、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聘请了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了研究。开始,本特认为津巴布韦是纯粹的非洲文化,而且并不古老。但是,当他挖到4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鸟时,他开始转变他的观点了。

在本特看来,这些艺术珍品似乎与古代地中海文明——亚述、希腊、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国是相一致的,而绝不会是非洲的!考古学家理查德·N·霍尔也认为,津巴布韦是由从阿拉伯或近东来的北方人所建造。当时的欧洲人比较容易相信津巴布韦不是非洲本地文化的观点,因为欧洲人把当时的非洲看成是原始、尚未开化的民族。

当时,多数欧洲人以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住原始的泥土茅屋。因此,他们根本无法接受非洲文明具有这么高度的组织性和创造性,所以他们编造种种令人迷惑的神奇说法,用以解释这些废墟遗迹的存在。比如,大津巴布韦并非腓尼基人所建,而是由埃及的流放者所建;或由从北非来的阿拉伯人所建;或由《圣经》中提到的流失的以色列部落所建;或由海难中的北欧海盗所建;等等。

但是,一些明智的科学家还是提出了异议。1905年,一位名叫大卫·兰德尔·马克尔的著名考古学家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然后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但英国科学促进会不愿意接受这个定论,特意派了另一位考古学家前去考察。这位资深的考古学家对该遗址又进行了极其彻底的分析,然后在1929年宣布大卫的结论是正确的——该遗址属于非洲文明。

10年后,罗得西亚独立,自豪地取名津巴布韦,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是“望族”的意思。今天几乎所有考古学家、学者都相信大津巴布韦是现代马绍那人的祖先所建。考古学家发现大津巴布韦是非洲国家的中心,曾经支配津巴布韦高原,这是一片富饶的丘陵地带——北有赞比亚河,南有林波波河。津巴布韦高原的西面是一片起伏的平原,东面是一片低洼的平原,成了津巴布韦高原和印度洋的分界线。

早期的马绍那人发现,津巴布韦高原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于是,人们在这里发展经济,并逐渐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该地区盛产铜、铁、锡、黄金等,黄金很快成了这片高原的主要出口物。公元9世纪,贸易已成体系。从津巴布韦的东边,黄金流到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手里;这些商人拿黄金换世界其它地区的产品,再往西运到非洲内地。考古学家在大津巴布韦发现了中国陶瓷器物、东非基尔瓦港口古币、伊朗地毯、印度珍珠。津巴布韦高原人以放牧为生,黄金贸易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公元11世纪时,国王与贵族阶层出现了。上流社会的人采纳在山顶建房的习俗,地位低的人就居住在较低的山坡上或是低谷里。富裕的贵族也开始用石墙围绕住宅区,这并非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标志贵族和普通百姓间一定要存在的距离。因为津巴布韦高原有很多裸露在地面的花岗岩,所以建造围墙用的石头就随处可见了。

那时巴绍那人还发明了一种非常适合于使用花岗石片的建筑艺术——用一层层的石片砌成厚厚的墙,石片平展,中间不需要灰泥粘合就十分牢固。科考人员已找到证据说明,大津巴布韦第一次有长期居民的时间大概是公元10世纪或11世纪。大津巴布韦约在1250年达到它的鼎盛期,在后来的200年中 ,它在津巴布韦高原上,依旧占据着重要地位,今天还矗立的大型石艺建筑群,就是那时修建的。20世纪70年代搜集的证据,揭示曾有多达1.8万人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山顶上。

大津巴布韦约1450年开始衰败。这可能是因为与敌国的战争;也可能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食物、燃料短缺和牧地匮乏。葡萄牙人在16世纪开始在沿海港口作邮购贸易,黄金贸易受挫,大津巴布韦的地位也就每况愈下,马绍那政权中心也迁到了别的地方。几百年里,在欧洲人、沿海地区的史瓦希里人及非洲内地的马绍那和其它地区间的冲突使得西南非洲逐渐衰败,人们也就将大津巴布韦遗忘了。

“大津巴布韦是否属于非洲文化”的课题获得了突破性解决,今天的考古学家们希望通过对该遗址的研究,向世人展现南部非洲鲜为人知却又灿烂辉煌的曾经。

新知博览——杰内古城

杰内古城被世人称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它位于尼日尔河和巴尼河的交汇处,凭借独特的撒哈拉—苏丹建筑风格著称于世。

公元前2世纪,杰内古城始建立,公元前3世纪的石器、铁器及手镯等装饰品在这里出土。坐落在杰内古城西南3000米处的杰内·朱诺,可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古老的城市。

杰内在14~16世纪末,被摩洛哥军征服前,是西非最为美丽的商业城。清真寺尤其值得夸耀,它在古城中央,高11米、周长56米,以椰树木为骨架,用粘土建造的,造型很奇特。寺院占地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025平方米。祈祷大厅的屋顶用100根粗大的四方体泥柱支撑着,屋顶上开有104个、直径10厘米的孔。寺门很又宽阔、又高大,主墙是3座塔楼组成的,5根泥柱在塔楼之间相连。在非洲建筑史上,清真寺被看作一大杰作,也是西非伊斯兰教的象征。但是,唯有伊斯兰教徒才能进入。

有着经商传统的杰内人用船从南撒哈拉地区运回来黄金、象牙、奴隶等,再转卖到南撒哈拉地区,还将从北、中非洲运来的岩盐、烟草、衣服、皮革制品等等转售到南撒哈拉地区去。杰内的富商们在城内居住,仍旧保持着特有的生活习惯、服饰和自己的烹饪方式。

14世纪,杰内古城达到了经济的鼎盛期,黄金帝国马里的名声甚至传到欧洲。杰内城的中央广场将由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有河港,建筑物较多,商业活动较频繁;西部则是手工业区。古城的民居也很有特色,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切削很整齐的大泥块。院的墙是用泥沙涂抹的,院的中央是一块公共场院。整座院子,仅一个出口,木制的大门上有粗大的铁钉作装饰。现在马里北部的建筑物,依旧保持着杰内的古建筑传统。

法老宠妃的最终归宿

纳菲尔塔莉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传说中,拉美西斯二世有诸多妻子,但是他最宠爱的就是纳菲尔塔莉。在纳菲尔塔莉死后,悲痛欲绝的法老为爱人修建了一座王后谷中最壮观的坟墓。然而遗憾的是,她的木乃伊和众多陪葬宝物都被盗墓贼们所毁了。不过,在坟墓的墓壁上还是保留了大部分的壁画,这些壁画也形象地反映了埃及人相信的死后能在天堂再生的富饶、繁华的生活。

美丽王后的神奇一生

纳菲尔塔莉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在拉美西斯二世放荡不羁的一生当中,她是唯一一个得到了他永远爱恋的女人。在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伟大建筑物当中,处处都可见到这位美丽女子的身影。

很多人认为拉美西斯二世娶纳菲尔塔莉为妻,目的是能更好地巩固他的王位,因为拉美西斯家族并非正统的底比斯王族的后裔,他们是来自三角洲地区的统治者。而纳菲尔塔莉可能恰好是底比斯王族的后裔。因此他们的结合,也可能让拉美西斯二世拥有了正统的王族血统。但从现有资料来看,纳菲尔塔莉也可能并非王族的成员,因为,她的名字中没未出现过像“国王的女儿”这样的称呼。也有可能纳菲尔塔莉是底比斯王族某个偏妃的女儿,因此名字里才没有王族的记号。

不管是什么促使拉美西斯二世娶纳菲尔塔莉的,事实上,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在拉美西斯继位前,约15岁的纳菲尔塔莉就和他结婚,还给他生育了第一位王子。之后,她又为拉美西斯生了至少3个儿子、2个女儿。壁画显示告诉我们,纳菲尔塔莉有许多称呼:如“最受宠爱的人”、“拥有魅力、甜蜜和爱的人”、“上下埃及的女主人”、“法老正妻”以及“受穆眷顾者”等。

拉美西斯曾经为纳菲尔塔莉写下过这样的评价:“阳光是为她而照”,“我对她的爱是独一无二的……她是所有人中最美丽的一个无人能与她匹敌。我从她身边经过时,她就已经偷走了我的心。”更有甚者,传说拉美西斯二世为了她,说过这种话:“我,已经是埃及的法老,可以给你你想要的一切。只要是合理的,你要一,我可以给你二;就算不合理,我也要做一个不明事理的君主,满足你。”写出这些话的人,不像是威严的法老,更像是个初坠爱河的小伙子。

事实上,不仅拉美西斯一人被纳菲尔塔莉所倾倒,皇宫里的其他人,也被她的魅力征服了。有人这样描述过她:“与她有关的任何事,都让人感到愉悦;她想要的什么美好的事物,都会有人马上为她送到;她说的每一个字,听起来都非常悦耳。”她脱俗的美丽,让她在活着的时侯,就被认为是神砥。在当时,她的高贵魅力加上法老给予的宠爱使拥有她无上的权利。

遗憾的是,至今,人们对纳菲尔塔莉王后的实际生活情况知之甚少。只知道最初的3年里,纳菲尔塔莉所有场合都是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后来的18年里,除了一封她写给海地王后,有关结束两国纷争的谈判信外,关于她的其它记述很少。或许,纳菲尔塔莉在这18年里,也像其他王后一样,就只是国王的附属而已,或者,有关她的记录已经被遗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