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考古发现
47920400000020

第20章 非洲考古大发现(5)

由于这些独石教堂是在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岩石上开凿的,因此,其颜色和大小也各不相同,建筑样式也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但是,所有的教堂又都有古老的阿克苏姆式的石碑尖顶、门、窗和象征性的横梁。在教堂之间有壕沟、桥梁和岩洞互相接通,这些过道本身又构成了一个个内院。

如今,这些教堂还在继续使用,到教堂礼拜也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做礼拜的人更是多得令人吃惊,通常都是神父带着一支队伍伴着歌声和鼓声走进教堂的院子,人们五彩缤纷的长袍和仪仗伞在太阳的映照下形成的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相关链接——独石教堂的宗教祭典

每当到了要做礼拜的这一天,在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周围的岩壁上,就会挤满成千上万听祭司说教的人群。因为这一天是基督教洗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的“德姆卡多”祭典礼之日的祭典。

凡是来参加“德姆卡多”祭典的少年们,都必须要盛装打扮后才能来参加。在少女们的低声祈祝中,他们双手捧着神具,跟随着大人们进入设在广场上的小木屋里。人们甚至还会夜宿于此,做虔诚的祈祷。

每当教堂的晨钟在黎明时分响起时,修道士们就开始对巡礼者说教。先由祭司将祝圣过的圣水分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在随后的祭祀活动上,一个被称为“达玻多”的十诫木板从教堂里面运出,象征着摩西从耶稣那儿得到了十诫。在木板的中央,还有一幅圣徒降服巨龙的图画。最后,这个十诫木板要被安置在广场上搭建的小木屋里。

“德姆卡多”祭典一共要连续举行3天,是埃塞俄比亚高原上最大的宗教性活动。

撒哈拉沙漠的艺术珍品

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的意思是“大荒漠”。撒哈拉沙漠北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南至苏丹草原带,宽约1300~2200千米;西自大西洋边,东达红海沿岸,长约4800千米,总面积可达770多万平方千米。撒哈拉沙漠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20倍。

撒哈拉的恶劣环境

在撒哈拉这样广袤辽阔的大荒漠中,除了极个别的点状绿洲外,到处都是黄色的沙子,一条条平行排列的沙垅,高达100多米,延伸达数百千米,像金字塔一样的沙山,高高耸起,还有令人生畏的沙海,纵横千里,显示着大沙漠的浩瀚和壮观。

沙海中还分布着许多形态各异的沙丘,有金字塔形的、抛物线形的,还有一条条平行排列的沙垄,而最常见的就是新月形沙丘。然而在被沙漠的风暴吹过之后,这些沙丘的面貌就会发生很大改变。沙漠中还有许多裸露的岩石被风吹蚀成“城堡”、“石蘑菇”等奇怪的形状。

撒哈拉沙漠的降水极少,是典型的热带干热气候。白天烈日当空,气温急升,沙丘温度高得如火炉般,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然而一到晚上,温度骤降,有时竟降到零下15℃。强烈的温差,也使得裸露在地表的岩石每天都剧烈地热胀冷缩,因此每到夜晚,到处都能听到岩石爆裂的声音。而沙丘和沙山也会因为剧烈的胀缩,促使大堆的沙砾堕落下滑,使整个沙丘像山崩一样从高处轰然滚落,接着又激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响,使闷雷般的轰鸣此起彼伏。

公元前2000年以后,撒哈拉的河流和湖泊都在逐渐变小,留下了许多布满砾石的河床,气候越来越干燥,沙漠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日积月累地风化过程冲刷着绵延于沙漠中部达700多千米的雄伟奇特的塔西利·恩·阿耶山。久而久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将整座大山割裂,风化得千姿百态,怪石嶙峋。此外,阿耶山中还有存活着数千年的海鱼和巨柏,可谓丰富多彩,绚丽迷人的史前岩画。这些大漠中的“艺术珍品”正是一部向世人展现这一地区沙漠化历程的生动画卷,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审美价值。

考古发现沙漠之中的“珍品”

1924年,一支考察队在阿耶山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一条大鳄鱼。此外,在另外一些半干涸的岩洞中,还发现了地中海鲃鱼。由于沙漠地带的气候异常干燥,为了适应这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地中海鲃鱼这一本来就与世隔绝的稀有鱼种,也在漫长的是时间里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性,形成了独特的性状,成为“撒哈拉鲃鱼”。这也充分体现了适者生存和自然规律。

此外,考古学者在阿耶山的南坡还发现了成片生长的的巨柏。它们顶风抗旱,生长得粗壮挺拔,根深叶茂,其中有些巨柏树围达6米以上。这些鳄鱼、鲃鱼和巨柏“活化石”有力地向世人证明:这一地区在几千年以前曾有过与今日地中海沿岸极为相似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

然而,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是遗留在塔西利·恩·阿耶山石壁上数千幅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史前岩画。公元1934年,法国一支远程探险队到撒哈沙漠探险。这天,他们来到了阿尔及利亚东南部的塔西利。一天的跋涉使队员们困乏不已,只好在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边休息。突然,大家发现在休息的地方有许多岩画,包括河马、大象、骆驼、长颈鹿、狮子、羚羊和头戴面具的人物,等等。

几个月后,探险队将记录了岩画的记事本转到了考古学家亨利·洛德的手中。亨利·洛德对此非常感兴趣,并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发现在考古学上的重要价值。他立即组织了一支专业考古队来到了撤哈拉沙漠深处,对岩画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研究,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这些岩画进行了仔细分析。

这些岩画有的刻在山洞的石壁上,有的绘制在裸露的岩石和山崖上。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但大部分岩画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线条清晰,成为研究人员考察和分析撤哈拉历史的珍贵文物。

在所有的5000幅岩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大型岩画,画面上有大象、狮子、长颈鹿及其他动物,都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另外,还有一副面积约20平方米的狩猎图也独具特色,上面画有135个人,正在追杀围猎一群飞奔如疾的羚羊。而一只身负重伤的大犀牛则鲜血淋淋,神情痛苦绝望,正在猎捕者的追杀下拼命抵抗和挣扎。

岩画体现出来的历史价值

撒哈拉的岩画向人们展示了撒哈拉地区的历史长卷,比如在利比亚的乌德马西多斯和阿尔及利亚的恩阿杰尔伊赫伦等地,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壁画,这些都是反映狩猎时期的艺术珍品。

据考证,这些作品的绘制年代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壁画上主要刻画的有大象、长颈鹿、羚羊、水牛等。这些岩画说明,在当时的撒哈拉应该还是一片水草丰美茂盛的大草原,自然条件湿润多雨。这样温暖的气候,加上河流纵横的森林和草原等,不仅能生长各种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还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生活条件。

考古人员在塔凯德杜马廷发现的一幅绘制得十分精致的牧牛图,至今约有5000多年历史。图中描绘的当时人们养牛的规模很大,饲养技术也非常进步看,反映了放牧时期的生活特色。而养牛业的发达,除表明人类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之外,自然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丁阿尼乌因发现的一幅壁画,上面刻画着一个男子驾驭着双马牵引的车辆在飞驰。这种车辆可以用来打猎和装载货物,还能用于战争。此外,壁画上还刻画着几个只在腰上缠着布、手执长矛围攻一头叼着羊的狮子的猎人形象,以及一个穿着阔袍、戴有花饰头巾的人,显然应该是地位较高的贵族。在这些壁画中,甚至还出现了穿着统一制服,带着武器、排列着整齐队伍的军队。

那么,是谁刻画了这些形象鲜明、绘制精巧的史前岩画呢?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们。一些人认为,这些奇特的画可能与当时班乌尔人的传统信仰有关。班乌尔人认为,牛是来自水中的,因此在一年一度的洛托里节里,班乌尔人会把牛牵到池塘;而牛到了水中,腿部自然就看不见了。只是这样的解释是否科学?人们还都难下定论。

延伸阅读——“绿色撒哈拉”新的证明

2008年8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和考古学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了大规模的石器时代墓群。而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考古人员第一次在撒哈拉发现文明遗址了。大量的考古证据也表明,距今1万年至4000年间,这片今天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曾是充满生机的绿洲。

大约9000多年前,撒哈拉大沙漠应该是非常潮湿的气候。在之后的上千年间,撒哈拉沙漠开始出现了原始的草原、森林、动物以及人类。在2000年,赫特威和古生物学者保罗·塞来诺曾带领探险队在尼日尔寻找恐龙化石,赫特威发现一个埋葬区深埋数百个骨骼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族群——基弗人和特纳人,而且每个族群都有上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一些干燥和荒凉的地区,还发现了狩猎的工具、陶器,以及大量的陆地动物和鱼类骨头,其数量之多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前所未有,其中的动物化石还包括一些大型鱼类和鳄鱼的化石。这一新的发现也进一步向人们表明,在距今1万年至4000年间,如今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曾经是“绿色的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