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
玛雅文明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玛雅人建立了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玛雅文明的繁盛期,15世纪后逐渐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
玛雅遗迹重现于世
哥伦布在公元1502年最后一次远航美洲时,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刚好10年。在洪都拉斯湾,船靠岸了,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踏上这片久违的土地。当地市场上,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了哥伦布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
10多年后,一艘欧洲海船从巴拿马前往圣多明各。旅途中,船只遭遇了海难,12个幸存的船员登上了尤卡坦半岛。两周之后,这些船员与玛雅人不期而遇,其中5人还成了玛雅人祭坛上的牺牲品。侥幸逃脱的船员回到了西班牙,心有余悸地讲述了他们的遭遇。
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尤卡坦半岛,他们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与西班牙人展开了长达百年的游击战。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终于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被毁灭。西班牙人在狭隘的宗教信仰驱使之下,搜罗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并将其统统烧掉。战火渐渐平息后,古玛雅与其他印第安文明一样,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1839年,美国人约翰·史蒂芬和画家卡德沃德在赴中美洲考察时,一路披荆斩棘,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在今天的洪都拉斯热带丛林中找到了一座城堡,重新揭开了玛雅文明神秘的面纱。当时他们发现的这座城堡时,城堡只有灌木丛生的断垣残壁,坍塌的神庙留下了一块块巨大的基石,上面还有精美的雕饰。马路都是用石板铺成的,标志着它曾经是个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闹市。路边砌有排水管,标志着它曾经是个文明的城市。石砌的民宅与贵族的宫殿尽管大多都已倒塌,但仍可依稀窥见当年喧闹的景象。所有这些石料,无不苍苔斑斑,或被荒草和荆棘深深掩盖,或被蟒蛇一般行走的野藤紧紧缠裹。如此荒蛮的自然景象,与异常雄伟的人工遗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人唏嘘不已。从此以后,玛雅古城遗址逐渐变得热闹起来,大批的考古学家开始奔赴玛雅古城,对这里进行考古研究。
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一批重要的遗址,开始了玛雅文明的现代考古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研究进展较快,形成专门的玛雅学,是世界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玛雅文明的发展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玛雅文明的全貌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玛雅文明是由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玛雅人创造的文明,主要分布在现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等广大地区。在发掘出来的170多处玛雅古城遗址中,有宏伟的金字塔、巍峨的神庙、先进的天文台、高大的石碑、复杂的文字、精美的壁画和生动的浮雕等等。人们很难想象,在几千年前还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玛雅人,怎么能创造出如此高度的文明?所以在玛雅文明发现初期,由于难以解释文明的发展原因,人们一度认为这是外星人所为。不过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人们对玛雅文明的了解也越来越接近真相。
玛雅文明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3世纪~公元9世纪为繁盛期,公元15世纪后逐渐衰落,最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根据考古学家的划分,玛雅文明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
大约在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即玛雅文化形成期,在尤卡坦半岛中央佩滕盆地及其周围山谷,就已出现定居的农业生活,玉米和豆类是主要的作物;早期祭祀中心也已建立,由土台、祭坛等组成。此后国家萌芽,并出现象形文字。
到了公元250~900年,玛雅文化逐渐进入兴盛期,各地较大规模的城市和居民点数以百计,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各城邦使用共同的象形文字和历法,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生产水平也大体一致。这时期的主要遗址大多分布在中部热带雨林区,比如瓦哈克通、蒂卡尔、彼德拉斯内格拉斯、科潘、帕伦克、基里瓜等祭祀中心,此时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蒂卡尔遗址气势恢宏,城区面积可达50平方千米,由数以百计的大小金字塔式台庙组成,估计居民有4万左右。此时,还出现了大量刻纪年碑铭的石柱,一般每隔5年、10年或20年建立一座,成为独特的记时柱。然而,在公元800~900年左右,这些祭祀中心突然废弃,玛雅文明也急剧衰落。到了11世纪以后,玛雅文明中心开始逐渐移向北部的石灰岩低地平原。
大约到了公元1000~1520年,玛雅文化具有浓厚的墨西哥风格。这一时期,从墨西哥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征服了尤卡坦,并以奇琴伊察为都城。这一时期的建筑中,出现了石廊柱群及以活人为祭品的“圣井”、球场,还有观察天象的天文台,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大金字塔式台庙,崇拜羽蛇神魁扎尔科亚特尔。
此后,北部的玛雅潘取代了奇琴伊察,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玛雅潘的统治者还与其他城邦结成联盟,用武力巩固自己的统治。1450年,因内部叛乱,玛雅潘被焚毁,此后百年中,玛雅文化趋于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虚而入,从墨西哥南下占领了尤卡坦半岛,玛雅文明被彻底破坏。
玛雅文明的衰亡之谜
在公元600年左右,玛雅民族离开了他们辛苦建筑的城邦,丢弃了富丽堂皇的庙宇,从此以后,玛雅文明逐渐衰亡,直至湮灭。
考古学界对玛雅文明湮灭的之谜提出了许多假设,诸如人口爆炸、疾病、外族入侵、气候变化等等,各执已见,这给玛雅文明涂上了更加浓厚的神秘色彩。
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支包括考古学家、动物学家和营养学家在内的45名学者组成了多学科考察队,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他们踏遍了常有美洲虎和响尾蛇出没的危地马拉佩藤雨林地区,在这里,即使盗墓贼也不敢轻易涉足。这支科考队伍用了将近6年的时间,对约200多处玛雅文明遗址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结论是:玛雅文明是因争夺财富及权势的血腥内战,自相残杀而毁灭的。
科考人员提出,玛雅人并非传说中那样热爱和平,相反,在公元300~700年这个全盛期,吡邻城邦的玛雅贵族们一直都在进行着争权夺利的战争。玛雅人的战争异常恐怖,士兵们用矛和棒作兵器,袭击其它城市,目的是抓获俘虏,并把他们交给已方祭司,作为向神献祭的礼品。这种祭祀也正是玛雅民族崇拜神灵的标志。
玛雅文明曾经相当繁荣,农民耕种畦田、梯田和沼泽水田,生产的粮食足以供养众多的人口;工匠以燧石、骨角、贝壳等制作艺术品,他们还制作棉织品,雕刻石碑铭文,绘制陶器和壁画。商品交易也相当盛行。但是,自从公元7世纪中期开始,玛雅文明便逐渐衰落了。随着政治联姻情况的增多,除了长子以外的其他王室兄弟都会受到排挤。无奈之下,一些王子只能离开家园,去寻找新的生存场所。而留下来的人,则继续争夺继承权和财富。这种“窝里斗”由最初的为祭祀而战逐渐演变成了为争夺珠宝、奢侈品、权利、美女而战。战争永无休止,导致生灵涂炭,贸易中断,城邦灭,结果只有10%的人幸存下来。
公元761年,杜斯-彼拉斯城城王宫被毁灭,成为玛雅文明衰落的一个起点。杜斯-彼拉斯是方圆1500英里内的中心城邦,它遭到了从邻近托玛瑞弟托城来的敌人的攻击。一个装有13颗8至55岁男人头颅的洞窟的发掘,证明了该城被攻占时曾遭到了斩草除根式的大屠杀。几天后,胜利者在此举行了盛大的“终结典礼”,并砸烂了王座、神庙和刻板。玛雅城内的一些贵族逃到了附近的阿迪卡城,这是一个有巨大裂缝环绕的天然要塞。他们在那里苟延残喘了40多年,但最后还是没有逃出敌人的魔爪,最终惨遭灭顶之灾。
公元800年左右,阿迪卡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鬼城。到了公元820年以后,玛雅人舍弃了这片千年间建立了无数城市的佩藤雨林,再也没有返回这片文明的发源地。玛雅文明从此就真的毁灭了。
时至今日,仍有200万以上的玛雅人后裔居住在危地马拉低地以及墨西哥、伯利兹、洪都拉斯等处。但是,玛雅文化中的天文、历法、象形文字等知识,已经消失殆尽。
相关链接——奇琴伊查遗址
奇琴伊查城建于公元435年,素有“羽蛇城”之称,它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东北部。在公元11~13世纪,奇琴伊查城的发展达到顶峰,是古代中美洲玛雅文明的三大城市之一。公元15 世纪,这座城市被废弃,现今发现的遗址是其后期的建筑。
奇琴伊查遗址占地5平方千米,南北长3千米,东西宽2千米,有各种建筑数百座。在历经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奇琴伊查神秘地湮没在中美洲的丛林之中,因此它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古代文明遗迹之一。
奇琴伊查的建筑物上,到处都有“羽蛇”形象,这是因为玛雅人一直崇拜羽蛇神和雨神,库库尔坎金字塔就是玛雅语“羽蛇神”的意思。库库尔坎金字塔占地3000平方米,高30米,塔身高大巍峨,四周是陡峭的阶梯,两面已风化无法通行,另外两面经过整修,现在可供游人攀爬。每个台阶高半米,但却只有10厘米左右宽,仅放得下半只脚。
神庙内的拱顶反映了当年玛雅人高超的建筑工艺,即使是全用石头搭建的拱顶,也经受住了千年的风雨侵蚀,基本没有损坏。玛雅人在修建宗教建筑时,往往会融入丰富的天象知识,库库尔坎金字塔也不例外。金字塔的四面台阶加起来共有364级,再加上塔顶的神庙,正好与全年天数吻合。据说每年春分、秋分的日落时刻,阳光照射在金字塔的边沿,形成的影子连同塔底雕刻的蛇头,如同一条巨大的羽蛇蜿蜒爬行,“羽蛇城”也因此得名。
金字塔东面是建立在4层基座上的气势恢弘的武士庙,武士庙南侧是千柱林。相传一排排圆柱支撑着的宽大屋顶,是当时奇琴伊查的商业中心,也是玛雅遗址留存下来的少数不以宗教为目的的大型建筑。
金字塔的西侧,是玛雅人的球戏场。但这里绝不是娱乐嬉戏的场所,而是玛雅人拉开向神献礼序幕的场所。球场两侧有贵族和祭司观看比赛的坐席。两队队员在比赛中用胯部击球,将球撞入球场墙上高悬的石圈内。入球多的队赢得比赛,而取胜队的队长将光荣地被挖出鲜红的心脏,作为献给神的祭品摆放到石雕恰克摩尔神像的怀抱中。尽管这种游戏非常残忍,但却在玛雅人中流传了上千年。
13世纪时,奇琴伊查古城突然被废弃了,这个昔日玛雅人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从此就逐渐被热带丛林所吞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座古城突然消失?至今仍是研究者们的探索之谜。
复活节岛的发现
1722年,复活节的下午,荷兰人罗格温率领一批来自于欧洲的水手,第一次登上了孤悬于太平洋东部智利的波利尼西亚最东的一个小岛。到了岛上之后,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岛上遍布着数以百计的巨大石雕像,都是一副冷漠的神情,从正面、侧面及各个不同的角度注视着你,使人不寒而栗,并且长着奇形怪状的长耳朵。
由于发现小岛的那天是耶稣复活节,于是,小岛就被命名为“复活节岛”。
岛上的石雕
复活节岛上,最神奇的是那些巨大的石雕。岛上有大约600座以上的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台遗迹,其朝陆方向,还有露天的庭院。某些庭院建筑非常巧妙。
1886年、1914年和1934年,考古学家分别对复活节岛进行了调查。1955年,开始对复活节岛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结果发现,岛上存在3个明显的文化时期。
早期主要有在塔海、维纳普和阿纳克纳的大石台,碳定年法测定约在西元700~800年。阿纳克纳石台的墙在1987年挖掘出以前,一直埋在地下。在对阿纳克纳的发掘工作中,可以发现多种石雕像是在早期雕刻的,其中有种较小的中期胸像原型,与中期胸像的主要差异是圆头和粗壮的身躯;另一种形式是一尊写实主义雕像,是跪着的全身人像,臀部坐在足跟上,双手放在膝上。这些石像具备南美洲蒂瓦纳库的前印加人时期纪念物的各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