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考古发现
47920400000029

第29章 美洲考古大发现(3)

对大石球做过周密调查的考古学家确认,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1/100,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知,制作这些石球的人,肯定具有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和高超的雕凿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么出色的杰作。但是,在远古时期,打磨如此硕大的石球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从采石、切割到打磨,每道工序都要不断转动石块,而每一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凭一些简陋的原始工具,怎么能完成得这么完美呢?

由于难以找到确切的答案,有人就根据当地印第安人流传的传说,认为外星人曾乘坐球形太空船降临这里,这些大石球是外星人制作的,并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但是,又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因此,这个观点也需要继续求证。

奥尔梅克巨石头像

3000多年前,在地球上大多数角落仍然处于蛮荒时期时,美洲的墨西哥湾海岸上就出现了奥尔梅克文明。它曾在高原上大兴土木,建造城市;它曾在这些古远的城市中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他们曾经很强盛。

但是,到了公元前900年,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突然消失了,而今天发现的遗迹中,也没有发现他们任何遭到外敌入侵的痕迹。

多数人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是中美洲文明的始祖,它为之后社会提供了许多文明财富:有恢宏宫殿的残骸,有奇特的陶器,有人形美洲虎图案……但最卓著的,应该还是奥尔梅克特有的雕像,这些雕像以巨大的石头头部雕像工艺见长,大都雕刻着厚厚的嘴唇和凝视的眼睛。科学家认为,这些雕像很可能是当时帝王的纪念碑。

神秘雕像引出奥尔梅克文明

1862年,位于墨西哥南部的特雷斯·萨博特斯地区,当地一名制糖作坊的工人无意中发现了一尊玄武岩雕刻的巨型人头象。起初他们还以为是个倒置的大铁炉,直到被完全挖出时,才发现这是一个惊人的石雕作品:厚厚的嘴唇,扁而宽的大鼻子,显然是个强壮的印第安人头像。

1938年,墨西哥考古学会组织的一支考古队,在拉文塔族森林里又发现了11颗巨石头像,其中最重的可达20吨。获得这一有价值的线索之后,考古学家们继续努力,最终在墨西哥湾沿海地区发现了2处遗址:一处是拉文塔;另一处是特雷斯·萨波特斯。根据碳14测定,这2处遗址至少出现于公元前1300年,这也是当时中美洲发现的最早文明遗址。

20多年后,又一重要遗址——圣洛伦佐遗址被发现。而这3处遗址,都是古代墨西哥的奥尔梅克人居住的地方,从此奥尔梅克文明的“内幕”逐渐为世人得知。

此后,又有一系列的奥尔梅克工艺品出土。1940年,美国考古学家马休·史特林在拉文达废墟发现了一块雕刻着“蓄胡男子”肖像的石碑,这就是举世瞩目的奥梅克雕像。石雕的一面刻着玛雅风格的年代标志,另一面则是一张奥尔梅克风格的猫脸。经过鉴定,这件石雕完成于公元前31年,比人们当时所熟知的玛雅文明还要早好几个世纪。由此可以断定,奥尔梅克文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南美洲最古老的印第安文明。

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不少奥尔梅克的雕像,而每一尊雕像都遵循统一的套路:一个年近中年的男子,一张丰满而令人生畏的脸,一个又宽又平的鼻子,一副丰满的嘴唇。而每一尊头像,还都紧紧地带着一顶盔甲似的的帽子,帽带系在下巴上,其中几顶还有耳塞。全部雕像都没有上漆。虽然它们的大体风格相似,但在整体形状和具体的面部特征上,尤其是头饰的细节上,还都迥然不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石料的不同特点、各地肖像的不同风格和特定工匠的不同技艺。但许多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头像实际都是肖像雕刻。从前面看,头像都呈典型的圆形。事实上,它们从前面到后面大体都是平的,而且后面部分通常都没有完成。

大部分巨石头像的高度都在1.47~2.85米之间,最高的可达3.4米。头像重量也在8~13吨之间,而最重的则可以达到50吨。

雕塑艺术的全面发展

奥尔梅克人还用绿玉或黑玉雕出许多小型的人像、动物形象或一些小雕像。奥尔梅克人喜欢用翡翠绿玉做各种珍贵的礼器、宗教用具和装饰品,这也是奥尔梅克文明的一大特色。

在奥尔梅克人看来,最为贵重的物品就是玉石,它代表着“第一流的无上的体面”,因此绿玉也成为“珍贵”和生命自身的同义词。奥尔梅克人雕刻出来的小型石像晶莹圆润,玲珑可爱。这些玉石人像以裸体直立的站相和五官俱全的面具最多,有的小人像胸前还缀有一面用黑曜石凿成的镜类饰物,即使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仍能闪闪发光。

最值得注意的,是一批作为宗教礼仪用具的灰白、墨绿或碧绿色的石手斧,这种手斧表面极其光滑。

在玉雕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带有美洲豹头部特征的神像,该神像是人的身形(有时故意表现为小孩的身形),学者们称之为“豹人”或“豹娃”。美洲豹是奥尔梅克人崇拜的主要天神象征,因此这个神的形象常常会兼具人和豹的特点。

奥尔梅克人的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又形成了一种方正凝重、深厚圆润的风格,从而成为奥尔梅克文明和艺术的典范。他们的石雕艺术为后来的玛雅人所继承,在玛雅文明时期,玉石制品和玉石图像遍及整个玛雅地区。

在奥尔梅克文明的早期,奥尔梅克人还制作过陶器,主要是以灰黄色的粗砂陶为主,均为手制,器形较厚,表面一般没有什么装饰。大约到了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00年,制陶技术才大有进步,出现了具有玛雅文化特征的黑色陶器。这种黑色陶器以钵形器和壶形器为主,器壁仍然较厚,表面先经磨光,然后再刻出富有代表性的花纹。

对奥尔梅克文明的推测

奥尔梅克人虽然制作了很多巨石人像,而且制作手艺精巧,石像神态惟妙惟肖,但事实上,他们生活的地方并不盛产石头,制作大型石雕像的巨石必须要从几十甚至几百千米外的图斯特拉山运来。可以想象,这项工程的工作量有多么巨大,需要动用的劳动力有多少。

无疑,这一极其艰巨的任务肯定是由下层民众承担的,上层统治者是不可能去做这样的工作的。而巨石运到目的地后,再由工匠将之雕刻成形。由此可见,当时奥尔梅克人中已经出现了等级和社会分工,已有国王、祭司(国王、祭司往往是同一个人)、农民和手工艺者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社会生活中的权力政治正是奥尔梅克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随着社会和国家的形成,奥尔梅克作为国家体系中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各种各样的石雕像中可以看出,奥尔梅克人主要崇拜美洲豹。美洲豹是当地最凶猛的动物,而奥尔梅克人将美洲豹视为世界的主宰,并把它当作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同时,奥尔梅克人还用活人(儿童)祭祀地神和火神,以祈求风调雨顺。在进行祭祀典礼时,奥尔梅克人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如当祭祀典礼进行时,他们往往用橡胶制成球,玩球嬉戏。这表明奥尔梅克人其实具有很强的创造力,社会生活也非常极其丰富。

由于生活的地区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奥尔梅克人已开始放弃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改为耕种农作物。种植的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和昆诺阿藜等,其中玉米是奥尔梅克人的主要种植作物。据考证,奥尔梅克人可能是最早种植玉米的人。

公元前800年左右,当墨西哥湾沿岸出现奥尔梅克文明,秘鲁出现查文文明时,“形成”期的中美洲文化,包括制陶术和玉米种植,就已逐渐传遍了从中美洲到秘鲁在内的整个“核心美洲”。因此可以说,中美洲是最早种植玉米的地区,而奥尔梅克人则是玉米的最早种植者。在奥尔梅克人创造的基础上,玛雅人继续发展和提高了玉米的种植技术,使玉米这种原来河谷中的野草经玛雅人的培育,变成了甜美而富有营养的美食;同时,玛雅人的肉食相对较少,他们的果腹之物主要就是玉米,因此他们也称自己是“玉米人”,而他们的文明也被称作“玉米文明”。奥尔梅克人的主食除了玉米外,还有一些肉食。考古学家从考古发现,奥尔梅克人大部分都以家犬和火鸡为食,同时也吃一些野鹿和鱼、鳖等。

历史侧影——神秘的莫切文明

2000年前,一个神秘而又鲜为人知的民族主宰着秘鲁的北部沿岸。他们在沙漠中建造起了宏伟的金字塔,其规模完全可与古埃及的大金字塔媲美。这个民族就是“莫切”。

通常认为,秘鲁的印加文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和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是美洲最早的三大古印第安文明。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这三大文明就已经高度发展,并在农业、天文、宗教和世术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秘鲁考古学家的发现,早在印加帝国出现前1000年,莫切人就已在秘鲁创立了国家,建立了发达程度绝不亚于后来三大印第安文明的莫切文明。

莫切文明是在秘鲁北部城市特鲁希略附近的瓦卡德拉卢纳小城发现的。如今,瓦卡德拉卢纳小城已被认定是当年莫切人国家的中心,并已确定了整个城市的大致范围。莫切文明这个埋藏了1500年的秘密,也日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莫切人没有文字,因而遗址和文物是研究这一文明的唯一线索。对已发现的遗址和出土文物进行研究,考古学家认为,莫切人城市的中心是一座高大的金字塔,金字塔通体由烧制的陶砖砌成。塔顶上建有神庙,神庙内壁有色彩鲜艳的壁画,画的都是莫切人信仰的神。

神庙周围都是居民住宅。社会等级越高的阶层,住得离金塔越近;最远处则是农舍。莫切人为自己的农田建设了完善的灌溉系统,除了种地,还通过捕鱼来获得食物。莫切人的手工业高度发达,目前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各种陶制盘、壶、瓶、罐、以及黄金、玉石、琥珀制成的装饰品等。

莫切人的社会等级森严,处于最顶端的是国王。与古埃及的法老一样,他也被认为是神的化身。国王以下是祭司,是社会的特权阶级。处于最底层的是农民、渔民和手工业者。

莫切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经常会以活人来祭祀阿伊一阿帕埃克神。他们会挑选2名最强悍的武士进行一场决斗,胜者将获得穿上镶满金片兽皮披风的荣耀,败者则被拉上金字塔顶的神庙作为祭品。祭司们杀死这个可怜的武士,并喝下他的鲜血,象征着雨水润泽大地。

这一野蛮的祭祀方式大致起始于公元元年左右,共持续了近850年,随后逐渐消亡。但他们的建筑与制陶工艺和用活人献祭的宗教习惯,此后在印加人、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文明中保留了下来。

至于莫切文明消亡的原因,目前还是个谜。有人认为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莫切文明灭亡。由于海水升温,莫切人所在的地区逐渐变得炎热干旱,同时,渔业也受到了影响。干旱毁了莫切人的经济,也随之毁了莫切文明。但是这种观点目前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神秘的纳斯卡图案

在秘鲁共和国西南沿海伊卡省的东南部,有一为名为纳斯卡的小镇。这座镇子很小,稀稀落落地散居着近百户人家,祖辈以捕鱼为生,过着一种恬淡的生活。

在小镇的东面,是绵延巍峨的安第斯山脉。在它们之间,横亘着一片广袤的荒原,面积约250平方千米,当地人称其为纳斯卡荒原。一直以来,这片不毛之地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赭色沙石,因此这里也是寸草不生,被人们称为“鬼地”。

然而就在20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却在发现了诸多神秘的图案——纳斯卡图案。

考古队的惊人发现

20世纪中叶的一个夏季,一支秘鲁国家考古队来到了纳斯卡荒原。他们已经在茫茫无际际的荒原上考察了好几天,却毫无收获。大家一个个都很疲惫,也心灰意冷。

一天傍晚,落日的余晖给纳斯卡荒原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当考古队员们三三两两地仰卧在光滑的岩石上休息时,一名队员出于职业习惯随手就扒开了眼前零碎的乱石。突然,他发现石头底下隐藏着一条显然是经过人工挖成的“沟槽”。他的惊呼声也将其他人从昏睡中唤醒,大家都细细察看:“沟槽”里竟然填塞着无数如同生锈的铁块一样的石子!

这一偶然发现激起了考古队员极大的兴趣,他们立即紧张地投入到发掘工作之中。经过深入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这些“沟槽”的深度约为0.9米,宽度却不尽相同,有的宽度只有15厘米,有的却可达20米。尤其令考古人员难以理解的是,这些“沟槽”的形状和走向非常奇特,有的舒展飘逸,有的却短促顿挫,有的宛转弯曲,有的却仿佛直通天际,简直就是真是鬼斧神工,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