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129

第129章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更确切地说,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其实,“三教九流”的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关于“三教”,汉代儒学家认为,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敬,周代崇尚文,把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忠、敬、文这些道德规范与礼仪文饰,总称为“三教”。这是关于三教最早的说法。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儒教、道教发生论战。三国时,吴国的孙权和上书令阚泽谈话中所提到的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573年,北周武帝亲自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先后”问题,最后作出了“儒教在先,道教次之,佛教在后”的结论。从此后人说三教即为儒、释、道。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之说的学派,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法家: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战国时的学派,又名“辩者”,是古代的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

墨家:战国时的学派,提倡“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节用”、“节葬”等。创始人是墨翟。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策士中有“合纵派”和“连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派思想的学者,他们的特点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上述为“三教九流”的原意。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把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其实,中国历史上对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开始的,士农工商,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后来越分越细,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类。其中,除了三教没有争议外,九流的说法莫衷一是,到后来九流也不够了,于是按照上中下三类区分,这就是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是并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各种版本都有。比较流行的关于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的划分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种田;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帮,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花子,九卖糖。

第二种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

到了元朝的时候,统治者按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把被征服的臣民详细划分为十个等级,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值得注意的是,元朝统治者是骑在马背上的征服者,敌视知识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