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日一悟
48181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商汤问伊尹怎样才能把天下治理好,伊尹回答说:“如果只是想把天下治理好,那天下不可能治理好;如果想把天下治理好的话,那首先要把自己的身心修养好。”所以说,大凡做事的根本,一定要首先修养身心,完善自身。

修身者,乃自身建设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地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在我国历史上,不管哪朝哪代,都把修身视为人生大事。古人云:“君子不可不修身。”“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可见“修身”乃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想成为堂堂君子的第一道门坎。

孔子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甚至把“修身”提高到能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并把“修身”列在首位: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并指出在修身、齐家、治国三者中,“修身”是基点,是核心,是每一个人一生都做不完的功课。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意思是说,德性浑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婴儿一样纯洁。又说:“重修身,则无不克。”再有,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指明了个人的修养不仅是处世的条件,而且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曾说:“烈性而桀骜的良种马,如不加以驯服,永远都不会成为最骁勇的千里驹。”人也是如此,禀赋再优良、精力再旺盛、再有可能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不学无术,也无法成为有用的人。

由此可见,“修身”作为目标,是人的完善,人格的自我体现;作为手段,是实现最高人生价值的道路和方法。

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养心”其实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是以人类的大智大慧充实、提高自己的心智与德行的过程。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培养一个人的品德,要从“修身”、“养心”,即思想修养这个根基着手。一个品正德高之人,要保持淡定、豁达的心境,就必须时常“养心”,通过“养心”,以“润其身、恒其志、贵其德”。所以说,人生就是一个通过不断“修身”、“养心”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

时代发展到今天,注重“修身”、“养心”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往往对如何汲汲争先、求功立名的事情冥思苦想,却忽略了对自身品格的修炼以及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修身”、“养心”将不再让你局限在一种肤浅的生存状态之中,会让你的存在充满血肉和意义,也让你的灵魂更为高贵,从而达到“身”与“心”的和谐与愉悦。

所以,一个人要立于天地之间有所作为,首先是要“修养身心”。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修身”、“养心”的目的呢?我们知道,“修身”要经过两个重要的过程,其一是内省,内省者,就是要自行省察,自我反省,通过内省,把自己的自在修为与理想道德联系在一起,修成至高的理想人格;其二是自悟,自悟即自己觉醒、自己觉悟、自己领会、自己理解,通过对圣贤文章和大师经典的研读,把对人生的想法、信念与经典结合而得诗书之真谛,博学广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而这一段不平凡的心路历程,需要个人在修身悟道中自始至终坚持不懈,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修为方能实现。

修身必阅圣贤之书,必读经典之作。“修身养心”系列图书,通过“一日一禅”、“一日一悟”、“一日一省”等方法,帮助人们在今天商品社会复杂的环境中,找到人生升华的途径,以完成修身、自我圆满的人生理想。

“悟”,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指觉醒、觉悟。《尚书·顾命》有载:“今天降疾,殆弗与弗悟。”第二指理解、领会。汉代班彪在其《王命论》中言:“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可见,悟的意思是,自己觉醒、自己觉悟、自己领会、自己理解。《中庸》所言“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说自己首先要得悟才能自得,不悟则无法得道之真言,也就没有办法应用于实际。悟是内省之后内心世界的调理过程,是对内省的一种梳理和完善,从而达到完美的人格,获得理想的信念。

《一日一悟》通过对圣贤文章和大师经典的研读,悟圣人之言,悟辞章之意,悟道中之理,从而达到完美的人格和理想的信念,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一日一悟”所撷取的短文,其内容涵盖自然、心灵、生命、爱情、婚姻、幸福、快乐、人生等方面,篇篇能让你有如醍醐灌顶:在轻松阅读的时候,在会意莞尔一笑的片刻,在不知不觉的瞬间,将你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的境界;让你在人生各个关键时刻获得一丝温馨的建议和指点;让你寻找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启迪和感悟;会让你在茅塞顿开中使自己自在、洒脱,让你的心灵在感动之余,有所感悟、醒悟、觉悟、开悟。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之作,更深刻地“悟圣人之言,悟辞章之意,悟道中之理”,编者在每一篇的结尾附上了自己的“感悟”、“醒悟”、“觉悟”、“开悟”。我衷心地希望每一位读者在阅读之余有所“悟”,从而真正达到修身养心的目的。

编者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