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48181800000015

第15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8)

本穴是手太小肠经之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清热止挛。

【主治病征】头项强痛,目生云翳,视物模糊,耳聋,鼻出血,咽喉肿痛,神经疾病,发烧,疟疾,手指挛急,小便赤涩,神经衰弱。

【配伍穴位】配大椎治疗疟疾;配天柱治疗头项强痛;配三间治疗手指挛急;配听宫治疗耳聋;配风池治疗头项强痛;配神门、鸠尾治疗神经疾病。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四)腕骨

【穴位位置】手背外侧,第五掌骨基底部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手背尺侧,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分支),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居腕骨前凹陷处,所以称此穴为腕骨。

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清热利湿。

【主治病征】发烧,肩臂疼痛,腕痛,手指麻木、僵直、疼痛,黄疸,头项强痛,痄腮,面颊肿。

【配伍穴位】配外关、阳池治手指麻木、疼痛僵直;配天宗、□俞、小海治疗肩臂疼痛;配阳谷、阳溪治疗腕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五)阳谷

【穴位位置】在手腕部外侧,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前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当尺侧腕伸肌腱的尺侧缘;有腕背侧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经穴。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利节止痛,明目聪耳。

【主治病征】高烧不退,不发汗,手腕痛,颈项肿痛,臂外侧痛,耳鸣,耳聋,舌强不能吸食。急慢性结膜炎。

【配伍穴位】配太冲、昆仑治急、慢性结膜炎;配后溪、申脉治疗颈肿痛;配阳溪、合谷治疗手腕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可炙。

(六)养老

【穴位位置】在前臂背面外侧,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尺骨背面,尺骨茎突上方,尺侧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静、动脉末支,腕静脉网;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人老则出现视物模糊不清。此穴有明目的功效,所以称此穴为养老。

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郄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明目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病征】视物模糊不清,肩、背、肘、腕痛,落枕,呃逆,肩背酸麻冷痛。

【配伍穴位】配光明治疗眼病;配阳池治疗腕痛;配天柱治疗肩周炎。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七)支正

【穴位位置】在前臂中部外侧,在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尺骨背面,尺侧腕伸肌的尺侧缘,布有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支是分支,正指正经,此穴为小肠经络穴,由本穴处支出络脉别走手少阴心经,所以称此穴为支正。

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络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泻热安神,舒筋活血。

【主治病征】神经疾病,颈项强痛,肘臂疼痛,手指挛痛,发烧,头痛目眩,糖尿病,痤疮。

【配伍穴位】配血海、足三里治疗痤疮;配曲池治疗肘臂痛;配天髎、天柱治疗颈项强痛;配间使治疗神经疾病;配中脘、脾俞治疗糖尿病。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八)小海

【穴位位置】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尺神经沟中,为尺侧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侧上、下副脉和副静脉以及尺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本干。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为小肠经合穴,本经气血于此汇合如川之入海,所以称此穴为小海。

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合穴。

【生理功能】疏经通络,祛风止痛,清热安神。

【主治病征】头目眩晕,眼睛发黄,下合肿痛、颈痛、肩臂疼痛,癫痫。

【配伍穴位】配间贞、后溪治肩臂疼痛;配天容治疗下下颌肿痛痛;配天窗治疗颈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九)肩贞

【穴位位置】在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皱襞上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肩关节后下方,肩胛外侧缘,三角肌后缘,下层是大圆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最深部上方为桡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贞指正,肩指肩部。穴在肩后腋纹头正上方1寸,所以称此穴为肩贞。

【生理功能】疏经通络,祛风止痛,清热舒筋。

【主治病征】伤寒感冒,发热恶寒,肩胛痛,手臂痛,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耳聋耳鸣。

【配伍穴位】配肩髃、天宗治疗肩胛痛;配曲池、天井治疗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十)□俞

【穴位位置】在肩部的后面,腋后皱襞直上,肩胛岗下缘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肩胛骨关节窝后三角肌中,深层为岗下肌;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上臂为□,穴位称俞,所以称此穴为□俞。

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阳维、阳跷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舒筋散结。

【主治病征】肩臂酸痛麻木,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

【配伍穴位】配肩井、肩髃治疗肩臂酸痛;配天井治疗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可炙。

(十一)天宗

【穴位位置】在肩胛部,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岗下窝中央岗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上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上部为天,宗为本,中心之意。此穴位天肩胛岗下窝正中,所以称此穴为天宗。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舒筋宣肺。

【主治病征】面颊肿痛,肩胛痛,肘臂痛,上肢麻木,支气管炎,肩周炎,急慢性乳腺炎。

【配伍穴位】配乳根治疗乳腺炎;配肩贞、小海、后溪治疗上肢麻木;配秉风治疗肩肿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整复类手法(主要包括扳法、摇法、拔伸法等),可炙。

(十二)秉风

【穴位位置】在肩胛部,天宗穴直上,肩胛骨岗上窝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肩胛岗上缘中央,表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岗上肌;有肩胛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秉指掌握、主持的意思,此穴主治风证,所以称此穴为秉风。

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活络舒筋。

【主治病征】肩胛痛,肩臂痛不能举,项强不能回顾。

【配伍穴位】配后溪、风池治疗颈椎病;配外关治疗落枕;配天宗、天髎治疗肩胛痛;配肩贞治疗肩臂酸痛。

【操作手法】整复类手法(主要包括扳法、摇法、拔伸法等),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十三)曲垣

【穴位位置】在肩胛部,肩胛骨岗上窝内侧凹陷中,约当□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肩胛岗上缘,斜方肌和岗上肌中;有颈横动、静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肋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曲为弯,垣为墙,穴居处如弯曲之墙,所以称此穴为曲垣。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活络舒筋。

【主治病征】肩痛,背痛,项强不能回顾,咳嗽。

【配伍穴位】配后溪、风池治疗颈椎病、落枕;配天宗、后溪、□俞治疗肩背痛。

【操作手法】整复类手法(主要包括扳法、摇法、拔伸法等),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十四)肩外俞

【穴位位置】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肩胛骨侧角边缘,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颈横动脉、静脉;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肩中俞相对而言,此穴位于肩中俞偏外方,所以称此穴为肩外俞。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通络舒筋。

【主治病征】肩背酸痛,颈椎病、落枕。

【配伍穴位】配委中、昆仑治疗颈椎病、落枕;配天宗治疗肩背疼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十五)肩中俞

【穴位位置】在背部,大椎穴旁开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第一胸椎横突端,肌肉、血管、神经同肩外俞。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肩外俞相对而言,此穴靠近脊中线,所以称此穴为肩中俞。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理肺止咳,清热明目。

【主治病征】咳嗽,憋气、哮喘,视物模糊不清,发热恶寒,肩背疼痛。

【配伍穴位】配球后治视物模糊不清;配风门、肺俞、定喘治疗咳嗽,憋气、哮喘;配天宗,□俞治疗肩背疼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可炙。

(十六)天窗

【穴位位置】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开3.5寸,在胸锁乳突肌之后缘,扶突后上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斜方肌前缘,肩胛提肌后缘,深层为头夹肌;有耳后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分支;布有颈皮神经,正当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及枕小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天指头,窗指头的孔窍,此穴主治耳鸣、耳聋等症,所以称此穴为天窗。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祛风利窍,聪耳宁神。

【主治病征】咽喉痛,口腔炎,耳鸣,耳聋,中风,口不能言。

【配伍穴位】配□会治疗甲状腺肿大;配听宫、听会治疗耳疾;配扶突治疗喉痛;配颊车治疗口腔炎;配支沟治口不能言。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可炙。

(十七)天容

【穴位位置】在颈外侧部的上部,下颌角后,胸锁乳突肌前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停止部前缘,二腹肌后腹的下缘;前方有颈外浅静脉和颈内静、动脉;布有耳大神经的前支、面神经的颈支、副神经,其深层为交感神经干的颈上神经节。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天指头,容指面容,此穴主治面疾,所以称此穴为天容。

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祛风利窍,聪耳利咽。

【主治病征】耳鸣,耳聋,咽喉肿痛喉痹,口腔炎,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面颊肿痛。

【配伍穴位】配合谷治疗咽喉肿痛;配听宫治疗耳鸣;配少商治疗咽喉肿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十八)颧髎

【穴位位置】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颧肌中;有面横静、动脉分支;布有神经及眶下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颧骨下凹陷,骨之凹陷空隙称髎,所以称此穴为颧髎。

【生理功能】祛风止痛,活血通络。

【主治病征】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眼皮肌肉痉挛跳动,牙齿疼痛,口腔炎,目黄,耳鸣,三叉神经痛,牙痛。

【配伍穴位】配颊车、下关治疗口腔炎;配合谷、列缺、地仓、下关治疗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九)听宫

【穴位位置】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颞浅静、动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三支的耳颞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宫、商、角、征、羽五音,而宫是五音之首,此穴主治听力障碍,所以称此穴为听宫。

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窍止痛,聪耳消瘀。

【主治病征】耳鸣、耳聋、耳中肿痛,化脓性中耳炎,颊痛。

【配伍穴位】配听会、耳门、翳风治疗耳疾;配颊车治疗口腔炎。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