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掌侧固有静、动脉形成的静、动脉网;布有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关为出入之处,少阳为三阳之枢纽,经气现于此,且在少冲,中冲之间,所以称此穴为关冲。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井穴。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利气通窍,清利三焦。
【主治病征】头痛,目赤痛,咽喉肿痛,舌强,口干、发热,心烦,痄腮,肘臂疼痛。
【配伍穴位】配少商、商阳治疗咽喉肿痛;配丝竹空、睛明治疗目赤痛。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可点刺出血。
(二)液门
【穴位位置】在手背部,握拳,第四,第五指之间,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背动脉及指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液指水道,门为出入之处,水气出入的门户,主治水液病证,所以称此穴为为液门。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荥穴。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调理三焦,聪耳明目。
【主治病征】头痛,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耳聋,水肿。
【配伍穴位】配外关、风池治头痛感冒;配水分、水道、治水肿;配丝竹空、攒竹治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三)中渚
【穴位位置】在手背部,握拳,第四,第五掌骨小事缘之间凹陷中,液门后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骨间肌;手背静脉及掌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掌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水中之沙洲为渚,从液门上行两骨之间若江中之有渚而成其中,所以称此穴为中渚。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泻热利窍,益气利咽。
【主治病征】头痛,两眼红肿,耳鸣,耳聋,咽喉肿痛,发烧,肘臂痛。
【配伍穴位】配少商治疗咽喉肿痛;配液门治疗耳鸣;配角孙治疗头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四)阳池
【穴位位置】在手腕背侧面,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尺骨和腕骨的关节部;在指总伸肌腱与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下有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手背支臂侧皮神经末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腕背凹陷似池穴属阳经,所以称此穴为阳池。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原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三焦,清热通络。
【主治病征】腕痛无力,末梢神经炎,肩臂及肘部疼痛,疟疾,粮尿病,水肿,手腕外伤。
【配伍穴位】配合谷、外关、足三里治疗末梢神经炎,肩时痛;配阳溪治疗腕痛;配脾俞、胃俞治疗糖尿病。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五)外关
【穴位位置】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指总伸肌和拇长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内关相对,所以称此穴为外关。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三焦,理气通络。
【主治病征】发热,头痛,鼻出血,牙痛,耳鸣,耳聋,两眼红肿,胁肋痛,手指疼痛,水肿,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
【配伍穴位】配大椎、典池治疗感冒发热;配足临泣治疗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胁肋痛;配角孙治疗头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六)支沟
【穴位位置】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指总伸肌和拇长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支通肢,狭窄处为沟。穴在上肢两骨间似沟,所以称此穴为支沟。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泻热利窍,通调脾胃。
【主治病征】伤寒发热,便秘,肩臂痛,胁肋疼痛。
【配伍穴位】配明、阳陵泉治疗胁肋疼痛;配照海治疗便秘。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七)会宗
【穴位位置】在前臂背侧,在支沟穴尺旁开约1寸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尺侧腕伸肌和小指固有伸肌之间,深层有食指固有伸肌;下有前臂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该穴主治耳疾,耳为宗脉所会聚,所以称此穴为会宗。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郄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三焦,清热止痉。
【主治病征】耳聋,精神疾病,臂痛,气滞、哮喘,肌肤疼痛。
【配伍穴位】配听会、耳门治疗耳鸣、耳聋;配曲池、肩髃治疗臂痛;配后溪、申脉、风府治疗精神疾患。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八)三阳络
【穴位位置】在前臂背侧,在支沟穴上1寸,尺骨和桡骨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指总伸肌,拇长展肌起端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静、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手三阳经循行于上肢外侧在此处相联络,所以称此穴为三阳络。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窍止痛,清热利咽。
【主治病征】忽发耳聋,忽然不能言语,牙痛,上肢麻木、疼痛。
【配伍穴位】配哑门、廉泉治疗忽发耳聋、忽然不能言语;配颧髎、颊车治疗牙齿疼痛;配四渎、曲池治疗上肢麻木、疼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九)四渎
【穴位位置】在前臂背侧,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指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静、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沟渠为渎,穴在两骨间凹陷有如水渎,昔以江、淮、河、汉四水为四渎,以此比喻命名,所以称此穴为四渎。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泻热止痛,通窍聪耳。
【主治病征】耳聋,咽喉肿痛,前臂痛,哑嗓失音,不能言语。
【配伍穴位】配天牖治疗耳聋;配三阳络治臂痛;配商阳治疗咽喉肿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天井
【穴位位置】在前臂外侧,屈肘,尺骨鹰嘴上1寸许的凹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肱骨下端后面的鹰嘴窝中,尺骨鹰嘴突起的上缘,有肱三头肌腱;有肘关节静、动脉网;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当肘上1寸,上部为天,凹陷如井,所以称此穴为天井。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之合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止痛散结,清热安神。
【主治病征】目赤红,偏头痛,耳聋,颈项肩臂痛,癫痫,颈部、腋下淋巴结结核。
【配伍穴位】配少海、扶突治疗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配角孙、太阳治疗偏头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一)清冷渊
【穴位位置】在臂背侧面的下部,屈肘,天井穴上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肱骨后侧,鹰嘴突起的尖端上方,肱三头肌下部当中;有中侧副静、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清、冷,意为寒凉,渊指凹陷似渊,此穴主治风寒引起的肩痛等症,所以称此穴为清冷渊。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散寒止痛,温经通络。
【主治病征】肘部及肩臂部疼痛,头痛,目黄,胁肋疼痛。
【配伍穴位】配肝俞、胆俞、支沟治疗胁肋疼痛;配百会、上星、风府治疗头痛;配肩黪治疗肘肩臂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二)消泺
【穴位位置】在臂背侧面的上部,清冷渊穴上3寸,在尺骨鹰嘴与肩连线上。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肱骨的后面,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静、动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水退为消,泺指水泊;此穴处凹陷较浅,形容为水位下降的水泊,所以称此穴为消泺。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散寒止痛,清热宁神。
【主治病征】头晕头痛,颈项强急肿痛,肩背痛。
【配伍穴位】配后溪、窍阴治疗颈项强急肿痛;配三柱、大杼治疗头痛、肩背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三)□会
【穴位位置】在臂外侧面的上部,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后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肱骨上端背面,肱三头肌中;有中侧副静、动脉;布有臂背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上臂为□,该穴为手少阳三焦经,阳维之会,所以称此穴为□会。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止痛散结,理气消肿。
【主治病征】甲状腺肿大,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肩臂痛。
【配伍穴位】配肩井、天井治疗甲状腺肿大,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配肩髃治疗肩臂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四)肩髎
【穴位位置】在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肩穴后1寸许的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肩下缘三角肌中,布有腋神经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骨节空隙处为髎,穴在肩部骨隙处,所以称此穴为肩髎。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散寒止痛,活血强身。
【主治病征】肩臂疼痛不能上举,肩周炎,上肢瘫痪,荨麻疹。
【配伍穴位】配肩髃、曲池治疗肩臂不举;配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风市治疗瘫痪。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五)天髎
【穴位位置】肩胛骨上部,肩井穴下一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颈外侧部,肩胛骨上角,曲垣胛骨上部岗上窝中,浅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岗上肌;有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动脉肌支;布有副神经,深层为肩胛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高处称为天,骨间隙称髎,穴在肩井穴下1寸凹陷处,所以称此穴为天髎。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阳维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散寒止痛,宽胸宁神。
【主治病征】颈项强急,胸中烦闷,缺盆中痛,肩臂痛。
【配伍穴位】颈项强急配风池;配肩井、□俞、曲池治疗肩臂痛;配扶突治疗缺盆中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六)天牖
【穴位位置】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平下颌处角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胸锁乳突肌停止部后缘;有耳后静、动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上部称为天,牖指窗口,此穴含义指的是头窍。该穴主治头窍诸疾,所以称此穴为天牖。
【生理功能】疏经通风,止痛利窍,明目醒脑。
【主治病征】眼昏目痛,耳聋,头风面肿,颈部、腋下淋巴结结核,肩背臂疼痛,项强作痛。
【配伍穴位】配悬钟治疗落枕;配翳风、风池治疗眼病;配率谷、风池治疗头痛;配耳门治疗耳聋。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七)翳风
【穴位位置】在头部耳廓的后下方,乳突前下方,平耳垂下缘的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耳后脉静、动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乳突穿出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翳原指扇,风指风邪,此穴主治风疾,所以称此穴为翳风。
本穴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止痛利窍,活络益智。
【主治病征】口歪眼斜,耳痛,耳鸣,耳聋,不能言语,口腔炎,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
【配伍穴位】配下关,颊车治疗不能言语;配合谷、地仓治疗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八)瘛脉
【穴位位置】在头部耳廓的后下方,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界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瘛脉即抽搐,脉指血络。穴在耳后青筋脉处,主治小儿惊风、抽搐,所以称此穴为瘛脉,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泻热利窍,通络镇静。
【主治病征】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风、抽搐,视物模糊不清,呕吐,泻利。
【配伍穴位】配太阳、率谷治头痛;配太冲、隐白、少商治疗小儿惊风、抽搐;配瞳子髎治疗视物模糊不清。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九)颅息
【穴位位置】在耳后,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头部耳廓根后,耳后肌中;有耳后静、动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神经的会合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