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病征】中风瘫痪,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浮肿,坐骨神经痛,神经性皮炎,荨麻疹,小儿麻痹后遗症。
【配伍穴位】配曲池治疗荨麻疹;配环跳、阳陵泉治疗下肢麻木、浮肿;配秩边、肾俞治疗腰腿疼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二)中渎
【穴位位置】在大腿外侧下部,风市穴下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旋股外侧静、动脉肌支;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狭窄的水道为渎,穴在股外侧中,筋间凹陷如沟渎,所以称此穴为中渎。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湿止痛,通络散寒。
【主治病征】腰胯疼痛引发下肢麻木疼痛,坐骨神经痛。
【配伍穴位】配环跳治疗坐骨神经痛;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治疗下肢麻木疼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三)膝阳关
【穴位位置】在膝部的外侧,阳陵泉穴直上约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髂胫骨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静、动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外侧为阳,穴位于膝关节外侧,所以称此穴为膝阳关。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祛风利节,活血散寒。
【主治病征】膝部红肿疼痛,曲伸不利,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膝眼治疗膝关节肿痛;配承山、承筋、和阳治疗筋挛急;配犊鼻治疗膝部曲伸不利。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四)阳陵泉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面的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当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静、动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外侧为阳,陵指高处,泉指凹陷。穴在下肢外侧腓骨小头前凹陷处,故称阳陵泉。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
【生理功能】疏经利筋,祛风止痛,清肝利胆。
【主治病征】胆囊炎,肝炎,胁肋疼痛,下肢麻木、浮肿,小儿惊风、抽搐,膝部红肿疼痛。
【配伍穴位】配胆俞、明治疗胆囊炎;配章门、足临泣治疗胁肋疼痛;配足三里、丰隆治疗下肢麻木、浮肿。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五)阳交
【穴位位置】在小腿外侧面的中部,外踝上7寸,腓骨后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腓骨长肌附着部;有腓静、动脉分支;布有腓肠外侧的皮外侧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之交会穴,所以称此穴为阳交。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阳维之郄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胆,镇惊止痫,理气安神。
【主治病征】胸胁胀满,下肢麻木、浮肿,神经疾病,胆囊炎,膝部红肿疼痛。
【配伍穴位】配胆囊穴治胆囊炎;配足临泣、绝骨、阳陵泉治疗下肢麻木、浮肿;配水沟、百会治疗神经疾病。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六)外丘
【穴位位置】在小腿外侧面的中部,外踝上7寸,腓跷前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静、动脉肢支;布有腓浅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降起为丘,穴当小腿外侧,肌肉降起处,所以称此穴为外丘。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经之郄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胆,镇惊止痫,活血通络。
【主治病征】胸胁支满,颈项强痛,下肢麻木、浮肿,神经疾病。
【配伍穴位】配天柱、大椎治疗颈椎病;配申脉、后溪治疗神经疾病;配阳陵泉治疗下肢麻木、浮肿。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七)光明
【穴位位置】在小腿外侧面的下部,外踝上5寸,腓骨前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静、动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该穴主治眼病,使目恢复光明,所以称此穴为光明。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经之络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泻热明目,清肝利湿。
【主治病征】下肢麻木、浮肿,眼疾目痛,夜盲,乳腺炎,膝部红肿疼痛。
【配伍穴位】配肝俞、肾俞治疗夜盲症;配头临泣、足临泣治疗眼病;配血海、梁丘治疗膝部肿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八)阳辅
【穴位位置】在小腿外侧面的下部,外踝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静、动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外侧为阳,腓骨古代称外辅骨,穴在腓跷前缘,所以称此穴为阳辅。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经之经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肝胆,清热活络。
【主治病征】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头痛,目外眦痛,胁肋疼痛,腰膝酸冷,下肢浮肿。
【配伍穴位】配扶突、合谷治疗淋巴结肿痛;配外关、足临泣、率谷治疗头痛;配胆俞、肝俞治疗胁肋疼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九)悬钟
【穴位位置】在小腿外侧面的下部,外踝上3寸,腓骨后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部;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当足踝上3寸,昔时常有小儿在此处悬带脚铃响似钟,所以称此穴为悬钟。
本穴是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健筋利骨,清肝益肾。
【主治病征】中风后遗症,足胫挛痛,下肢麻木、浮肿,颈项强痛,胸胁胀痛,胃中发热,腰膝冷痛。
【配伍穴位】配天柱、风池、大杼治颈项强痛;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治疗下肢麻木、浮肿。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四十)丘墟
【穴位位置】在足背部,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趾短伸肌起点中;有外踝前静、动脉分支;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高处称丘,大丘称墟,外踝似丘似墟,穴在其前下方,所以称此穴为丘墟。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之原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胆止痛,疏肝泻热。
【主治病征】胸满胁痛,下肢麻木、浮肿,疟疾,足跟痛,坐骨神经痛,胆囊炎。
【配伍穴位】胸胁胀满配三阳络;配间使、陶道治疗疟疾;配阳交、环跳、阳陵泉治疗下肢麻木、浮肿。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四十一)足临泣
【穴位位置】在足背外侧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铡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足背静、动脉网,第四跖背侧静、动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足上,与头临泣相对而言,所以称此穴为足临泣。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之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利胆止痛,清肿散结。
【主治病征】目外眦痛,颈、腋淋巴结结核,胁肋痛,目眩头痛,月经不调,遗尿,足背肿痛,足趾挛痛。
【配伍穴位】配中渚、上星治疗头晕目眩;配外关治疗目外眦痛、胁肋疼痛;配丘墟治疗足背肿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四十二)地五会
【穴位位置】在足背外侧部,第四、五跖骨之间,当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足背静、动脉网,第四跖背侧静、动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治足病五趾不能着地,以使五趾着地,站立平稳,所以称此穴为地五会。
【生理功能】疏经利胆,理筋止痛,清旰明目。
【主治病征】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足背肿痛,乳腺炎,内伤出血。
【配伍穴位】配阳辅、足临泣、丘墟治疗足背肿痛;配瞳子髎治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四十三)侠溪
【穴位位置】在足背外侧部,足背第四、五趾间的缝纹端。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趾背侧静、动脉;布有趾背侧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第四、五趾的夹缝间,局间狭如’沟溪,所以称此穴为侠溪。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之荥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窍,泻热止痛,祛风定惊。
【主治病征】足背肿痛,五趾痉挛,耳鸣耳聋,胸胁满痛,足心发热,四肢浮肿,乳腺炎,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周身串痛,痛无常处,高血压。
【配伍穴位】配大包治疗胸胁满痛;配期门、辄筋治疗乳房胀痛、乳腺炎;配听会、听宫治疗耳痛耳鸣、耳聋。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四十四)足窍阴
【穴位位置】在足趾上,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趾背侧静、动脉,跖趾侧静、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和静脉网;布有趾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足上,与头窍阴相对而言,所以称此穴为足窍阴。
本穴是足少阳胆经之井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泻热利窍,清头明目。
【主治病征】高血压、头痛发热,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胁肋疼痛,呃逆呕吐,手足烦热,多睡多梦,言语不利,目赤肿痛。
【配伍穴位】配曲池、足三里治疗高血压;配其他井穴治疗发烧;配少商、商阳治疗咽喉肿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足厥阴肝经(14穴)
穴位名称及循行顺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本经脉联系的肌体组织和器官:肝,胆,胃,肺,生殖器,喉咙,目系,唇,下肢内侧,胁肋部。
本经穴位推拿按摩主治病症:与本经脉有联系的肌体组织、五脏六腑中的器官、本经脉循行的四肢、五官出现的各种病症。
本经发病出现的症状:腰痛,小肠疝气,小腿肿痛,遗尿以及下肢内侧肝经循行线上出现的麻木、肿痛、冷等症。
身体组织器官出现的病症:胸满,胁肋疼痛,呕吐,呃,口苦,抽搐,小腹胀痛、挛急,月经不调等。
(一)大敦
【穴位位置】在足大趾末节外侧甲角旁0.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趾背静、动脉;布有趾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足大趾端,其处敦厚,所以称此穴为大敦。
本穴是足厥阴肝经之井穴。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调气理血,镇惊醒神。
【主治病征】嗜睡症一,小肠疝气,遗尿,阴部肿痛,带下,经闭,功能性子宫出血,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癫痫。
【配伍穴位】配内关治疗嗜睡症;配三阴交、照海、太冲治疗阴部肿痛;配隐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复溜治疗疝气。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二)行间
【穴位位置】在足背侧,第一、第二趾间的缝纹端。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动脉,为腓深神经的跖背神经的分歧处。
【穴意阐释】行即经过或通行,穴在大趾、次趾之间,所以称此穴为行间。
本穴是足厥阴肝经之荣穴。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泻热理血,熄风止痛。
【主治病征】胁肋疼痛,头痛,目晕目眩,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尿频尿急尿痛,月经不调,癫痫,失眠易怒。
【配伍穴位】配风池、百会、印堂治疗头痛、头晕目眩;配肝俞、风池治疗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配隐白、血海治疗月经不调。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三)太冲
【穴位位置】在足背部,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拇长伸肌腱的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静脉;布有跖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太是大的意思,冲是要冲,肝藏血,肝经少血气多血,此穴处血气夸大呈欲冲之象,所以称此穴为太冲。
本穴是足厥阴肝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调肝,泻热明目,化湿散瘀。
【主治病征】头痛,两眼红肿,胁肋疼痛,小腹疼痛,小肠疝气,遗尿,功能性子宫出血,癫痫,高血压,肝炎。
【配伍穴位】配曲池、合谷治疗高血压;配隐白、太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中极治疗遗尿;配大敦、复溜治疗疝气。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四)中封
【穴位位置】在足背侧,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足背动脉;布前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