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背阔肌、髂肋肌处;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
【生理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补益三焦。
【主治病征】疟疾,小肠疝气,腰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六)腰眼
【穴位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腰背筋膜、背阔肌、髂肋肌中;有第四腰动、静脉背侧支分布;布有第三腰神经后支,深层为腰丛。
【生理功能】祛寒利湿,壮腰补肾,固精止带。
【主治病征】腰痛,糠尿病,尿频,疲劳,肾下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七)十七椎
【穴位位置】第五腰椎棘突下。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司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生理功能】调经止血,祛风散寒,固精止痛。
【主治病征】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腰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八)腰奇
【穴位位置】尾骨尖直上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当棘上韧带处;有第二、第三骶动、静脉;布有第二、第三骶神经后支。
【生理功能】祛风定痫,利便通窍,行气化瘀。
【主治病征】癫痫,头痛,失眠,痔疮,便秘。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九)三角灸
【穴位位置】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生理功能】温通血脉,利气止痛,清利下焦。
【主治病征】痛经,小肠疝气,腹痛,盆腔炎。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提托
【穴位位置】关元穴旁开4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当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旋骼浅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生理功能】调理下焦,补气升提,固涩止痛。
【主治病征】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小肠疝气,腹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一)子宫
【穴位位置】脐下4寸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内,外斜肌外;有腹壁浅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生理功能】调理下焦,补气升提,固脱止遗。
【主治病征】盆腔炎,小肠疝气,月经不调,腹痛,子宫脱垂,不孕症,小便失禁,水肿。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四肢部
(一)八邪
【穴位位置】手背各指缝中的缝纹端处,左右共八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当骨间肌处;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布有尺、桡神经的手背支。
【生理功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清肿散瘀。
【主治病征】手背肿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痛,手指麻木,头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二)中泉
【穴位位置】腕背横纹上,靠近大拇指(桡侧)的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拇长伸肌腱与食指固有伸肌腱之间,有腕背侧韧带;布有桡神经分支。
【生理功能】祛风止痛,疏筋利节,通络清热。
【主治病征】掌中热痛,腕关节痛,胃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三)落枕
【穴位位置】手背,第二、第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骨间背侧肌;有掌背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桡神经分支。
【生理功能】祛风通络,利节止痛,舒筋活血。
【主治病征】落枕,肩臂痛,腰痛,胃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四)十宣
【穴位位置】位于手十指尖端中央。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和丰富的痛觉感受神经网。
【生理功能】泻热通络,利窍醒神,回阳救逆。
【主治病征】高热、昏迷、小儿惊痫,癔病,抽搐。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
(五)四缝
【穴位位置】在手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指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皮下有指纤维鞘、指滑液鞘、屈指深肌腱,深部为指关节腔;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分支;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
【生理功能】调理中焦,消积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病征】小儿疳疾,腹痛,腹胀,百日咳。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六)大骨空
【穴位位置】在拇指背侧指骨关节横纹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背神经和动脉。
【生理功能】调气降逆,明目止痛,止血清脑。
【主治病征】一切目痛,视物模糊,吐泻,鼻出血。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七)小骨空
【穴位位置】握拳,在手小指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背神经和动脉。
【生理功能】祛风利窍,明目止痛,消肿散瘀。
【主治病征】目生云翳,视物模糊,双眼红肿,咽喉肿痛,指关节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八)中魁
【穴位位置】握拳,在中指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背神经和动脉。
【生理功能】调理中焦,祛风止痛,止吐止逆。
【主治病征】噎嗝,翻胃,呕吐,呃逆,牙痛,白癜风,指关节痛,鼻出血。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九)二白
【穴位位置】伸臂仰掌,腕横纹直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之两侧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浅屈肌;桡动、静脉和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
【生理功能】活血祛痰,利气升提,固脱止痛。
【主治病征】痔疮,脱肛,胸胁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肘尖
【穴位位置】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浅筋膜,肘关节动脉网;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
【生理功能】清热祛痰,消肿止痛,通络散结。
【主治病征】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痈疔恶疮。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一)肩前(肩内陵)
【穴位位置】腋前纹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三角肌中,有胸肩峰动、静脉,旋肱前、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深部为腋神经。
【生理功能】祛风利节,活络止痛,解痉止挛。
【主治病征】肩臂痛,上肢麻木,肩周炎。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二)百虫窝
【穴位位置】血海穴上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股内侧肌中;有肌动、静脉;布有股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股神经肌支。
【生理功能】祛风止痒,活血解毒,散瘀驱蛔。
【主治病征】蛔虫病,风湿搔痒,风疹,下部生疮。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三)鹤顶
【穴位位置】髌骨内上角上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髌骨上缘股四头肌腱中;有关节动脉网;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生理功能】祛风利湿,舒筋利节,清肿止痛。
【主治病征】膝痛,足胫无力,下肢麻木、浮肿。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四)膝眼
【穴位位置】髌内尖两侧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髌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分支、肌外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有胫腓总神经分支。
【生理功能】祛风利湿,舒筋利节,散瘀通络。
【主治病征】膝关节肿痛,下肢麻木、浮肿。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五)环中
【穴位位置】环跳与腰俞穴连线的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臀大肌中,布有臀下动、静脉;浅有臀下皮神经,深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生理功能】祛风止痛,舒筋利节,解痉止挛。
【主治病征】腰痛,腿痛,坐骨神经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六)胆囊穴
【穴位位置】阳陵泉穴下1~2寸压痛明显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腓骨长肌与趾长伸肌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浅神经。
【生理功能】疏肝利胆,通络止痛,解痉排石。
【主治病征】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七)阑尾穴
【穴位位置】外膝眼下5寸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
【生理功能】泻热祛瘀,调理肠腑,止痛止泻。
【主治病征】急、慢性阑尾炎,腹痛腹泻。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八)八风
【穴位位置】足背,五趾的各趾缝端处,左右共八穴,所以称此穴为八风。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趾骨小头间前跖骨间肌中;有趾背动、静脉;布有腓浅、深神经。
【生理功能】泻热解毒,祛风止痛,通络舒筋。
【主治病征】足趾肿痛,脚软无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九)独阴
【穴位位置】足底第二趾,近端趾间关节横纹的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趾短屈肌腱;足底内侧动、静脉布有;足底内侧神经,趾底固有神经。
【生理功能】调理下焦,行气止痛,解痉固脱。
【主治病征】突发心痛,胸胁痛,疝气,胞衣不下,月经不调。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二十)里内庭
【穴位位置】位于足底,第二、一三趾间,与内庭穴相对处。
【穴下解剖】有跖腱膜,布有足底内侧神经及足底外侧动脉分支。
【生理功能】镇静熄风,利节止痛,镇惊安神。
【主治病征】急性胃痛,小儿惊风、抽搐,癫痫,足趾疼痛。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