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缺氧是产生心绞痛的根本原因。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引起对心脏本身的供血不足。当心脏负荷突然增加,超过了狭窄冠状动脉供血的代偿能力,或由于神经体液调节障碍,而引起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减少供血量等均可引起心绞痛。本病男女比例约为2∶1。男性40岁以后,女性45岁以后多见发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与心绞痛有密切关系。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气虚与阳虚为主要病因。冠心病等各种心绞痛多见于中老年人,肾气亏虚,肾阳不足为基本原因。肾阳虚衰,心阳不足,导致推动血脉运行乏力而发生缺血。七情内伤,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心瘀脉阻而发心痛。饮食失节,膏梁厚味,导致津液化痰或化浊为脂,阻遏清阳上犯于心胸而致胸阳痹阻。另外寒凝,外邪侵犯经络,血脉凝滞,瘀滞不行而发生血瘀疼痛。
【临床表现】
1.心绞痛典型症状是发作性胸骨后疼痛,疼痛发作常有一定临床表现:
1)诱因多是情绪激动(发怒、兴奋、焦虑),体力劳动,登高,饱餐,寒冷,跑步,逆风行走,吸烟,酒后等。
2)发作突然,一般发作前很少有先兆。
3)典型疼痛部位为胸骨上中段,胸骨后,稍偏左并波及心前区。
4)疼痛性质呈压榨性、憋闷性或窒息性,迫使患者停止一切,活动,疼痛时伴出汗。
5)疼痛持续时间约1-5分钟,也可能超过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缓解。
2.其它症状:心绞痛发作时常见患者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悸,胸闷,头晕或晕厥,呼吸困难等。
【中医辩证】
中医将本病辩证分为以下几型,但基本上是本虚标实,心肾阳虚为本虚,血淤痰湿为标实。
1.气虚,气短乏力,心悸,心慌,胸闷心痛,自汗,头晕目眩,舌体胖有齿痕,舌苔薄,脉沉细、结代。
2.心肾阳虚,胸闷心痛,面色光白,身寒肢冷,心悸自汗,夜尿频数,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3.气滞血瘀,胸闷心痛,痛有定处,心前区痛,两肋胀痛,舌苔薄,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搏瘀滞,脉弦细或涩结代。
4.痰湿,胸脘痰闷,心前区痛,心悸心慌,乏力倦怠,恶心腹胀,舌苔薄白或黄,脉沉滑或弦滑兼结代。
【推拿治疗】治疗宜扩张血管,活血化瘀。
1.病人俯卧,施术者站于患者身旁,用手掌揉按后背部15-20次,点按心俞,神堂,大杼,风门穴。
2.病人仰卧,施术者站于身旁,用手掌自胸部向上,经肩前至上肢内侧做推法5-7次,然后在心前区做快速揉搓法5-10分钟,点巨阙,膻中,郄门,内关,神门穴。
3.按摩灵道穴(前臂外横纹上1.5寸处)于压痛明显处,用拇指轻揉穴位2分钟,再压按2分钟,最后以轻揉1.5分钟结束,一日一次。15日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积极治疗控制高血压,降血脂,治疗肥胖,糖尿病,改善生活方式,停止吸烟,限制饮酒,采用低脂低钠饮食,有计划地逐渐增加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使之心绪平静,气血平和,保证睡眠。严重心衰病人,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心脉血管功能失常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症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此类病人大多神经比较脆弱,遇到紧张刺激和精神负担,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神经官能症状,心脏一般无器质性病变。体力活动少而脑力活动为主的人群多见。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心血不足,在外邪、七情、饮食、劳倦的作用下,影响脏腑机能与气血运行,气为血帅,肝郁气滞,阴虚火旺引起气血瘀阻,化火灼阴引起易怒,易激动等。
【临床表现】
本病与情绪波动有一定关系,常见疲乏,心前区疼痛,心悸,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伴有头晕,头痛,失眠,易激动和神经过敏的突出表现,时好时坏无一定规律,心脏x线检查及心电图常无异常改变。
【中医辩证】
1.心虚胆怯气短乏力,易恼,胸闷,汗出,头晕,心悸,舌淡,脉细数。
2.阴虚火旺汗出,乏力,五心烦热,易怒,失眠,心前区疼不适,心悸,舌红少舌苔,脉细数。
3.心血瘀阻心悸,胸骨后痛,伴胸闷,汗出,呼吸困难,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滑数。
【推拿治疗】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1.患者坐位,术者以双手拇指点按心俞,胆俞,施揉拿项肌法;点按风府,安眠穴;施双滚肩背法;施用揉拿手法点按内关,劳宫,神门,极泉。
2.点揉大椎,通里穴5-6分钟。
【预防与护理】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应解除心理负担,调节各项生活习惯,去除不良嗜好,如烟、酒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可适当应用一些调节神经的药物。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又称为消化性溃疡。本病的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胃蛋白酶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所以称为消化性溃疡。
【病因病机】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一般将其概括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保护因素和损害因素的关系失调所致。由于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胃泌素在胃窦部潴留。饮食因素、药物的不良反应、胃粘膜的破坏等因素对溃疡形成起着主要作用。另外本病的形成也与遗传、地理环境、吸烟等因素有关。胃溃疡多发生于胃小弯和幽门部,以后壁为多,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以前壁为多。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1.情绪所伤,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横逆犯胃伤脾,可使脾胃升降失常,气血壅滞不畅,而致胃脘痛。
2.饮食所伤,不良的饮食习惯,饥饿无常或暴饮暴食,伤及脾胃,脾失运化,中土壅滞,则胃脘胀痛;或恣食肥肉、甜食辛辣,过饮烈酒,损伤脾胃,以至湿热内生,阻滞中焦,气血不和而致胃痛;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气血凝滞不通,致胃寒作痛。
3.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胃病经久不愈,耗伤脾胃之气或用药不当损及脾胃可导致胃脘痛。
【临床表现】
胃与十二肠溃疡以上腹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痛的性质表现不一,有隐痛、刺痛、灼痛和胀痛等。疼痛有节律性特点,胃溃疡多于进食后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发生疼痛,持续1-2小时后缓解,下次进食后,又可重复出现,故有进食-疼痛-缓解-进食的规律。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食后2-4小时发生疼痛,进食后则疼痛缓解,故有疼痛一进食一缓解的规律。疼痛的部位,胃溃疡多在上腹正中或稍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多在上腹偏右。胃十二脂肠溃疡除上腹部疼痛症状外,还常兼有恶心,呕吐,流涎,嗳气,上腹部闷胀,饱满或腹泻、便秘以及失眠、消瘦、贫血等其它胃肠道和全身性表现。
【中医辩证】
一、本病辩证在于分清气血和寒热虚实。在气者,多既胀且痛,以胀为主,时作时止,痛无定处,在血者,多为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舌质紫暗;脾胃虚寒,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时吐清水,面色元华,手足不温,舌淡舌苔白;热者多属肝火胃热,胃脘灼痛,喜冷饮,口干,面苦,烦燥易怒,便秘,小便赤,舌红舌苔黄等;虚者多见久病体弱,痛而不胀,喜温喜按,饮则痛甚,攻则更重等;实者,多见新病体壮,胃痛而胀,大便闭结,食后痛甚,痛则暴急,脉实气粗,补之则重。临床要与心痛相鉴别。
【推拿治疗】理气止痛,健肝和胃,疏肝利胆。
1.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施术者用按揉法双手掌反复按揉脊柱及其两侧夹脊穴。然后用双手拇指用力,反复点揉脊柱两侧夹脊穴,各反复4-6遍。明显压痛处作重点治疗。
2.患者仰卧位,施术者用中指点揉两侧内关穴,再用中指点揉中脘,上脘,下脘,梁门等穴,再用双手掌反复交替,按顺时针方向,在上肢部做推揉环形按摩5-10分钟。并随着患者呼气加重用力,吸气时减轻用力。
【预防与护理】
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过冷过热,避免粗糙和刺激性饮食如辛辣食品、浓茶、咖啡等,戒烟酒,泛酸烧心的患者戒甜食。溃疡活动期宜少食多餐,饮流食或半流食。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胃粘膜的炎性改变。通常分三个类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慢性胃炎的病因比较复杂,多因理化刺激及细菌病毒引起胃粘膜炎症。另外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阿斯匹林,保泰片,消炎痛等)和胆汗返流等,均有可能是引起慢性胃炎的内在因素或诱因。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和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而情志所伤,过度劳累,六淫外邪侵袭则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脏腑病变是其内在的因素。以上原因都会导致胃粘膜屏障受损,胃运动功能障碍和胃分泌功能紊乱,发生慢性胃炎病变。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根据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确诊,并要求排除消化剂溃疡、胃癌、慢性肝胆疾病及胰腺病。
1.肥厚胃炎症状以胃痛、上腹胀满、嗳气、食欲不振为主,但缺少特征症状,有人甚至没有症状,则根据胃镜及活检病理确诊。
2.浅表性胃炎以上腹痛多见,占85%左右,多为隐痛,其次为上腹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不振,泛酸及恶心等。
3.萎缩性胃炎以上腹部胀满较多见,伴有或不伴有疼痛。如有出血,贫血,消瘦等症状或体征时,说明病情加重。
【中医辩证】由于辩证根据不同,地理环境、气候不同,饮食习惯不一,临床表现不一,故证型难于统一,公认有以下类型及临床特点:
1.脾胃虚弱型胄脘隐痛痞满或伴喜按喜暖,乏力纳呆,食后胀闷,甚则手足不温,舌淡舌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胃肠功能减弱,胃酸有可能偏低。
2.胃阴不足型胃灼隐痛,伴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兼散,胃酸多偏低。
3.肝胃不和型易因情志发病。胃脘胀或痛窜两肋,嗳气频繁,嘈杂犯酸,舌苔多薄白,脉弦,胃酸分泌功能较高,胃肠功能紊乱明显。
4.胃络瘀血型胃脘刺痛或痛有定处,拒按,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推拿治疗】和胃止痛,疏肝健脾。
1.让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施术者站于患者右侧,先用拇指掐揉内关穴,而否中指反复点揉中脘穴,再点揉天枢穴,再掐按足三里穴,并点而揉之,使其产生了强烈酸胀之感上下放散为宜,使其虚痛缓解,再用手按摩胃脘部。
2.让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双手拇指从大椎穴,沿背部脊柱两侧,由上向下直推至三焦俞穴处,并推而按揉之,反复4-6遍,再用拇指点揉肝俞,胃俞,脾俞等穴,然否用手掌按摩背部3-5遍。
【预防与护理】
积极治疗,视病情对症用药,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注意使用的药物副作用,以减轻胃粘膜的损伤。对重症患者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定期进行复查,以防恶变。合理调摄饮食,要注意酸、酒等饮食之偏嗜。此外适当到户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等对胃肠功能调整有所帮助。
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按常规测量成人肱动脉血压为<12/8千帕(90/60mmHg)时为低血压。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1.原发性低血压常见遗传体弱,以女性多见,多数无自觉症状,仅体检时发现,这种情况无重要临床意义。
2.体位性低血压由卧位、蹲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或长时间站立时,血压下降为2.67-5.33Kpa,由于重力作用,下肢蓄血多,心拥血量降低,则血压下降,常伴有脑缺血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但无汗,重者可有大便失禁,昏厥等,男性多于女性,多是中年以后发病。
3.继发性低血压病因明确,常见于脊髓疾病,内分泌疾病,慢性消化性疾病、或使用某些药物如扩血管药、降低血压药、镇静药等引起低血压。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低血压病多属于“眩晕”,“虚劳”“晕厥”等范畴,多由于气血两虚所致,气虚阳虚心脉波动无力,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升,心脑失养,而致头晕、眼花、恶心甚则晕厥,气阴两虚,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低下而发头晕、耳鸣,腰酸腰软,畏寒肢冷,乏力等。
【临床表现】
原发性低血压可无自觉症状,部分人有头晕,眼花,健忘,乏力,甚至晕厥,血压小于12/8Kpa,65岁以上者小于13.33/8Kpa,而无其它疾病。
体位性低血压及继发性低血压除头晕,头痛,乏力,健忘,晕厥等低血压、脑缺血症状外,并有引起低血压原发病的各种病状体征。
【中医辩证】
1.气虚阳虚由于气虚阳虚,气机失调,清阳不升,心脑失养,可见面色光白,头晕目眩,乏力,甚则晕厥。阳虚不能治阴则阴寒内盛,可见畏寒,肢冷,脉沉缓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滑。心阳虚可见气短。心悸胸闷,脾阳虚运化失职或中气下陷,可有纳少,腑胀,大便稀溏。
2.气阴两虚有阴虚表现,阴不制阳,可有口干,五心烦热,便秘,尿少,乏力等症状。肾阴阳两虚,由于肾主骨生髓,故致脑髓空、肢骨不健,常有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腰软,神疲,健忘等症状。
【推拿治疗】治宜补养气血,升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