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方法可治疗儿科病四十多种,今将常见的二十几种病症推拿方法介绍如下。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皮肤柔弱,故在手法治疗时要求均匀柔和持久。
小儿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升高,即37度以上,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病状之一。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一日之中以早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正常腋下体温为36-37度。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外感和食积所致。新生儿时期,因体温调节功能低下,容易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热,如天气闷热,门窗紧闭,衣被过多等。水份供给不够,易引起37度发热。另外,小儿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免疫功能极低,易受感染而发热。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生理病理特点。许多急病慢性病均有发热的症状,外感发热常因六淫之邪及疫疠之邪。内伤发热多因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所致。
【临床表现】体温超过37度。表症发热多伴怕冷,鼻塞流涕。食积发热,主要症状为午后发热,饮食减少,嗳气,吞酸或呕吐,肚腹胀满,大便酸臭,口渴等症状。
【中医辩证】
1.外感发热主要症状是怕冷发热,无汗或少汗,头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苔薄白,打喷嚏,等。
2.食积发热发热,饮食减少,嗳气吞酸或呕吐,肚腹胀满,腹泻大便酸臭,口渴,多啼不安,舌苔厚腻。
3.阴虚发热表现为低热日久,或午后发热,手足心热,体疲盗汗,食欲减退,舌红舌苔剥,指纹淡紫,脉象细数。
【推拿治疗】表征发热宜解表祛邪。
1.外感发烧患儿取坐位,施术者站其旁,用食中二指推小儿前臂内侧中线,从腕横纹向肘横纹推300次,此谓清天河水法。然后用中指按揉风池,大椎,曲池,肺俞穴,每穴1分钟。然后用双手拇指指腹着力,在两眉之间向前发际,自下至上交替反复直推30次(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再从两眉头沿眉弓向两侧眉梢分推30-50次(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宫)。然后用双手中指着力,在眉梢太阳穴处,向耳后推运30-50次(称为运太阳法)。紧接着,再做一遍清天河水法。
2.食积发烧除用上述的手法外,加用捏脊法5-7次,按揉劳宫、足三里,每穴1分钟。然后用物理降温法,可用洒精棉球擦上背、胸口、腋下、大腿内侧、手心、脚心各50次,擦抹方向由上向下。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一次。
【预防与护理】如有其它急性炎症引起的发烧,必须及时对症治疗,应适当控制饮食和减少每次的哺乳时间,应合理调配较大儿童的食品以易消化,应注意季节变化,适当为儿童增减衣物,调节好门窗通风换气等。
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又称伤风,是小儿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是指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小儿鼻咽部炎症。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是由于上呼吸道的病毒或细菌所致,小儿鼻腔较小没有鼻毛,粘膜血管丰富,气候骤变时,鼻咽部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得以繁殖而发病,一年四季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多见。婴幼儿发病率高,且病愈后无免疫力故可多次反复发病。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气虚弱,正气不足”,“风为百病之长”。首先风邪犯上,呼吸道易被风寒之邪或风热之邪侵入,因平素体质较差,脾气虚致肺气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而无力温煦脾阳,致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肺气亦随之虚弱无力,卫气功能低下,是本病的关键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表现有发热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头痛身痛的主要症状,一般的起病急,严重时可有高热惊厥,呕吐,腹泻等症状。
【中医辩证】
1.风寒感冒症状主要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喉痒,口作渴。
2.风热感冒症状为发热头痛,出汗不畅,鼻寒声重,面赤咽红,口干作渴,咳嗽,痰白或黄,睡时扬手露足。
除上述单纯风寒、风热感冒病症外,感冒多兼夹证,其表现特点有所不同。
感冒夹暑证本病多发于夏暑炎热季节,症状头晕头痛,身重困倦,食欲不振,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腻浊。
感冒夹食证因小儿食滞后复感外邪,食欲不振,或呕吐腹胀,口臭酸腐,大便腥臭,带有不消化食物的残渣。
感冒夹惊证小儿感邪之后容易化热,高热持续不退,热状神明,症见面目红赤,烦燥不安,甚至惊厥,磨齿。
【推拿治疗】宜清热解表。
将患儿抱坐或仰卧,施术者先用推攒竹法(双手拇指指腹着力,在两眉之间向前发际,自下至上交替反复直推30次)。推坎宫法(从两眉头沿眉弓向两侧眉梢分推30-50次,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宫)。运太阳穴法(用双手中指着力,在眉梢太阳穴处,向耳后推运30-50次,称为运太阳法)。再随症加减:1.风寒偏重者:用右手拇食与食中指相对着力,反复捏拿两风池10-20次,再用揉两扇门法,即以左手握住患儿左手固定,用右手食指中指二指着力,分别按于患儿掌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反复按揉100-150次,能发汗透表透热平喘。2.风热偏重者:加揉推清天河水法。3.夹有食滞者:施术者用拇指着力,反复揉按鱼际穴30-40次,再用掌根着力,反复揉按中脘穴20-30次,然后再揉天突穴30次。4.夹扁桃体肿大者:加掐少商穴。
【预防与护理】伴有重症应及时对症治疗,常携小儿参加户外活动,适应季节变换,尽量不去公共场所,易感地区,切断传染途径,合理调配饮食。
百日咳
百日咳又称顿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本病是由于感染百日咳杆菌,百日咳杆菌侵入人体呼吸道,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上皮细胞的纤毛麻痹,致使呼吸道炎症,所产生的粘稠分泌物排出障碍,不断刺激粘膜内神经末梢,兴奋咳嗽神经中枢,引起反射性、剧烈、连续咳嗽,直至分泌物排出,阵咳后,必须大量吸入空气,急速通过痉挛的声门,因而产生一种特殊的高调“哮鸣样”吼声。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顿咳嗽的病因是由于外感风邪,伤及肺卫,外侧卫气郁闭,内侧肺气受伤,若与内蕴伏痰博结,郁而化热,则煎津液,形成痰液,阻塞气道,肺火下降,而致肺气上逆,而痉咳阵作。
【临床表现】本病大致可分为三期,潜伏期一般为7-10日。
初期喷嚏流涕或微热,2-3天后咳嗽逐渐加重,昼轻夜重。痉咳期出现特征性、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咳嗽发作时,连续短缩的咳嗽,涕泪交流缩成一团,咳后继而深长吸气,发生哆哆哮吼吸气声,当吐出痰涎或食物后,痉咳方可暂停,不久又复发作。恢复期咳而无力,神疲纳少。
【中医辩证】
1.初期属风寒者,恶寒发热,鼻蹇流清涕,咽痒不停咳嗽,痰稀痰量不为。舌深红。属风热者,发热重,怕风,流脓涕,咳嗽,痰粘稠或黄色,咽红,舌深红,舌苔薄黄,脉浮有力。
2.痉咳期肺热闭痰,咳嗽阵作,“哆哆吼声”昼轻夜重,咳甚时须吐出痰涎食物方可,痉咳嗽反复发作,常伴有流涕,曲背弯腰,眼目肿陷,甚至目红而赤或双目出血,鼻衄。
3.恢复期脾肺两虚,但顿咳逐渐减少,咳而无力,神疲气短,困乏无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或舌苔少,光剥无舌苔,脉细数重按无力。
【推拿治疗】宜宣肺降气,祛咳化痰。
将患儿抱坐仰卧,施术者先做清天河水法50次(用食中二指推小儿前臂内侧中线,从腕横纹向肘横纹推),清肺经法50次。然用手指端按揉患儿右手掌面小指掌关节尺侧横纹头,反复按揉50次。再用中指掐揉大小鱼际交界处,反复50次。然后再按揉天突穴半分钟,再将患儿翻身仰卧,先做推脊柱骨法,再做分推肩胛骨法。推拿时间为早饭后2小时,每日一次为宜。
【预防及护理】
早发现,早隔离,进行预防接种,推拿患儿时尽力避免刺激哭啼以免诱发阵发性咳嗽,宜予以易消化营养丰富饮食,呕吐者应小量多餐,居室要冷热适中,空气要新鲜流通。
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日久精神疲倦,体重减轻,抗病力弱,为常见病症之一,但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引发者。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本病与不良饮食习性及生活习惯有关,由于小儿发育生长过快,对各种营养物质需求相对增加。若因而盲目给予零食,高脂肪,高蛋白,甚至高级滋补品,就会致使小儿食欲不振,偏食或进食不适时等。小儿时期胃肠道发育不完善,消化酶系统不健全,由于以上原因,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减少甚至厌食,另外同精神因素,微量元素缺乏也有关系。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小儿乳食不调,伤于脾胃,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血气减少,渭之哺露”。“厌食者多因脾胃馁弱”等,总之因为小儿素体不足,脾胃虚弱或饮食、乳食不节,嗜啖瓜果生冷,脾阳受伤,痰湿内生都可引起厌食。
【临床表现】主要以厌食为主,无食欲,食量少,大便干稀不绸,严重者拒食,引起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重下降或不增,皮肤干燥,毛发稀黄,或发育不良。
【中医辨证】
1.乳食壅滞伤乳者不欲哺乳,呕吐乳片,口中有乳酸味,腹胀不舒,大便酸臭。伤食者,不思饮食,呕吐酸腐、食物残渣,腹部胀痛拒按,舌舌苔厚腻等。
2.痰湿形体虚胖或消瘦,面色黄白,呕吐痰涎,厌食,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濡滑,指纹红。
3.脾胃虚弱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精神较差,胃气虚者,肌肉不实或形体偏瘦,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质淡黄,薄脉无力。胃阴虚者,伴颧红,口干饮多或每食必饮,烦燥不安,大便干燥,小便赤黄,舌质红,舌苔净或花剥,脉搏细无力。
【推拿治疗】宜健脾和胃消食利中。
嘱患儿俯卧位。施术者用右手伸进患儿背部以食指、拇指提捏其脊柱、皮肤肌肉,以脊柱为中心轴,从大椎穴到尾椎来回10-15次,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以食指指腹分别揉按肝俞5分钟,脾俞5分钟。然后嘱患儿翻身取仰卧位。(1)推脾经:施术者用一手固定患儿拇指,用另一手拇指腹沿患儿拇指桡侧面,从指端向指根方向反复推50-100次。(2)摩腹:施术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或小鱼际沿顺时针方向反复揉患儿中脘至脐上5-8分钟。(3)掐揉四横纹:术者用左手固定患儿手指,用右手大拇指压住患儿指背,用中指端掐揉四横纹各10次。(4)揉扳门:施术者用左手固定患儿手掌,用右手拇指端按揉大鱼际100-300次。(5)揉按足三里穴:施术者用拇指腹按摩足三里穴50-80次。以上5种手法双侧均匀施行。(6)分推阴阳:施术者用双手拇指沿脐旁两侧上下推摩或向左右两旁分推80-100次。本手法应每日一次,每十天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提倡正确的哺乳方式,尽量母乳喂养。厌食的小儿在吃饭时不可打骂,改掉吃零食的习惯,饭后要清洁饮食,切忌立即给予晕腥油腻。
疳症
疳症是指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气液干涸,身体赢瘦,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的症状。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长期饮食不足,母乳量供给不足,热量不够。其它慢性疾病,如慢性腹泻、消化道畸形、肠道寄生、慢性迁延性肝炎、结核病等造成进食减少,代谢消耗增加,引起形体改变,内分泌受累,代谢失调。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引起水肿或脱水。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主要是喂养不当,营养失调,小儿“脾常不足”引起积滞伤脾,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致肢体血气不足,或者营养不良,脾无可运化之水谷,从而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另外,或素患大病,治疗迁延,病后失调或药误可致。由于小儿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形成脾肾两虚,全身日渐衰败,津液消亡,气血两亏,形成疳症。
【临床表现】主要病症是消瘦,皮下脂肪,自腹部开始逐渐消失,其次是躯干,四肢,臂部,最后为两颊,肌肉松驰无力,皮肤干燥,苍白弹性差,较重患儿睡眼欠佳,烦燥不安,或精神萎糜,头发干黄稀疏。腹部胀大,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饮食异常。
【中医辩证】
1.疳气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厌食,食欲不振,精神欠佳,大便干稀不一,舌苔薄或微黄。
2.疳积证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色黄如穗,动作异常或多吃多便,嗜食异物。
3.干疳证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甚至全身出现紫斑,产生突然虚脱,属疳之晚期重症。
4.兼证眼疳,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白膜遮睛。心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甚则糜腹堆积,秽臭难闻,五心烦热。疳肿胀,全身或四肢浮肿,面色无华,小便短少。
【推拿治疗】宜化积导滞,温中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