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48185900000023

第23章 合纵有术友情无价

战国时代有合纵连横,地产商家混战京城也出现过联手打天下的局面。2003年初潘石屹就曾和我合作进行了一场东区两大房地产项目——建外SOHO和富力城联合招标,面向社会就建设和安装进行公开招标,总金额达到80亿元。这件事引起来很多媒体的争相报道,媒体上有关专家也给予了好评,他们认为这种公开招标将使成本降低和透明化,增强消费信心,并为业主省钱。

建外SOHO和富力城两个项目的总建筑面积超过210万平方米,招标的内容分别涉及建材、装修材料以及家电等近百种行业,招标总金额达到80亿元。其中建外SOHO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招标金额为35亿元人民币,富力城139万方平米,招标金额为45亿元人民币。

很多人评价说这一举动将对整个行业和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毕竟产品的成本最终要摊给消费者,因此每省一分钱实际上是为业主省的。而且,招标等于将住宅产品的成本公之于众,拿富力城来说,我希望消费者算出成本,比照销售价格,就会理性地购买。潘石屹也多次向媒体表示,联合招标是公开透明的,所有参与者平等竞争,有助于选择最好的施工建筑单位、机电设备和材料供应商。

后来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家陈淮也就此事在媒体上评论说,目前我国整顿市场秩序的重点之一是建筑市场,招标这种资源集中方式让企业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市场游戏规则,推动行业进步。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沈建忠也认为,住宅消费已经从数量的需求变成品质的需求,国家鼓励和提倡用招投标的方式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可以看出当时的联合招标对市场经济发展中招标形式的普及和推广也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现在看来甚感欣慰。

其实老潘比我更深谙合纵连横的道道,早在我任职珠江时,搞商业联盟之前,潘石屹已经搞起了合纵之术。

2000年8月,北京两个名噪一时的房地产项目———潘石屹的SOHO现代城和易小迪的阳光100国际公寓宣布“互联·共享”。

当时潘石屹就说,今后两家会统一面对供货商。他举的是电梯的例子:“如果一家项目需要50部电梯,两家是100部,那我们就用100部的需要量去同供货商谈,这样,材料成本肯定会降下来。”

单从联手降低建筑成本上看,普通买房人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这两家公司的另一个合作内容是:“共享社区智能化平台”。也就是在两个社区智能化网络上提供的商品、服务,居住在这两个社区的居民可以共享。打个比方,如果住在现代城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厂家以厂价配送日常用品的服务,那么,对阳光100的居民同样适用。他们两家的合作还有很多实际内容。甚至包括售完现代城项目的销售人员,到阳光100售楼。两家把这项合作称为“客户资源及销售机构的共享及共建”。这两个项目之所以能联手共建,其实与SOHO和富力城的合作异曲同工,都得益于二者同处北京东部的同一区域、开发相同档次的项目,如果离得远、项目档次差异大,这样密切的合作就会有障碍。对此,这两家合作者认为,他们希望有更多的项目加盟,通过网上购货、网上竞买等方式,降低成本,降低市场风险。

此际京沪两地拥有数千家房地产公司,未来极有可能由十来家主导市场,这是业内的共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加强联合,争取挤入这十家。”潘石屹当时就有此预谋了。

“联合”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共享”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买房人手中的钞票即是选票。

其实众所周知老潘和易小迪以及冯仑都曾是“搭档”。但最终他们还是“劳燕分飞”:钟情商业地产的潘石屹,将SOHO进行到底,走“偶像”路线;易小迪倾注所有的心血去浇灌他的阳光100;“荤段子”冯仑则忙着“野蛮生长”,冷不丁就在哪儿看见他那充满智慧的光脑壳。

然而,仕途出身的冯仑与村野出身的潘石屹等人今日在地产圈中之“闪亮”却都是源自1988年的海南岛。如果没有20多年前他们的因缘际会,国内的地产界该凭空少去多少故事和风情啊。

很长一段时间,冯仑的口头语是“上岛的时候”。他说的“上岛”不是上岛咖啡,而是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

1988年,国务院批准海南设省,并在海南设立迄今为止全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在初尝了深圳、厦门等地改革开放带来的“甜头”之后,大批“闯海人”乘着梦想之翼,穿过海峡。椰风蕉雨,潮落潮起。一道海峡,成就了一代闯海创业人的激荡青春。

冯仑、潘石屹、易小迪、张宝全、曾伟……当人们现在翻开中国各地房地产商名录时不禁会发现,大多数在全国各地叱咤风云的房地产商们几乎都有一段共同且自豪的经历:那就是他们都曾经在海南这座宝岛上留下了有关创业的故事。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与老大哥深圳不无类似,这里即刻就要被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与开发热情所笼罩。

就在那个时候,冯仑和潘石屹分别也来到了海南,两个人都是怀揣着梦想,迎接着现实的种种考验。冯仑并不知道日后将会有一个搭档叫潘石屹。“上岛”的时候,冯仑与潘石屹本不是一路人:冯仑为了“仕途”而来,潘石屹则一开始就怀揣着对财富的渴望。

写到此,我想起了我和冯仑的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在海南省政府给常务副省长当秘书,时任《海南经济报》副总的陈刚给我电话,说北京来了两个朋友,想请我一起出来一聚。于是,在泰华饭店我第一次见到了冯仑,另一位是“破产专家”曹思源先生。那时,海南来人很多,记得这二位谈论的是大政治、大思想、大智慧,让我大开眼界。那次的会见让我感觉到这二位可以说都是有理想、有抱负,了不得的人物。

这个有抱负的冯先生上岛并非为了赚钱但却“赚”到了钱。彼时,彩电在改革开放刚刚十年的中国还是个需要批文才能搞到的“稀罕物”。那一年,冯仑就是手握着这样一份批文来到了海口;而总共一万台的数量,在当时绝不是个小数字。冯仑将彩电批文倒给了某外贸公司老总。几经讨价还价,双方30万元成交。别误会,这并非冯仑的“第一桶金”,因为他把这30万元人民币用作了体制改革研究所的启动资金;而在特区成立这个研究所,也是当时国家计委、贸易部给予冯仑批文的原因所在。后来,这个被老冯寄予厚望的体改所没办多久就夭折了。

而在冯仑失意时,出身贫寒的潘石屹刚刚从深圳渡海来到海南。他在一个砖场打工,在深圳闯荡时的经理职位,让他被委以砖场厂长的“重任”。管理300多“民工”的日子只持续了一年多,砖场倒闭,砖场老板卷款离去——这样的事情,在那个年代的海南并不罕见。

就在潘石屹万念俱灰的时候结识了喜欢参禅悟道的易小迪。于是,潘石屹有机会担任一个重要的职位——“海南省佛学研究会秘书长”,这个研究会由易小迪组建。但潘石屹对《佛经》却没有太多的兴趣,在这里他最大的收获是磨炼出一副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易小迪曾在短命的体改所工作过,潘石屹得以与易小迪的前同事冯仑结识。加上王功权、刘军、王启富三人,他们便是日后颇为著名的“万通六君子”。像桃园三结义一样,这几位兄弟结识之后就开始了抱团打天下的历程。

当时海南房地产正处在畸形扩张时期,“炒房炒地”占据主导地位。买房人和卖房人玩的是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这几位兄弟也开始炒房,并淘到了第一桶金。就在海南房地产看似如火如荼的时候,海口房地局的两个对比数字让他们突然警醒: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7平方米,海口市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已经达到了50平方米。

六弟兄商量过后,决定先派潘石屹到北京探探路。潘石屹是揣着5万元的考察经费来到北京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会无比感谢那个吃饭的食堂,并且坚信历史是偶然的。他当时听到旁边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4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老潘和冯仑他们抓住了那个机会,于是那个属于万通的时代开始了。

随后,在北京的阜成门,有了一个万通新世界。冯仑、潘石屹他们由此在地产圈真正站住了脚。

潘石屹那个时候就懂得打广告,并因此取得了自己都吃惊的销量,在潘石屹逐渐领会到如何卖房子时,冯仑却赢得了一次彻底思考自己和企业的机会。分裂由潘石屹与冯仑的分歧而起。万通新世界广场回笼了巨额资金后,冯仑想在其他业务领域投资,因为1992年的海南给他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冯仑都觉得,只做一项房地产,对于万通而言是很不保险的。而潘石屹觉得花钱太多、赚钱太慢所以不给钱。简单的分歧逐渐演化成了万通分家的导火索。这一分不只是潘石屹与冯仑分家,一时传为佳话的万通六君子,最终各奔前程。

彼时的广西,已经是易小迪的地盘。1993年后,万通给了易小迪500万元资金,要他在广西开辟万通的新市场。易小迪兢兢业业,不出半年,便给北京万通的账号上汇回了400万元,但那时的易小迪恐怕没有想到,自己拓展出的市场却成为了万通分家的场所。

这个结局合情合理但却让作为大哥的冯仑很是伤感。据说,彼时他用这样一句话总结潘石屹等人与自己的“分家”——留下的人拥有的是资产和希望,离开的人拿走的是现金和希望。离开的人拥有现金,可以完成又一次创业。潘石屹最先离开时,冯仑和其他五人掏钱购买了潘石屹在万通的股权,后来潘石屹启动他赖以成名的SOHO现代城的资金,便大部分来自于此。

一年后,潘石屹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红石房地产开发公司,这远没有后来的SOHO名声响亮。SOHO现代城的原址一样有名,那是北京最著名的二锅头白酒厂的厂址。这块地当时在很多人眼里看起来很糟糕,酒糟味老远就能闻到,周围是一大片泥地,后面是淤泥腐臭的通惠河,门前正在修桥修路,显得杂乱无比。但这块地的区位优势毋庸置疑,假以时日必定是升值无限。

做地产,对于土地最需要的就是前瞻的眼光。老潘还是很有判断力的。SOHO现代城最高日成交额3000万元、数千人连夜排队购房的奇迹使潘石屹创下了40亿元的销售佳绩。

冯仑没有潘石屹如此火爆。他遵循着自己低调、务实的风格,在CBD的新城国际、万通国际中心之后,开始转向与天津泰达合作,转向天津开发布局,在一片平静中稳扎稳打。而潘石屹则是一发不可收地成为了地产行业的代言人。

看来,人生经历必定要与许多分与合联系在一起,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生活就在这种分分合合中添加了那么多的喜怒哀乐,也给了岁月一段段可以感怀的往事。这些往事慢慢在积淀,最后映照在心里的也许不是生意的成功,不是仕途的坎坷,不是寂寞,也无关洒脱,而是彼此相扶、同甘共苦的真情岁月吧。

我也有点怀念我在海南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