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48185900000031

第31章 无法化解的清河之战

“8·31大限”之后,北京普遍出现了“地荒”,很多中小开发商已经“断顿儿”,大开发商虽然不致如此,但如果没地了,人、钱都会“闲置”。拿地,保证一定量的土地储备已经成为开发商生存、发展的首要任务。此外,如果有土地储备,开发商就能融到资,融到资可以有实力再拿地进行房地产开发,这样就形成一个拿地与融资的良性联动。于是京城的拿地大战愈演愈烈。

当时北京的开发商要拿地主要有两个通道:一个是从北京土地交易市场这一“有形市场”中通过招牌挂拿地;另一个通道是通过收购、合作等途径从“8·31土地大限”中已经过了关,但无力再开发的项目中接手。由于各种原因,后者的成功率小于前者。而且一些外来户很想在拿地大战中崭露头角,显示实力,想要一石二鸟,名利双收,因而很多开发商都在拿地大战中摩拳擦掌,一时间,狼烟四起,“地王”频现。

顺驰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就是从其“地王”始。从北京南三环的玉泉营驱车向南30分钟,便可以到达北京第一块“地王”的诞生地——大兴黄村,2003年12月,大兴黄村1号地9.05亿被顺驰拿下,成就北京第一个地王。彼时能容纳上千人的北京国际饭店拍卖现场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顺驰当年的气势和威风让人印象深刻,有人说顺驰应该改名叫“顺吃”,因为它胃口太大。当年因拿地而名声大噪的顺驰领海现在已然更名为路劲领海,已是后话,暂不多叙。

2005年8月,清河毛纺厂地块再次引爆了地王之战,引来世人瞩目。清河毛纺厂地块的挂牌出让,吸引了包括港资、外资在内的多家房地产商。直到截至报价日,仍有8家地产商在继续报价。当时,准备在现场竞价中拼死一搏的除了势如强弩、锋芒毕露的顺驰,以及实力雄厚国资背景的华润之外还有很多家大户在此云集,当然富力也包括其中。其间共有55家开发商购买了清河地块的竞价标书,华润置地、首钢顺驰、珠江地产、北京城建、北辰置地、北京国融置业、还有富力地产等7家公司参与现场竞价。而清河地块在经过10个工作日的挂牌竞价后,已由16.99亿元上涨至18.08亿元。

8月1日15时30分,现场竞价正式开始。

在第一阶段的竞价中,其他6家先后有报价,顺驰方面则一直按兵不动。

当3号华润报出21.3亿元后,顺驰首次出手,荆宏亮出“9号”竞买牌,报价22亿元。

我迅速拿起手边的计算器,举牌,叫价22.35亿元,考虑到政策导向与市场行情,我觉得这已经是一个合理的价格。华润回击,加价500万元。顺驰再度跟进。

我轻轻地摇了摇头,选择放弃。

此后,从22.8亿开始,清河地块的竞价现场就演变成了顺驰和华润的舞台,双方成胶着状态。

当华润报出25.55亿元时,顺驰的汪浩与荆宏耳语商谈。“25.55亿第一次!”“25.55亿第二次!”“还有加价的吗?”主持人余音未落,顺驰报出了25.6亿元。这时,荊宏把竞价牌轻轻地放在了一边。而华润,在经过53秒钟的沉默后,报价25.65亿元。

“25.65亿元,第三次!”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经过80个回合的激战,华润置地以25.65亿元胜出首钢顺驰,夺下这一北京土地公开交易市场上的最大地块。此价格比现场竞价的起始价18.08亿元高出7.57亿元,比挂牌竞价的起始价16.99亿元高出8.66亿元。

80轮举牌竞价,清河地块的价格在半小时之内狂飙8亿元,对于这个结果,就连作为现场竞价主持人的叶向忠也感到有些意外,叶是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市场部部长,主持了北京8·31之后几乎所有的现场竞价,他也认为“实在是有点高。”

80多轮的现场举牌竞价足以证实这块土地竞争激烈的程度,然而,在现场竞价开始之前,针对这块土地的争斗就已开始,只不过,由于这样的争斗发生在幕后而鲜为人知。此前,在全国高歌猛进的顺驰资金链已然显得紧张,因此其与首钢房地产进行了战略合作,合作模式是首钢地产负担土地成本,顺驰方面负担建安成本,而首钢地产此举,则是出于锻炼团队的目的,为首钢搬迁之后原址大规模腾退土地,进行商业开发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已经预知清河地块可能高价成交,有些企业采取了合作的形式拿地。毕竟在政策调控的背景下,内地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条普遍相对紧张,然而,并不是有钱的企业就会不惜代价的“天价拿地”。本次土地竞价过程中,李嘉诚麾下的和记黄浦本是购买标书的企业中资金最为充裕的一家,但是,最终甚至连现场的竞价都没有参与。显然是竞价的起点已经超出了“和黄”方面的心理预期,因此,在参与现场竞价的企业中,人们并没有看到“和黄”的身影。

即使有了“和黄”的退出,也没有使大兵压境、大战在即的氛围有所减缓。我当时知道这里很可能将是一场恶战。有没有可能避免这场混战呢?当时,富力方面对清河地块的最新报价已达到了17.8亿元。按照土地拍卖的相关规定,如果在报价截止时,仍有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提出新的报价,那么将进行现场竞价,看这样子这次的拿地大战,很可能会以几家斗狠的局面而收场。

在现场竞拍前夕,我邀请了几位同行在一起坐了坐,后来被外界称为“六方会谈”,参与者是除华润以外的所有竞买者。我的出发点是希望这次会议能“化干戈为玉帛”。希望大家面对这块地时多一些理性,不要铤而走险,斗得太狠。后来证明,这次座谈还是有成效的,虽然没能避免更高的报价出现,但我们这几家在看着价码狂飙的同时都选择了放弃。

然而,许久未有土地入账的华润地产,以及被认为资金链条已近崩溃的顺驰却杀红了眼。最终的拍卖中,来势汹汹的顺驰与华润竞标到最后一刻,华润以25.65亿元的天价胜出,而我们其他几家,只是象征性地举了几次牌,便草草退出。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刻被显示得淋漓尽致。富力与顺驰的相继退出,令华润成为了最终的赢家。但华润的代价则是在合同签订7日内,支付5亿元,而企业搬迁补偿将在一年半内付清,而按照25.65亿元的成交价计算,清河地块的楼面成本价,已经达到了3700元/平方米。

不过,即便如此,之后华润方面还是表示,这个价格“还远没有达到华润方面的心理底线”。不知是出于显示国企财大气粗之实力目的,还是另有其他意图,一贯不善吹牛的华润此言一出让众多媒体和业内人士大跌眼镜。

在市场的上升阶段,高地价必然会抬升房价,这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来看,有些企业敢于出天价拿地也是看中了土地的升值能力以及市场的消化能力,从而对自己的赢利能力有信心。但如果这种信心过度膨胀,对风险视而不见,那就是一种赌徒的心理了。“和黄”的急流勇退是一种风险防范意识的典型体现。而华润此次也并非豪赌。因为虽说那时宏观调控风险趋紧,但实质上,政策集中调控并未对北京房价的上行产生实质性影响,根据北京市建委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1~5月,北京商品房价格上升幅度达到11.1%,仍处在上行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档住宅一度被抑制的需求开始重新释放。

就在清河地块拍出25.65亿元天价的第二天,北京市建委公布了2005年1~5月的房地产市场统计数据,统计报告显示,1月至5月,北京市商品期房买卖平均价格为6795元/平方米,同比上涨了679元/平方米,涨幅为11.1%。在政策集中“控涨”的背景下,北京的房价仍保持上涨势头。而地王的产生无疑是给这上涨的势头添了一把火。很多人预测,“顺驰领海现象”将再次上演,清河一带的房价也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当年在黄村顺驰登基“地王”之后,高价拿地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的节节攀升。2004年,正如当时人们预期,顺驰领海以高于周边房价约1000元左右的价位高调入市。

资料显示,顺驰领海当时的开盘价为6000元/平方米,其临湖的住宅,最高售价高达10000元左右/平方米。而当时周边平均房价水平为4000~5000元/平方米。受其高价出击的拉动,大兴核心区及周边房价开始迅猛增长。有的项目售价分别较一期开盘价上涨30%,更有甚者达到了70%。

在业界人士看来,除“地王”领涨的带动外,新盘层出不穷促进区域面貌的改观,以及市中心房价攀升,致使大量买家转向近郊,再加上地铁等交通条件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都在助推区域房价上行。

事实证明,清河毛纺厂地块确实也步了顺驰领海的后尘。2006年10月,在一片期待中,这块地变身为华润橡树湾,以8000多元/平方米(毛坯)推向市场,当时周边普通住宅的售价水平约为6000~7000元/平方米。不久后,橡树湾售价便迅速提升,轻松破万。清河区域也随之坐地涨价。开盘仅一年,售价就翻了一番。

如果将昔日的地王置身于更长的历史纬度中,当年的天价在如今已是“稀松平常”。在北京昔日地王的“密集之地”——大兴、昌平,基准地价也早已翻番。这些“老地王”们带动着周边房价滚起了雪球,催生出一个个“新地王”。而另一方面这些“老地王”面积巨大故而开发周期甚久,又可以通过坐享自己“后辈”们推高的地价而享受更大的利润。所以,一段时期里,“地王大战”成了地产圈里的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