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48185900000045

第45章 安居之策

有的朋友有了闲钱,往往就会投资房产。他们投资房产的理由是,股票、基金,太过抽象,买了套房子,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租出去,转手卖出去,你都实实在在的拥有,至少,心里有底。

房子的负担,已经成了现代平民家庭的日常现象。可是买房的最终目的呢?为了归宿,为了有个自己的家。家是用来放松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负担、用来累自己的。于是有了降低房价的呼声,于是有了合作建房的梦想,于是有了对计划经济、福利分房的怀念,于是有了对地产商的愤恨……为什么近年来中国人的买房热情居高不下?我想,除了人口太多,城镇化进程,就业机会等社会因素之外,中国人对土地、对住房的这种归宿感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经过了上世纪末的买房狂热,也经历了房价的高歌猛进,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向全世界蔓延之后,国内房价攀爬的步伐终于出现了踉跄,在一片唱衰声中,成交量也持续低迷,于是很多人开始高呼楼市行将“崩盘”。是大家购房热情消失了么?我想不是,房地产使用年限的长期性以及其较高的对价注定了这种特殊商品的投资性,“买涨不买跌”是一切具有投资性购买行为的铁律。大家的购房热情在这种情况下非但没有消失,而是在外部重压下开始了又一轮的深度积聚。人们对房子的热情一时间无处宣泄,于是房地产媒体、相关网络论坛、茶余饭后的闲谈都成了宣泄这种因购房产生的诸多情绪的舞台。

现如今,很多人开始反思中国人的购房热情,也有不少人提出各种数据来证明买房有多不划算,可即使租房也是先有人买了之后出租的,房地产这个特殊的商品牵扯着无数人的神经。房价也成了中国人心中总是悬着的那一块肉。就算在古代,土地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何况现在这寸土寸金的经济时代?但房子,对房子的情感,更是不能割舍的。于是房子就成了蜗牛身上的那一个壳,重,但无法割舍,即使背得多累,也要背下去。中国人忍辱负重的传统美德,在买房供房这一事情上,发挥到了极致。

即使房价进一步回调,在很多人看来那个重壳一般的梦依然还很遥远,但这个梦不管多么渺茫也是值得尊重的,容不得任何人去践踏,因为梦想往往也意味着一份责任,让我们的家人有一个美好的家园这也是同一个世界全人类的共同梦想,虽然看起来朴实,却属于人心底最温润的那一部分。

有些人不是想着我如何通过努力来实现梦想,而是想着如何如何不劳而获,想着馅饼从天而降,稳稳当当落在自己碗里,那这就不是梦想,而是妄想了。

开发商有没有梦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是想着挣到更多的钱?大多数人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一定是后者。有没有想过,假如你是开发商呢?后果有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开发商也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也没有什么三头六臂、铁齿铜牙,只不过他们凑巧从事了这个行当,也许不是他们做得有多差,也不是他们人有多坏,确实是因为这个行当太重要了,人们又太需要了,而这个还不够成熟的行业难以避免还有很多问题,但总要有人做吧。可以确定的是:有梦想的人来做,一定会比那些没有的人做得强,因为梦想也往往意味着一份责任!

曾经我进珠江开发第一个项目——北京珠江骏景的时候,我就梦想在这块土地上营造一个新北京人的幸福之家。我们都向往富有诗意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不仅需要一种懂诗的心境,还需要一个如诗的环境。越是身处繁华的都市核心,人们越是对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虽然冰冷的钢筋水泥常常挡住人们的梦想。居住品质不光是体现在住宅内,人们往往更注重整个社区的园林景观环境带来的心理感受。因为人与环境的关系自古就是息息相关,人们的吃、住、行等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不管是在珠江还是在富力,我都要求我们做的项目一定要贯穿“开发一个社区,建成一个公园”的理念,后来的富力城又发展到打造“城中的香格里拉”。我们尽量在身处都市核心区内的水景园林里营造出自然的野趣,让孔雀、天鹅、野鸭等多种野生禽鸟在那里与人一同栖居,让香樟、银杏、法桐等几十种名贵乔灌木植物在周围一起生长,让“城中的香格里拉”这一梦想变成现实,我想我们做到了。记得有一次电视台有记者采访业主,您住在这感觉有什么不便么?那位业主有点幽默,厉声答道:有啊!住这最大的问题就是太不像家了。拍的照片被人都说是在公园,这太像公园了。我想,这是开发商除了利润以外,最想得到的褒奖吧。

我们总是希望能生活在别处,希望有别处的风景。撇开楼市不说,我们对房子有着太多的憧憬和希望了。有了房子才有家,才有那个给我们一生浪漫的地方。有人享受着房产带来的欢乐和幸福,也有人承受着够不着房价的痛苦。谁都希望房产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但是谁都无法预料途中发生的种种对整体的影响。

楼市已然起了很多波澜,在我们只见过“白天鹅”的时候未曾想过这世上还有“黑天鹅”,未来将会怎么样?谁也无法做出准确断言。但是我想,即使在危机面前,人们有这样的渴望,有这样的热情,有解决问题的勇气,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必将会在这样的推动力下越走越成熟,越走越明晰,那么多的梦想也必定会一点点实现。

房地产牵动消费与投资不错,然而相比对住房“市场化”的热情,在绝大部分人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的同时,房价过快的上涨速度,也让大量中低收入家庭陷入“望房兴叹”的尴尬境地。

看一下香港。据了解,香港目前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住在公营房屋中,其中约30%的人住在出租公屋,另外约20%的人住在政府出售的居屋。香港的公屋制度因此被公认为有效保障居住的典范。

在新加坡,民用住宅房地产市场主要由政府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其中,类似于中国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性质的政府组屋由政府投资修建,以低于市场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者。在过去的40多年里,新加坡政府总共修建了近百万套组屋,从而使全国大约84%的人口居住在政府组屋中。

而在国内,我们看到经济适用房自诞生至今,一直争议不断:支持者认为其在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上功不可没;反方认为它既没能真正起到住房保障作用,反而破坏了市场规则。事实上,经济适用房只是介于计划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一个“混血儿”。如果单纯用“实证主义”方法考量其意义,显然远没有达到预期。

这也正是为什么房改政策实行5年后的2003年,全国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总投资下降到当年房地产投资6%的根本原因。直到后来上海、北京等地房价快速上涨,因为经济适用房覆盖面不足带来的矛盾日益尖锐才引起业内关注。大量无房居住又买不到经济适用房的人,不得已进入商品房市场,房价水涨船高。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房地产商囤积土地,消费者投资性需求继续看好市场,部分城市居民已经难以承担房价压力,如此一系列现象表明,如果政府不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泡沫”积累和破裂的过程。

至此我们不难回忆,上个世纪末,日本房地产市场经历泡沫破灭的那场惨淡景象。它使得日本商业银行迟迟无法走出巨大的呆账危机,也使得日本经济的复苏缓慢而迟滞。

对于中国,央行能够在200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或许是对国内房地产泡沫的未雨绸缪。否则,中国若重蹈日本之路,那对经济的影响将不能不让人寒栗。

虽然目前这还只是一个说法。仅此而已。但我们或许也该放开视角进行反思,反思并调整房改中政策保障的利弊得失。政策的回归需要实施细则的保障。一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无力购买市场商品房,一些家庭的收入刚超出最低生活保障线,够不上廉租住房保障政策的资格,但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还有一些家庭需要解决拆迁安置房。这就需要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到2006年,宏观调控逐渐走向“保障性住房功能”的政策层面,逐步将房地产从产业政策向公共政策倾斜。面对群众反响强烈的高房价,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陆续出台,抑制旺盛的住房投资需求。

一边是炒房投资,一边是需求无法满足。对于承担了太多民生责任的房地产市场,面对群众反响强烈的高房价,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陆续出台,抑制旺盛的住房投资现象。

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这是政府的责任。这应该也是一种市场潜规则。有经验显示,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不能仅仅靠市场机制解决,需要政府公共服务的支撑。事实上,在推进住房“市场化”的同时,我国政府早在1998年全面启动房改之初,就提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由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构成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

尤其是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甚至动员了9个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启动税收、土地、金融、行政四大手段对房价进行调控;随后,税收和银行信贷政策进一步紧缩,央行先后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几次加息……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的第八部分明确提出“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专门提及住房保障制度,更是第一次谈到保障方式和保障对象,表明了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民意的尊重。

此次“新政”,将“保障性住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市场轻保障”的住房模式从此开始转变。

还是同年12月3日至5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2008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表明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已经开始有了重大调整……

不难看出,尽管房地产市场是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但住房问题首先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透过房改越来越清晰走向的民生背景,我们已看到政府担起公共服务的保障责任,以及彰显民生公平正义的内涵。

于是,这样一些房地产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银行信贷管理政策的变化,使得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根本性转变。无形之手的责任,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已经初显成效。

有关数字显示,目前在大量炒房投资现象不断出现的同时,全国仍有近1000万户低收入困难家庭人均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

“尚未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的城市,必须在2006年年底前建立并实施。”在建设部的重压下,全国268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并实施了廉租住房制度。终于在经济适用房的概念之外,又有了廉租房概念。

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新加坡考察住房保障体系后曾说过:“政府的职责最重要的是要搞好廉租房,让那些买不起房或者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能够租得起房住得上房。”随后中央不断加大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

中国人多地少,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要守住十八亿亩耕地才能养活中国人。因此,严格土地利用和保障居民住房无疑是一对矛盾。

怎样建立起民众负担得起、居住品质也较高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中国政府和众多开发商而言无疑是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