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48185900000007

第7章 谁成就了老潘

进入2000年,大家都在为迎来一个新纪元而欣喜,我也祈望自己的事业也能掀开崭新的一页。北京的1月正是天寒地冻,我仍要为做好项目和寻找新地而四处奔走。夜晚,我经过被冷风吹得显得有些寂寥的长安街,走到SOHO现代城时却看到人头攒动、长队如龙的景象。

这让我大为吃惊。我没想到潘石屹做的这个“怪胎”竟然能如此火爆。听秘书说SOHO现代城开盘这几日每日销售额都近亿元人民币。说实话我有点难以置信。

因为我前阵子才听说老潘刚经历了一劫。那是在1999年8月下旬,潘石屹正在西藏进行休整,因为高原反应,头疼得“像猪一样”哼哼着。等他回到北京,才知道出大事了。负责销售的总经理说现在大概五十多个销售人员一个都没了,全都不见了。

而给销售人员们打电话不是关机,就是不接,更有甚者就是接了电话,也很明白地告诉潘石屹,“不陪你玩了”。后来才知道,是对面中国第一商城的邓智仁已经将现代城的精英销售人员高薪挖走了。

潘石屹面对这突然而至的一出“哗变”惊魂,确实有点发懵。据说,老潘站在大望路向西望,心中无比惆怅,老潘也差点因此“歇菜”,这是老潘成名前的第一个项目,现在回头看看,如果当时这一炮哑火,不知是否还有今日之老潘否。当时我得知这种情况以后也是很替老潘担心,想打电话过去慰问一下,却没有人接。

那时北京市场还停留在毛坯房的时代,老潘推出的现代城是北京内销住宅中第一个全精装,今天,精装修在市场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在当年一度曾引起市场的非议。这种真正含义是“small office,home office”的产品从一诞生就被“口诛笔伐”,很多人认为这种产品非驴非马,难以持久,而有的人又祭起创新的大旗大加追捧,总之这成了一个吸引人眼球和唾沫星子的项目。就是这么个热闹的项目突然之间6支销售队伍开走了4支,最要命的是6位副总监中的4位和数十名员工集体跳槽到另一家相邻的房地产项目——此前并不为人所知的中国第一商城。这事不得不在热闹之上又添了把火,很多人都在聚精会神地等着看老潘的热闹。

其实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哗变”。作为离开现代城的补偿,4位副总监每人获得18—25万元不等的补偿费。重金挖人,集体跳槽,现代城哗变员工与现代城一时成剑拔弩张之势。更引人注目的是,曾一起合作过万通新世界广场、现代城项目的原香港利达行老板邓智仁和现代城总经理潘石屹这一对欢喜冤家也因此事再度遭遇,二人为此展开了一场舌战,之后“哗变”人员还表示要起诉现代城,以讨回被现代城扣压的佣金。

现代城“哗变”事件在京城房地产圈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议论,至今很多人也都还有印象。后来老潘回顾往事时也常说起,不过心态却很平和。他说:“这两年我们最感谢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邓智仁,另一个是任志强。这两个人虽然一开始都来者不善,但最后都帮了我们的大忙。”

邓智仁在北京乃至上海房地产史上,都是一个传奇人物,创造出多个房产销售奇迹,被誉为中国内地房地产营销“教父”。可以说他曾经是潘石屹的启蒙老师,1995年他帮冯仑搞营销,仅一个万通新世界广场,他就赚进将近一亿元的佣金;几年间,经他手卖出的外销房,销售额达100多亿元。后来潘石屹离开万通去搞现代城,邓智仁代表香港至祥入股现代城并代理其策划、销售工作,为正缺钱的潘石屹救了急。1999年3月,邓离开现代城。1999年10月邓受聘为中国第一商城总顾问。当然,后来很多人对老邓的事也比较了解了,他最后还是深陷玫瑰园功败北京,连自己的加长轿车也抵给我的朋友张奎云。我至今仍记得我从我那朋友手里借来他那辆车开在西单大街上而引来的注目,我当时还想像了一下“教父”曾经的范儿,那时何等的风光!再和我后来见到他没落之后,因交不起房租而和我那朋友哭穷,商讨以车相抵的情景,我感到这真是个江湖,真的是风云际换,变化无常。同时,恩恩怨怨、分分合合轮番上演,如波涛连绵,无止无休。

当年潘石屹做项目还没有多少经验,营销这块本来全凭邓智仁及其销售团队,尽管他和冯仑等人曾经经历过海南的房地产热潮,但就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销售,他们的经验还远远不足,因此,从万通新世界邓智仁就给老潘当上了老师。当潘石屹着手开发现代城,他又想起了老搭档邓智仁。而邓智仁在经历了玫瑰园的惨败后也希望借这个机会东山再起。毕竟,万通新世界广场的辉煌,是两个人内心深处共同的美好回忆。但是,时过境迁,市场对于他们这次的合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面子,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现代城的销售让他们很是失望,两人的分歧也是越来越大,当与现代城相隔仅一公里之遥的通惠家园项目以4500元/平方米近乎现代城一般的价格上市时,邓智仁更加意冷心灰,于是选择了离开。

老潘单独上阵后,引进了竞争机制,对销售人员推行“末位淘汰”,销售搞得有声有色。而邓智仁的倒戈以及这次销售人员的“哗变”确实给了老潘一个不小的打击,所有营销中层被一举抽空,对于一个正在热销的楼盘来说的确让人很难接受。

老潘对离开的那些人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是无法挽回,人家大都不买账。这些刚刚毕业的销售员,面对人家一下给他付的上十几万二十几万的现金也是挺有诱惑力的。但实际上对于房地产广告的宣传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小的数字。房地产广告的宣传都是上千万的数字。所以第一商城想,把这些销售员挖走以后他们马上就开新闻发布会。潜台词无非是说我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已经垮了,他们所有的人全都跑过来了。然后让购买他们房子的人赶紧去退房,再来购买第一商城的房子。这有点像电影中的情节,对峙中的竞争者以特别手段突然发力,使对方陷入困境,以图挤垮对方。可这次“哗变”并没有使老潘倒下,反而让老潘更加站稳了根基,也许还是“事在人为”,往往在关键时刻,人的处事能力才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在邓智仁开了新闻发布会指责老潘的对销售员实行残酷的“末位淘汰制”之后,老潘就写了一封公开信,发表在京城主流媒体的广告版面。这封信的题目是《现代城的四名副总监被高薪挖跑了》。最后有一段话:“现代城的员工,无论我们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我们受到竞争对手什么样的打击,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做人的准则,不要忘记我们的使命,也不要忘记客户对我们的期盼。”从而老潘变被动为主动,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与理解,更多的人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老潘的项目上。

因为这个事情在全国的影响比较大,媒体报道的量也相当大。事情做完以后,给现代城带来的最大的收获是现代城一下子凸现出来了。1999年年底,全年的销售额达到18.9亿元。当年万科全年销售额在3个亿左右,万通可能4个多亿,华远可能大一点,就10个亿。

现代城热销之后,潘石屹邀请任志强前来现代城参观SOHO样板间。任志强来是来了,却没给老潘捧场,而是毫不客气的对其项目进行了批判。

任志强和老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当年的万通新世界就是从任志强手里拿到的。比起万通,拿地对于身为国企的华远来说,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当时华远集团刚完成对旗下的西城区华远建设开发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创立北京市华远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后急需发展的资金,来自政府的拨款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让双方的合作水到渠成。但那次与任志强的谈判,让潘石屹并不愉快。在他向任志强请教一些房地产的有关问题时,任毫不留情面地指责潘什么都不懂,并给了一顿劈头盖脸的教训。甚至曾在公开场合揭潘石屹当年“不懂七通一平”的老底。在发生了哗变事件后,潘石屹想请任志强来拉架、评理,却被任志强称为是“狗咬狗两嘴毛”。当这对欢喜冤家再次相遇的时候,又是以“争吵”作为了主要形式。

任志强回去以后,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书《朋友之间的交流———潘总请我看现代城样板间》在媒体上发表。内容写得非常翔实而又富有针对性,从概念到技术逐项说开去,字字锋芒,招招见血,足以把老潘逼进死胡同。期主要观点是,从概念来讲,SOHO这种物业类型办公不像办公,居住不像居住,属于非牛非马的怪胎,设计上也就是草稿想法。从技术方面看,采光、通风、安全、隐私、能源样样有问题。总之,结论很明显:北京的长安街旁边不应该有这种东西,最好马上炸掉。并且总结说,“北京也许是项目的一个优点(概念)就可以掩盖十个缺点的城市。”

看完信后,潘石屹非常紧张,但不能不还嘴啊。于是他给任志强写了回信,题目叫《创新是需要勇气的———“二道贩子”给“菜农”的回信》。信中除了就任志强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技术方面的答复外,主题却稍做偏离,大谈创新问题。并表达了发展商希望能做出优秀的建筑作品,和中国的电影一样走到国际上获奖的愿望。

随后,潘石屹经过认真权衡,抓紧时间印发了一期客户通讯,自揭老底,将这两封信公诸于众。没多久,《北京青年报》和《财经时报》同时以大版面刊登了这两封信,潘任之争正式被推向社会。这时候,现代城业主和准业主都相当关注这次争论,有个别业主还直接给任志强写信,加入到争论当中来。一时间,SOHO又一次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

紧接着,《财经时报》发表《SOHO你蒙谁?》,文章认为,SOHO其实是并不是时尚,而是设计怪胎,发展商宣传SOHO是在误导市场。《精品购物指南》发表文章,指出SOHO现代城是靠一个简单的概念玩活的,而“概念是个唬人的东西,尤其是对接受能力仍处在幼稚时期者来说”,并严正指出:“SOHO现代城是作为写字楼立项的项目”,是“在市场危机中摇身而变为住宅”的。直到后来,带头大哥王石出来表示,媒体最好不要再炒作这件事了,要为新生事物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此事才告一段落。但潘任两人“争斗”的传统却一直保持了下来。

在不断的争论中,房子也差不多卖完了。老潘却没歇着,他把这次批判SOHO现代城的重点文章都收集起来,集结成书,取名《SOHO现代城批判》,公开发行出版。

邓智仁挖墙脚以及任志强炮轰是老潘的SOHO发展史上关键的大事。说它关键,不光是因为这些事差点断送了老潘新起步的事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事,媒体和公众把大量的注意力投向了现代城和潘石屹,使现代城成了著名楼盘,使潘石屹成了著名人物。难以想象,如果没这俩人和这些事,是否还能有潘石屹后来的成功。

应该说潘石屹悟出了危机公关的真谛。据老潘透露,他是因为那时候从克林顿深陷莱温斯基危机当中受到启发的。潘说:“看完这些事情给我一个感触,就是我们所有人都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这个信息时代就是一个媒体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对许多事情都应该有一个新的定位,跟我们在工业时代思考问题的方法应该有所不同。对待媒体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我认为是要坦诚。你想什么事情你就说什么事情,你做了什么事情你就承认什么事情。只要你拿出足够的坦诚,媒体和社会公众就会理解你。如果你去躲躲藏藏,反而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

老潘的事业发展与其媒体策略和媒体运作能力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我对此心明眼亮,也给了我不少启示。我们都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就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我们的楼盘也要在信息战中有所建树。不过,我和老潘不同,我们的楼盘特质也相差很多,注定我们的推广发力点都不相同,我们要走出一条不同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