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48196800000031

第31章 小小年纪,为何爱焦虑

小然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一直跟妈妈生活,很黏妈妈,而妈妈也很疼爱小然。但是有一段时间,妈妈和小然却产生了矛盾。原来,妈妈准备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晚上要上课,不得不把小然送到奶奶家,等自己下课后再接回来。因为妈妈感到小然黏人,不敢跟他说明真相,于是便趁小然跟奶奶玩得高兴时悄悄地溜掉。

然而,小然很担心,觉得妈妈不要自己了,要和自己分开了,心里很着急。不过小然很聪明,他发现去奶奶家是妈妈要离开的前奏。于是,每当这个时候,小然就抱住妈妈的腿,哭闹着不肯去。妈妈很生气,但又没别的办法,只好使用强硬手段离开。妈妈的这种做法,让小然不由得更焦虑了。小然开始不愿意上幼儿园,晚上做噩梦,胆子也越来越小……

小然的这种情况是一种焦虑的心理。说起焦虑,很多父母认为是成人才有的,殊不知,焦虑也在悄悄地侵袭着孩子的世界。例如,有些父母发现孩子经常将好端端的橡皮用小刀切成几小块;买来的铅笔不是弄丢了,就是用卷笔刀削完了;学习时容易发脾气等等。有的父母把孩子出现一些异常行为看成是不听话的表现,其实紧张、哭闹、发脾气都是焦虑的一种体现而已。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孩子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但因年龄小,遇到突然发生的挫折和打击,往往会承受不了,使幼小的心灵失去平衡,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情绪的产生虽然有一定先天原因,但更多的是家庭因素。

一、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是孩子产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

有的父母盲目攀比,要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精通。这样的高标准孩子自然很难做到,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不能达到父母预期的要求,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而信心受损,焦虑不安。如果父母再辅以恐吓或斥责等手段,孩子的焦虑心理会更加严重。

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

2~5岁是孩子心理上的第一个反抗期,这时的孩子什么事都想自己做。父母的包办代替太多,孩子会失去锻炼的机会,而且孩子还会产生“我是最重要的”这样一种错觉,从而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当孩子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或有突发事件时,孩子会不知如何应对,产生焦虑心理。

也有的孩子是因为与亲属特别是父母分离时,感到担心而出现焦虑心理,失去以往的欢乐。比如,有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后,只要妈妈陪伴在旁,不但不哭不闹,还能愉快地玩;假如发现妈妈不在,孩子便立即哭喊起来,这就是分离性焦虑。

三、对某些危险估计过高

经常给子女一些多余的劝告、威胁等,孩子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比如,父母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陌生人的可怕,孩子就会认为陌生人是很可怕的怪物,孩子会不敢与陌生人交谈,但又不能不与陌生人接触,孩子会担心、恐惧,增加焦虑心理。

焦虑既是一种精神现象,也会伴随一些生理症状,如厌食、入睡困难、头痛等。过度的焦虑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消极影响,不仅会让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抑制孩子的思维,而且,还会使孩子的记忆力明显减退,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父母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及时地把握住孩子的焦虑心理,消除焦虑心理,还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孩子产生焦虑心理了,父母首先要让孩子彻底放松,给孩子一个玩的时间。父母为孩子制定学习标准,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设定适合孩子的学习目标,可以稍稍高出孩子的实际能力一点点,让孩子感到稍稍努力就能看到可喜的成果,让孩子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另外,父母还要注意不苛求孩子,更不能让孩子头脑中牢牢绷紧“第一、最好”这根弦,这样能降低孩子的焦虑心理。

如果孩子有分离性焦虑,父母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培养孩子兴趣的方法来消除。比如,孩子对入幼儿园很焦虑,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让孩子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或者告诉孩子去幼儿园能交到很多朋友,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入园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分离训练,以避免产生焦虑心理。

此外,父母还要改变一下让孩子产生焦虑的环境,父母应努力创建温暖、和谐、愉快、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不要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以免使孩子经常处于焦虑和不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