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
48209300000015

第15章 施里芬计划

二战

1913年1月4日,柏林市中心的一所豪华住宅内,一位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的老者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喃喃着,长期病痛的折磨使他瘦弱的身体更显单薄。

突然,老者的身体仿佛动了一下,塌陷的眼眶里闪现出一丝光芒,他耷拉着脑袋使尽最后的力气对身边的人说道:“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

这位弥留之际的老者正是“施里芬计划”的制订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

我不知道施里芬伯爵临死之际,他的继任者,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是否在场。抱歉,我查遍书籍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如若在场,这可谓一个绝妙的讽刺。我在这里只想评价一点——小毛奇明显没有理解到“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所在。而且,这个计划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兰西之战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详细阐述一番。

施里芬计划的形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德国是两线作战(西线对法作战,东线对俄作战),其匮乏的资源不能够支持其长期的战争,所以,必须速战速决。

如何打败法国,是德国参谋部天天都要讨论的问题。这些老学究,从德国在1871年统一伊始,就坐在办公室里,不干别的,就一门心思在琢磨这个问题。

而且,这问题一琢磨,就琢磨了近半个世纪之久。当然了,大家可别误会,他们可不像政府某些机构的大老爷那样,是闲着没事做,找个崇高的理由,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

这些德国陆军统帅部的军官,是确确实实在为了这个问题而绞尽脑汁。因为,德国统一时,痛殴过法国一次,迫使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给德国。

这次失败让法国人认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战胜德国的。于是,拼命搞好同英国和俄国的关系,在外交上,孤立德国。

同时,德国的崛起让英、俄两国也感受到了威胁,他们也乐呵呵地同法国结成了死党。

这时,任职德国陆军统帅部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伯爵,在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即以德国总动员速度和铁路网的发达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强大的兵力击败法国,在东边只留9个师的兵力监视俄国。因为,俄国的铁路网极其落后,而且国土辽阔,集结部队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而德国只需要24小时。所以,对法作战也必须在1个月内结束。

等法国战败后,德国就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俄国,俄国那些缺少训练、装备落后的军队根本就不是精锐的德国军队的对手了。施里芬预计,只要他的计划成功,战争能在3个月内结束。

施里芬计划以79个最精锐的师为右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后面再跟上强大的预备队,同时,由8个师组成较小的左翼,这些部队将固守法德边界。所以,取胜的关键就在于那强大的79个师能否以最快的速度顺利地横扫法国沿海地区,直插法国腹地。

因为,法国集结兵力的速度虽然比俄国快,但是依旧需一周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德国是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

所以,“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3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优势兵力,打败敌人。

从1891年至1906年,施里芬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倾注了无数心血,经过多次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并对该计划进行了4次大修改和无数次的小修改。

在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次修改,并于1906年1月1日退役之际,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里芬计划”终于成形。

但天意弄人,在施里芬去世后仅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此时,小毛奇已修改了施里芬计划,因为他担心左翼8个师的力量过于薄弱,不能抵挡法军;又害怕东线的防守兵力太单薄,抵挡不了俄军。反正他什么都怕,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因此,他通过削弱右翼兵力而增强左翼,把施里芬伯爵原计划的主攻力量的79个师,削弱到了53个师,这个修改可以说是致命的,施里芬临终前的担心终于成为事实。

小毛奇志大才疏的修改,使得德军的攻势在离巴黎仅24公里的地方,丧失了进攻力,德国士兵虽然已经达到了马恩河北岸,但全都疲倦不堪。士兵们全部累趴在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很快,法军预备队发动了一次强有力的逆袭,就把这些丧失战斗力的德国士兵击退了。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马恩河战役,此时战局已经完全脱离“施里芬计划”,小毛奇部署上不做任何的改变就下令进攻,结果德军惨败。至此,施里芬瞬间秒杀法国的战略计划全面失败。最后,德国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持久战!

如若小毛奇遵照施里芬的临终遗言,不削弱右翼兵力的话,那些已经到达马恩河北岸的部队,完全可以被充足的预备队替换下去休息,就算法军预备队发动反击,所面对的,也不过是德国的生力军。

因此我认为,小毛奇根本没有理解到“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所在,难道他不知道右翼已经被削弱到经不起任何意外了吗?一向谨慎的法国人,怎么可能在巴黎城陷入危难的时候,反倒去进攻德国腹部的鲁尔工业区呢?

现在,让我们再跳回1939年,希特勒战胜波兰不久。波兰战役的胜利,以及此时苏联的态度,使德国免除了后顾之忧,希特勒兴奋地为他的将领们打气道:“德国终于有一次不用两线作战的机会了。”

志得意满的希特勒,立即指示陆军统帅部尽快制订一个征服法国的军事备忘录。

与往常一样,报告很快就打上来了。依旧是“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该计划由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他那忠心耿耿的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制订的。同时,该计划也是陆军统帅部有史以来最蹩脚的计划,拿到该计划的希特勒差点没气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