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
48209300000093

第93章 第二阶段的攻势

实际上,德军进攻方案(即“红色计划”)依旧脱胎于“曼施坦因计划”。但要比曼施坦因将军原先所构想的要低劣许多。曼施坦因最早的构想是:在法国北部的战役尚未结束之际,A集团军群一部分兵力就要同时为第二阶段建立一个进攻的起点。撕开敌人在索姆河和埃纳河口构建新防线的企图。如果这个计划成功,法兰西战役将会缩短两个星期以上。但谨慎的希特勒并未采纳这个意见,遂使盟军有了充足的时间建立起了那条“魏刚防线”。

有一个德国将军曾说:“曼施坦因将军不苟言笑,喜欢戴一副单框眼镜,表情木讷。但恰恰这个看似痴呆的将军,却绝对算得上德国总参谋部里脑筋最灵活的人了。”

我想,这也许要算对曼施坦因将军最中肯的评价。虽然随着法国的迅速崩溃,在这里讲出这个小插曲,似乎有一丝多余。但是,德国陆军中那人才辈出的将领,足以作为后世各国陆军的典范。正因为拥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将领,德军才能在战争中屡战屡胜。

不过,德军在6月5日的攻势,也着实出乎同盟国意料。按原来的作战模式,一场大的战役打下来,双方怎么也要停下来喘口气吧。远的例子就不说了,就谈谈不久之后的苏联战役,那时,苏军反攻阶段采取的进攻模式是这样的:全线进攻200到300公里,停下来休息几个月,等待后勤到位之后,接着再前进个几百公里,然后停下来继续休息,以此反复。用魔兽争霸里的术语讲就是炮台战术,一路推进你老家,属于典型的流氓打法。

而德军的进攻就不同了,6月4日,敦刻尔克战役刚刚结束,6月5日,第二阶段的攻势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不得不承认,德国人太狠了,不给盟军一丝喘息的时间。如果非得要去归类的话,这种战术应该属于典型的乱拳打死老师傅型。也就是后世书籍经常提到的那3个字——“闪击战”。

由于集团军群的改编,隆美尔第7装甲师现在属于B集团军群管辖,下午4时,他便开始了法兰西战役上最富戏剧性的进攻。此时,“魏刚防线”上的盟军部队也是刚刚进入阵地不久,有些部队甚至连散兵坑都未来得及挖好,隆美尔便一口气冲到了索姆河边。按理说,这条河流属于盟军防线最为天然的屏障,应该派遣重兵防守才是。但当德军先头部队抵达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盟军居然连河上的两座铁路大桥都未破坏……

后来,法国人曾对如此的疏忽,做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他们狡辩道:“这两座桥梁是我们故意留下来的,作为反攻时的桥头堡!”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理由,因为德国士兵在桥边瞪大眼睛研究了老半天,也没有发现一个法国兵的踪影。他们甚至认为盟军在桥下安放了炸弹,而迟迟不敢渡过河去。

在确定桥上未有炸弹之后,第7装甲师便驶上了这两条法国人留下来的“礼物”。德国步兵团的士兵们则全身赤裸地跳入河中,他们把衣服枪支全部顶在头上——6月的索姆河水几乎已经干枯,对岸只有零星的炮火打来,他们没费什么劲儿便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

接着,隆美尔又想出了一个新的鬼点子,就像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一般突发奇想——他把整个坦克团编成一个巨大的像盒子似的队形,并以一个坦克营担任先锋,一个侦察营殿后,盒子的中心由步兵团构成,轻型运输车紧跟着坦克在齐腰深的玉米地里前进。然后再采用蛙跳的推进方式,凡被占领的领土都由步兵加以占领,而炮兵、战防炮和高射炮等单位,则在整个地区中作纵深配置,这样就可以获得最大的炮兵支援,无论盟军是从西面、南面或东面所发动的逆袭,都在他们的炮火射程之内。隆美尔在他日记中轻松地写道:“各兵种配合得非常完美,像是平时的演习一般。”

敢情隆美尔把打仗当成演练部队了。

这支巨大的钢铁洪流就这样喷射着火焰,一路挺进。法国南部的平原地形让隆美尔的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活动空间。他们绕过村庄,穿过灌木丛,浩浩荡荡,在身后留下一道道烟柱,不管是对方的防御工事还是逆袭部队,在他们迎面冲过后,都变成了一片狼藉。

这样的场景让一个德国将军大发感慨,他甚至想起了当年法国骑兵追过耶拿,横扫德国北部平原的情景。他写道:我们的坦克部队前进的模式,正像1806年11月莫莱特给拿破仑的信中描绘的那样:“陛下,战斗已成过去,这里已是片甲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