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
48209300000099

第99章 丘吉尔之行

法国这些卑鄙的政客,让丘吉尔极其担心。他也明白,如果法国庞大的舰队落入希特勒手中,将会是怎样一个严重的后果。对于雷诺的邀请,他欣然接受。当天中午12时,丘吉尔在12架“喷火式”战斗机掩护下,从伦敦起飞,几小时后,飞机稳稳地降落在图尔附近的一个临时跑道上。

这次法国之行,是丘吉尔出任首相以来,第三次飞赴法国。他刚一走下飞机,就发现气氛与以往大不相同,到场的法国人并不多,甚至来接他的汽车也姗姗来迟——仅有一位面容冷淡的上校和一辆汽车。丘吉尔一行就挤进这辆小车,来到了法国政府临时驻地,一栋破落不堪的乡间别墅。

丘吉尔后来写道:我们在那里见到了雷诺先生、贝当元帅、魏刚将军,还有其他一些人,其中包括级别较低的戴高乐将军,他刚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紧靠旁边的铁路上,有一列总司令部的车厢,我们一行中有些人准备在这列车上安歇。别墅中只有一个电话,安放在洗手间,电话很忙,打一个电话要等很久,电话里叫喊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轮到开会时,丘吉尔前脚一踏进会议室,就开始大声谴责起来,他问法国人:“为什么不在巴黎进行顽强的战斗呢?特别是在大城市里进行逐屋抵抗,对入侵军队有巨大的杀伤作用。”他补充道:“据我所知,德军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如果所有法国军队,每个师、每个旅,在他们的战线上都不遗余力地作战,就可以使敌军的活动陷入停顿。”

接着,丘吉尔转过头去,向身旁的贝当元帅追述1918年英国第5集团军惨败后,在前线列车中他们一起度过的那些夜晚;丘吉尔提醒他,克列孟梭(一战时的法国总理)曾经说过:“我决定在巴黎的前面作战,在巴黎的城里作战,在巴黎的后面作战。”

丘吉尔在那里慷慨激昂地说了一大堆,可贝当元帅依旧无动于衷,他平静且略带讽刺地回答道:“在那个时候,我可以调动60个以上的法国师,60个英国师,可是现在一个也没有。现在的情况就是把巴黎化为灰烬,也不会影响最后的结局。”

丘吉尔碰了个钉子,但毫不灰心,他转而询问魏刚将军在法国境内进行游击战的可能性。

但魏刚却回答说:公路上的状况十分可怕,难民拥挤,遭到无法抵御的机枪扫射,大量居民成批逃窜,还有政府机构和军事机关也在继续崩溃。说到这里,魏刚顿了顿,低声地提议道:“法国政府将不得不要求停战。”雷诺立刻喝阻他:“将军阁下,这是政治问题!”

丘吉尔不为所动,他继而提议说:“如果法国政府能继续打下去,就可以牵制或消耗德军100个师,我希望法国政府能这样做。”魏刚将军反问道:“即便是那样,他们也可拿出另外的100个师来征服你们。到那时,你们又怎么办呢?”

虽然丘吉尔首相一贯喜欢没事吹吹牛,侃侃大山,但他不是一位军事专家,魏刚的问题让他张口结舌。最终,英国的技术顾问给丘吉尔解了围,他们强调说:“应付德军入侵大不列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半路上尽量淹死他们,对余下的人,他们一爬上岸,就敲他们的脑袋。”

魏刚苦笑着回答道:“无论如何,我必须承认,你们有一道很好的反坦克障碍(指英吉利海峡)。”

眼见贝当之流投降的决心已定,丘吉尔的内心悲愤到了极点,他不住反问自己,同盟国的事业真的就这样失败了吗?他对着贝当元帅大声说道:“好吧,如果法国政府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它的陆军投降,那就不必为我们而有所犹豫,因为不管你们怎样做,我们将永远、永远、永远地打下去。”

此乃丘吉尔原话,他用了3个永远,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悲痛。特别是在会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法国方面又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们希望英国空军不要轰炸意大利。因为按原计划,同盟国将在意大利宣战的第一次时间,出动空军袭击意大利北部两个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米兰和都灵。尽管开战9个月以来,同盟国从来都不敢轰炸一座德国城市,但意大利这样的软柿子,他们还是敢去捏一捏的。

现在,英国重型轰炸机已经全部集结在马赛附近的法国机场,一切准备就绪,只等进攻。法国人的建议无疑是给丘吉尔当头泼上了一盆冷水,法国地方当局的理由更为可笑,他们声称,轰炸意大利必然带来对法国南部的报复,而这种报复则非英国空军所能抵抗或阻止的。法国人的思路很明确,你们英国人倒是投了炸弹就拍拍屁股闪人了,遭殃的还不是我们法国人!

并且,当天夜里,那些打算不顾法国政府反对,强行起飞的英国空军又碰上了新的麻烦——负责此次行动的巴拉特空军中将向丘吉尔报告说:机场附近的法国居民,拖来各式各样的乡村车辆堆放在机场,以致轰炸机无法起飞……

看来,和法国人没有什么可谈的了。鉴于这种情况,丘吉尔退出了会议。他在车厢里草草地休息了一个晚上,便乘飞机离开法国。在起飞前,丘吉尔把刚到此地的法国海军上将达尔朗拉到一旁,单独对他说:“达尔朗,你千万别让德国人拿到法国的舰队啊。”

达尔朗上将庄严地承诺:“我绝对不会那样做,法国政府和陆军也许可以投降,但我们的海军绝不屈服。我宁肯把海军全部开到加拿大去,也不会投降德国人!”

两年之后,达尔朗上将最终完成了他的承诺。不过,法国海军的结局比他预料的要沉重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