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人平时亲近些什么人,从他亲近的人的品质可以看出他的为人;看一个人富裕了是否能与人共享,如果他摒弃以前穷苦时结交的朋友,则是贪图享乐之辈……
李克先生的心理洞察术
《史记》中记载了一段故事:
魏文侯为宰相人选所苦,请教宾客李克:“先生曾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现在我们魏国正是处在‘国乱’这个状态,我迫切需要一位有本事,又贤良的相国来辅助我啊。您认为魏成与翟璜,谁比较适合呢?”
李克说:“位低者不应插手位高者之事,外人不应干涉主人的家务事。因此我不能回答公侯的问题。”
魏文侯说:“请先生不要如此客气,给我一些指点。”
李克并不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话,却说:“大王,您下不了决心,是因为您平时对他们的考察不够。”
魏文侯急忙问:“怎么考察?有何标准吗?”
李克说:“当然有,我认为考察一个人的五个要点是:第一,平居时与谁亲近。看他平时亲近些什么人,从他亲近的人的品质可以看出他的为人;第二,富裕时与谁共享。他富裕了如只知满足自己的私欲,摒弃以前穷苦时结交的朋友,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第三,达显时举用何人。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第四,困苦时何事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第五,穷乏时是否苟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只要您按照这五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就可以做出决定了。”
文侯道:“我懂了,先生回去吧!寡人的宰相决定了。”
李克拜别大王退出后,正好遇见了翟璜,翟璜问道:“听说魏文侯找你商量谁做相国的事情,文侯决定用谁?”
李克说:“当然是魏成。”
翟璜很生气地道:“我哪里不如魏成?大王缺西河太守,我把西门豹推荐给他;大王要攻打中山这个地方,我就推荐了乐羊;大王的儿子没有师傅,我就推荐了屈侯鲋。结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增。我为什么不能做相国呢?当初也是我把你推荐给文侯的呀!”
李克说:“你怎么能比得上魏成呢?你推荐我给文侯,是想借此形成派系,培养势力,全出于私心。文侯问我该选谁当宰相时,我只告诉他判断人物的五大要点,请他自行判断。我也由此知道魏成将当宰相。你怎能跟魏成相提并论呢?魏成的俸禄,百分之九十都用来罗致人才,所以能礼聘到卜子夏、田子方及段千本三人,他把这三个人推荐给大王,成为君主的老师。而你所推荐的人,都不过是普通的臣子。”
翟璜想了半天,黯然失色,说:“您是对的,我的确比不上魏成。”
果然,魏文侯让魏成做了相国。
平常时,看他与谁亲近
正所谓知人看交结,识人看处事。比如赌博的人周围都是赌徒,好色的人喜欢和女人打交道,搬弄是非的人经常与长嘴舌在一起,忠厚老实的人大多不会和诡计多端的人交结。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个名叫“创造财富”的论坛。在讨论的时候,一个发言人向听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请大家每个人都拿出一张纸,然后在纸上记下和你相处时间最多的6个人,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与你关系最亲密的6个朋友,写下他们每个人的月收入。然后,把这6个人月收入相加,再利用得到的总和算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你个人月收入的多少在这个平均值里便能反映出来。”
后来,这个游戏的本质意义我终于知道了,那就是交际的力量。在我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美国人的谚语说就是“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
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授奖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三位获奖者中,有两位是美国纽约市布郎克斯高级理科中学的毕业生,而且还是同班同学。一名叫格拉肖,一名叫温伯格。消息传来,一些昔日同窗不禁欢呼雀跃。有人建议发起一次1950年级校友团聚会。当这些阔别多年的同窗欢聚一堂时,同学们又发现,除了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同学外,还有6位同学也做出了显赫的成绩,成为专家教授,温伯格满怀激情地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少有些取决于你与谁一起上学,这里有一种共生效应。”
人才的“共生效应”指的是在一个较小空间和同一段时间内,人才大量涌现的现象。其特征是:高能为核,人才团聚。使人才由“潜”到“显”,人才团现象减少了奋斗的阻力,人才的相互推荐,为成批发现人才创造了条件。其实,这和古人所说的“审其好恶,则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是一样的。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段淳于髡与齐宣王的故事。
齐宣王求贤时,号召官员们推荐有才干、品德好的人。有个叫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七名贤士。齐宣王十分惊讶地说:“俗话说,人才难得,贤士难觅,能在方圆千里的范围内找到一位贤人已经很不容易,你怎么一下子就向我举荐了七位呢?”
淳于髡笑了笑,对齐宣王说:“俗话说,物以类聚,动植物都是如此。同类的鸟,它们总是栖息、聚集在一起;同类的野兽,它们也总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要找名贵的草药,平地难寻。但到了深山老林,就可以车载而归。万物都是以同类相聚的。人也是如此,我淳于髡总还算个贤士吧,我的朋友个个都是德行高尚、才智非凡的人,让我选才,如河边汲水,火石取火一般。”
淳于髡一番话,使齐宣王茅塞顿开,心服口服。
富裕时,看他与谁共享
一个人有了钱变得富有了之后,是花天酒地呢,还是干社会公益事业,抑或是为干成大事业而准备基础,这三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富裕时不能共享,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辨别识人的重要手段。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越国大夫范蠡,在越国为吴国所败时,曾跟随越王勾践赴吴国做过两年人质;回越后,与文种等谋臣协助越王勾践发愤图强,于公无前473年将吴国灭亡。
越国一时成为中原诸侯的一霸。当勾践在姑苏城吴王宫召开庆功大会时,范蠡却带着倾国倾城的美人西施隐居去了,以免遭杀身之祸,安乐而终。范蠡离开越王勾践时,故意制造出自杀的假象。当勾践派人去接范蠡的军队,防止范蠡变心时,范蠡把自己的外衣扔在太湖旁边,并在衣兜里留下了写给勾践的一封信,其大意是说:今天大王灭了吴图,当上了霸主,我的本分总算尽了。可是还有两个人,留着他们对大王没有好处:一个是西施,她迷惑了夫差,弄得吴国灭亡了,如果留着她,也许能迷惑大王,因此,我使她去了;另一个就是我范蠡,他帮助大王灭了吴国,留着他,他有可能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我使他也去了。
勾践看完这封信后,以为范蠡杀了西施,然后自己也自杀了,这才放心。其实范蠡并没有死,他带着西施和一些财宝珠玉,弃官经商,改名更姓,跑到齐国去了。后来他又搬到当时人口众多、交通便利、买卖发达的大城镇定陶,称为朱公,即后来成为百万富商的陶朱公。
范蠡离开越王勾践不久,曾托人送过一封信给他的好友文种,信上说:“你还记得吴王夫差说过的话吧,‘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越王这个人能够容忍敌人的欺负,可不能容下有功的大臣。我们只能够同他共患难,可不能同他享安乐。你现在不走,恐怕将来想走也走不了。”果然不出范蠡所料,勾践在灭了吴国之后,对那些和他一起共患难的人,慢慢地疏远了,对于文种这样有才干的人,更是疑心重重,最后,他竟逼文种自杀了。文种临死前夕,还对天长叹,痛悔自己没有听范蠢的话,而落下“兔死狗烹”的结局。
大难当头时,人们总是愿意联合起来,这时候他们就成了朋友,成了合作伙伴。而当朋友不具备与其共御灾难的能力时,人们又通常出卖朋友来保存自己,所以,在生活中,选择朋友,选择合作者或是挑选人才,都得非常小心。其实看一个人富裕时与谁共享,对了解一个人是很有帮助的。
汉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清廉又重义的人,叫朱晖,他在读书的时候,偶尔结识了一位大官张堪,恰是他的同乡。张堪很看重他,但朱晖却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学生,不敢与之交往太密。
有一次,张堪对朱晖说,你真是一个自持的人,值得依赖,我愿以身家子妻托付于你。朱晖因为张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对此重言不晓得做什么反应,只是恭敬地拱手相应。
后来,张堪死了,因为清廉,身后没有留下什么丰厚的遗产,家里人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其实,朱晖早已与张堪不通音讯,但闻讯之后,感于张堪的知遇,竟千方百计地济以钱粮,甚至前去嘘寒问暖。
朱晖的儿子对他说:“我以前并不曾听说你与张堪有什么厚交,你为何如此善待他的家人?”
朱晖回答说:“张堪生前,曾对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当时已有备于心。做人不能欺骗人,更不能欺骗自己。”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看出,朱晖在自己富裕时也不忘自己的承诺,不计较别人的贫苦,这样的人才是值得结交的朋友。像那些在富裕时,就把曾经与其共患难的朋友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只知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同时也说明了那些人的人格是多么的低微,你就应该远离。
发达时,看他举荐谁
一个人当上了高层领导,这时所举荐、重用什么样的人,至少反映出他的胸怀和领导水平。“管鲍之交”历来被称为千古佳话,其中固然赞扬了管仲的治国才能,但更重要的则是赞扬了鲍叔牙的慧眼识才。管仲年少时常与鲍叔牙往来,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
管仲因为家贫,常常骗取鲍叔牙的财物,鲍叔牙却一直好好待他,不提这些事。后来鲍叔牙跟随齐国的公子小白,而管仲跟随了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国国君时,杀了公子纠,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重用管仲,让他执掌齐国之政。齐桓公之称霸,九次会合天下诸侯,匡扶天下正道,这都是用了管仲之谋。
管仲说:“当初我贫穷时,曾与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我常常多占,鲍叔牙却不以此认为我贪,因为他知道我家贫。我曾经为鲍叔牙谋事,结果却使他更窘迫,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很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时有利有时不利。我曾经几次出仕,却屡次被国君罢免,鲍叔牙不据此认为我无能,因为他知道我没有碰到好时机。我曾几次带兵打仗,即屡战屡败,鲍叔牙不因此以为我这个人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养。公子纠与小白争位失败后,召忽自杀,我被囚禁起来,忍受侮辱,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不知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为耻,而只耻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所以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先生。”
鲍叔牙推荐管仲后,他的职位在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其中封邑的有十多代,子孙中有许多人都成为了有名的大夫。相比之下,天下人很少称道管仲之才能而常常称道鲍叔牙有知人之明。
一个人的品德是否高尚,是否以己为中心,所做的一切是否都是为了自己,从他处于显赫时所举用的人就能知道。
范仲淹在他身为边帅掌握实权时,他不是想尽办法巴结那些权贵,让自己的仕途更好,而是举用那些敢于直言不讳,敢于得罪当权者的正直之士,有真才实学者,任用他们为国效力,从而使贤才不致埋没成为废人。如他重用的孙盛敏,才勇过人,议论刚直,三知庆州,人服其能,曾与狄青共率兵破平依智高。而腾达道这人有文武全才,曾被贬低,范仲淹素重其人而重用之。事实也证明,范仲淹善于知贤才,他任边帅期间因用的气节中人,边城无虞,西夏不敢入侵;而经他荐拔的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
王旦在任宰相期间,和太监刘承规堪称莫逆之交。刘承规因为忠厚老实受到宋真宗的宠爱,在刘承规临死之时,刘承规请求皇帝能封他做节度使,但当宋真宗问及王旦此事如何处置,王旦却执意不批准,他说:“从私谊而论,对于一个即将死去的朋友,这点要求并不算过分,但从国法上论,这个例不可开,会影响到今后的大局。”直到死刘承规的遗愿也没能实现。从这个方面说,王旦是位品德优秀的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人格的魅力。
困苦时,看他是否有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看他贫贱时是否有所不为。在顺境中,一个人要坚持操守并不难,但在困厄中仍然能够坚持操守,就显得难能可贵了。苏武被软禁在匈奴19年,整日牧羊,须发皆白,而对汉朝的赤诚之心、大国使臣的高风亮节,一如既往,体现了我中华民族的高尚品格。一个高层领导者,一个伟大的领导者,需要有这种超乎常人的坚韧品性,环境无论多么恶劣都要坚持原则。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了宋王赠与的数辆车;秦王十分高兴,又加赐车辆一百乘。曹商回到宋国,见了庄子说:“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得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
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得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走开吧!”
一个人的操守如何,良心怎么样,是不是一个可靠的人等等,这些在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能看出来。若一个人在身处困境时仍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张泊、陈乔是南唐末代皇帝李煜身边的两名亲信佞臣,当北宋大兵讨伐江南时,他们向李煜严密封锁了南唐队伍节节败退的消息,李煜便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终日在宫中诵经念佛,直到北宋大军兵临城下,李煜偶尔登临金陵城头,发现四郊旌旗蔽日,战舰满江,才知道被二人所骗。
这两个人自知罪责难逃,便相约共同自杀,于是一同来到宫中向李煜诀别。陈乔说:“臣辜负了陛下,唯有以死相报。如果大宋的皇帝责备陛下,陛下都往我身上推吧!”
李煜说:“我们南唐的气数已经完了,你们死了也无补于事。”
陈乔说:“陛下纵然不加罪于巨,臣也没有面目见天下人。”
说罢便回家上吊而死。张泊根本就不想死,当陈乔离开李煜后,他说:“我和陈乔共同主持军国大事,国家灭亡了,本来应当一起以死抵罪,可我又想,如果陛下被大宋掳去,谁来出面替陛下开脱责任呢!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我还有事情没有办完呀!”
他活了下来,后来投降了宋朝,又成为新朝的显官要臣,倒是李煜比他还先死。
本来约好了一同以死抵罪的,到了最后关头,实心眼的死了,狡诈的变了主意、活了下来,原来这样的事是古已有之。像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可与共欢乐,不可与共患难。”当有利可图时,沆瀣一气,同流合污;当惩罚降临时,却又贪生怕死,做一些苟且之事,出卖良心,本来就是同床异梦,所以最后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