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洞察术: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48217700000014

第14章 生活中的心理战术——成功人生从战胜自己开始

弗洛姆效应:谁扰乱了你的方寸?

弗洛姆是美籍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天,几个学生向他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而是把他们带到了一间黑暗的房间里。

在弗洛姆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弗洛姆打开了房间里的一盏灯。在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看清楚了房间的布置,不禁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这间房间的地面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包括1条大蟒蛇和3条眼镜蛇。有好几条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吱吱地吐着信子。水池上面有一座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桥上走过去的。

弗洛姆看着学生们,问:“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

“啪”,弗洛姆又打开了房间里的另外几盏灯。学生们揉揉眼睛仔细看,发现在小木桥的下方安着一道安全网。

弗洛姆大声问:“你们当中有谁愿意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学生们仍然没有人做声,谁也不敢上前。

“现在看到了安全网,你们为什么还是不敢过桥呢?”弗洛姆问道。

“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一个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道。

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当初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给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其实,水池里那些蛇的毒腺早已被除掉了。”

后来心理学家将人们在这一实验中所表现出的心态称为“弗洛姆效应”。

人生也是如此。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力低下,也不是因为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而是因为把困难看得太清楚,以至于被困难吓倒、举步维艰。

很多时候,人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也是因为被未知的困难吓倒,觉得成功离自己很远。

自我设限:谁限制了你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选择进入是良性循环的轨道,他会变得越来越成功。但如果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那就只能在“自我设限”中打转。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些跳蚤,不过跳蚤立即轻易地跳出了杯子。他们重复了几遍实验,结果都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了。

接下来,实验者把这些跳蚤再次放进杯子里,同时在杯口加上了一个玻璃罩,“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们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但是一次次地被撞经历,使跳蚤变得聪明起来,它们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段时间后,这些跳蚤再也不会撞到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动。

几天后,实验者悄悄地拿掉了玻璃罩。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经被去掉了,还是按原来的高度继续跳跃。一周后,那些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动——其实它们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它们已从一只只跳蚤变成了一只只可悲的“爬蚤”!

后来,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一个点燃的酒精灯。不到5分钟,玻璃杯被烧热了,所有的跳蚤在感应到热量之后发挥了求生的本能,再也不管头是否会被撞痛(因为它们都以为还有玻璃罩),奋力跳起,结果全都跳出了玻璃杯。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把过去的失败牢牢地刻在记忆中。他们一再降低成功的标准,看不到形势的变化,以为过去办不到的事情,今天同样也办不到。他们不敢努力向前,不敢冲破自我限制,常常是在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了。

另外,当一个人在遭遇失败或受到挫折后,还会产生绝望、抑郁、意志消沉的情绪,从而错失下一次机会。这样,他们就永远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中,找不到成功的出路。

跳蚤变成“爬蚤”并不是跳蚤本身已失去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社会学家把这种失败暗示的心理现象称为“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很多人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不敢追求成功,并不是他们追求不到成功,而是他们的心里已经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这件事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其实,成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高度”并非无法超越,只是我们无法超越自己的思想限制罢了。

实际上,许多障碍刚开始在我们眼里都是沉重和无奈的,但是等到我们鼓足勇气克服掉以后,就会发现它不过是一层窗户纸而已,克服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你需要的只是调整心态,走出失败暗示的心理阴影,所以在没有结果前,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林肯在给马维尔的信的末尾也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只要你走出自我限制、相信自己、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

幸福公式:谁影响了你的幸福?

想不想换一个工资更高的工作?

当然想。

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工资呢?

为了生活更富裕。

生活更富裕为了什么呢?

如果乞丐比盖茨更加快乐,我们是应当羡慕盖茨还是羡慕乞丐?如果幸福只是一杯巧克力冰淇淋,这个世界也许会美好许多。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有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在他看来,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

显然,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说明,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当欲望既定时,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总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欲望越低越幸福。

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欲望就是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能满足自己的爱好,能过上养尊处优的晚年,一生平安,无忧无虑。

一份20世纪末的社会调查问卷就曾关注“快乐”这个主题。调查的结果显示:美国人快乐水平是比较高的,60%的人感到自己是快乐的。而中国大陆的情况却令人沮丧:认为自己快乐的人只有10%。其他各国情况不一。

在某一阶段内,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但是无论多富有的人,他所拥有的财富都是有限的,即便衣食无忧的人,如果他有无穷愿望,则难免“欲壑难平”。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无论效用有多大,与无限的欲望相比,幸福都等于零。

科恩说:“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只知道,只要有钱、有好车、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但是有了钱、有了好车、有了大房子的人,却并不比其他的人幸福。”

学会享受生命,珍惜所拥有的,就是幸福。

狄德罗效应:谁挑动了你的欲望?

在法国的18世纪,有个叫丹尼斯·狄德罗的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一天,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时,却发现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慢慢地,旧物件挨个儿更新,先是桌子,然后是椅子、地毯,最后书房也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狄德罗终于坐在帝王气十足的房间里了,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他把这种感觉写成文章,题目就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读到了这篇文章后,发出了相同的感慨,并在她出版的《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即新睡袍导致新书房、新领带导致新西装的攀升消费模式。

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也信仰简单主义,他在出版的《奢侈是一种热病》中讲了一个烧烤架的故事,与狄德罗的睡袍有异曲同工之效。

在20世纪80年代,弗兰克教授花100美元买了一个烧烤架。后来烤架的点火钮坏了,架板也生了锈。弗兰克教授在修理它还是买新烤架的抉择中,犹豫了很久。当弗兰克教授最终决定还是去买一个新烤架的时候,才发现烧烤产品的进步是那么快。

弗兰克教授的旧烤架可同时烤上两只火鸡、一只小乳猪和40斤玉米,这些功能对弗兰克教授来说已经足够了。当他得知这种烤架已经很落后,而换代产品售价5000美元时,他简直无法想象其功能会是什么样。

弗兰克教授最后还是选择了修烤架,拒绝出巨资购买功能远远超出实际需要的烤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想,因为新烤架在美国的年创产值已经达到12亿美元。为此,弗兰克教授深刻地感觉到,这种无意义的先进产品正驱赶着人们不断消费,人们对奢侈品的盲目欲望就像热病一样蔓延。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狄德罗效应无处不在,奢侈的热病又四处蔓延,要想让人们回归简单,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互相攀比:你为什么过得不快乐?

10年前,一个有钱人乘快艇到太平洋的小岛上玩,出来迎接的岛民对他说:“你们有钱人真好,真羡慕你们啊!”而这个人却回答说:“别开玩笑了,我才羡慕你们呢!我努力工作存钱,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闲的假期才可以来南方的岛上游玩,哪像你们可以每天享受生活,你们才是令人羡慕的呢!”

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却安全和平;可以获得很多物质的人会陷入“这是理所当然”的错觉中,而变得更贪得无厌,羡慕别人。

有的人一直抱怨“因为我没学历,所以不能出人头地,真羡慕那些高学历的人”或“我的身体没有别人好,所以做什么都不行”。

幸福的效用是需要在比较中得以凸显的,比如你最近在上海的市中心买了一幢别墅,你觉得很开心。但实际上你觉得开心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因为你住进了这样的房子里,更多的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

从时间性比较来说,如果你以前住在阁楼里,那么现在你住别墅就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你以前住的是花园洋房,那么你不会感到特别开心。从社会性比较来说,如果你和你周围的人(你的朋友同事)进行比较时发现,其他人都还住在普普通通的公房里,而你已经有自己的别墅了,你当然会很开心;如果说你周围的人现在已经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就算你住在别墅里也不会开心。所谓:“人比人,气死人”。

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认为:如果想要实现成功的愿望,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不要拿别人和自己比较。不要有“因为某人这样,所以我也要这样”“某人有那个东西,所以我也要一个”“明明某人是那样,而我却条件不好、环境不好”的思想。

希尔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莉莎和艾伦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走向了社会,但莉莎开始羡慕起艾伦来。因为艾伦已经去国外旅游好几次了,但她却直到现在也没有出过国。“艾伦每次去国外,都像是炫耀似的搜集各种名牌货回来。我明年也要出国!而且要去艾伦还没去过的法国,买更多的名牌货。”莉莎心想。

有了这一决心的莉莎,因为定期存款到期和拿到比预想更多的奖金,所以愿望出乎意料地很快实现了。她利用暑假来到了神往已久的法国。但是,旅行本身却并不能说愉快,理由有两个:

一是因为她并非真的像艾伦那样热衷名牌,即使买到最新的名牌货,也不会有满足感,甚至产生了“实在不该花了这样一大笔钱”的后悔念头;另一个就是食物的问题,对莉莎来说,每天吃法国餐使食欲减退,最后发展到一看到食物就觉得厌恶。

对于莉莎来说,想去法国旅行的愿望并没有伴随着“无论如何也要”“绝对”等从心里涌出的强烈欲望,只是纯粹的要和艾伦比较,满足所谓“想和她站在同等地位或自己要占上风”的虚荣心。

如果有“别人是这样,所以我也要这样”的念头的话,就要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真正希望这样子的吗?”不要总看邻居的草坪比较绿,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花园更适合种植哪一种花草才对。多一些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觉,少一些无谓的攀比、无谓的忧天,固守自己想要的,珍惜自己得到的,身在幸福中时才不会错过这种美好感觉。

酸柠檬效应:谁决定了你的心情?

柠檬属于柑橘类水果,柠檬果实呈椭圆形,果皮呈黄色,果实汁多,芳香扑鼻,味酸微苦,不能像其他水果一样生吃鲜食。柠檬二三月份成熟,味道很酸,所以孕妇、肝虚者很喜欢吃,又有“宜母子”或“宜母果”的美誉。

有一次卡耐基先生去访问芝加哥大学校长,向校长请教怎么处理忧虑才会有效,校长回答说:“我一直遵循西尔斯百货公司总裁罗森华的建议——你手上如果有一个酸柠檬,就做杯可口的柠檬汁吧!”

但是,一般人却刚好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某人发现命运送给他的是一个柠檬,那些愚蠢的人会立即放弃,并对自己说:“完了!我的命运太糟糕了!完全没有希望了!”于是他处处与世界作对,并且沉迷于自怜之中;如果命运把柠檬给的是个聪明人,他会问自己:“从这次不幸中,我能够学到什么呢?在这次经验中,我发挥了哪些优点呢?我怎样做才能改善目前的处境呢?怎样才能把柠檬做成柠檬汁呢?”

有一次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家中被盗,知道这一消息的朋友纷纷向他表示安慰。但他并没有把这一问题看得十分严重,而是说:“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第一,他只偷去我的财产,而没有要我的性命;第二,他偷去的只是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我的全部财产;第三,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人之所以不快乐,往往就是因为钻进“牛角尖”所致。他们常常陷入得失之中不能自拔,或者误认为某一关口就是人生的终结。实际上,只要跳出那些心灵圈套,就立即海阔天空了。不要怨恨自己的命运不好,不要抱怨自己的处境恶劣。换个角度,哪怕简单地松弛一下,也有可能从恶劣的情绪中走出来。不仅如此,说不定当初被你看成悲剧的,换一个角度来看却是喜剧。

逆境给人的受挫感固然会增添心灵上的痛苦,但也可能把人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因此,掌握一套对付心理挫折的防卫方式,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卡耐基先生曾多次说过:“真正的快乐不见得是从享乐中得到的,它多半是来自一种对困难的征服。”我们的快乐还会来自一种战胜失败的成就感,一种超越挫折的胜利,一次将命运的酸柠檬榨成可口的柠檬汁的经验。

活在当下:什么时间最重要?

一天傍晚,一位美丽的少妇坐在岸边的一棵大树旁,梳洗着自己的头发,一位老渔夫在湖边泛舟打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风景画。可是,当老渔夫撑船准备划向湖心时,却听到身后传来“扑通”一声,他回头察看,发现原来是那位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了。老渔夫急忙调转船头,向少妇落水的地方划去,跳进水里,救起了她。

“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短见?”老渔夫问。

“我结婚才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我无依无靠,没有什么精神寄托了,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生活的?”老渔夫问。

少妇的眼睛亮了:“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得无比幸福??”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当然没有。”

“可是现在,你同样是没有丈夫和孩子呀!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又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记住!孩子,那些结束对你来讲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

少妇仔细想了想,猛然醒悟,心中又燃起了新的生活希望。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切都一帆风顺。当你遭遇到失败时,当一切似乎都暗淡无光时,当你的问题看起来似乎不会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时,你该怎样做呢?难道你要无所作为,听任困难压倒你吗?每种逆境都含有等量利益的种子,只要心存信念,勇敢地站起来,总会有奇迹发生。

在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市场交易所,依文斯工业公司一直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但你可知道,公司的创始人爱德华·依文斯却因为绝望而差点自杀?爱德华·依文斯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起先靠卖报来赚钱,然后在一家杂货店当店员。直到8年之后,他才鼓起勇气开始自己的事业。然而,他总是很倒霉,他替一个朋友背负了一张面额很大的支票,而那个朋友却破产了。

不久,那家存着他全部财产的大银行也垮了,他不但损失了所有的钱,还负债16万美元。他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开始生起奇怪的病来:有一天,他昏倒在路边,以后就再也不能走路了。医生告诉他,他只有两个礼拜可活了。想到自己已时日无多,他突然感觉到了生命的宝贵。于是,他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打算好好把握余下的每一天。

奇迹出现了。两个礼拜后依文斯并没有死,6个礼拜以后,他又能回去工作了。经过这场生死的考验,他明白了患得患失是于事无补的,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现在。他以前一年曾赚过两万块钱,可是现在能找到一个礼拜30块钱的工作,就已经很高兴了。正是这种心态使爱德华·依文斯的事业进展非常快。几年之后,他已是依文斯工业公司的董事长了。正是因为学会了只生活在今天的道理,爱德华·依文斯才取得了人生的胜利。

昨天属于死神,明天属于上帝,唯有今天属于我们。把握好今天,我们才会拥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充分占有和利用好每一个今天,我们才能挣脱昨天的痛苦,踏平一路的坎坷,耕耘今天的希望,收获明天的喜悦。

有一首诗,说得很好:不要为昨天叹息,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只是个未来,昨天已成为过去/未来的不知是些什么,过去的只能留做记忆/只有今天,才是你真正的拥有/今天,是你冲锋的阵地/缅怀昨天、把握今天、迎接明天/昨天是成功的阶梯,明天是奋斗的继续。

塞里格曼效应:谁决定了你人生的结局?

197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塞里格曼做了个实验:他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塞里格曼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装有电击装置。然后给狗施加电击,其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结果发现,这些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后发觉仍然无法逃脱,就放弃了挣扎。

随后,塞里格曼把这一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而易举就跳过去的,隔板的一端有电击,另一端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发现它们除了在刚开始的半分钟惊恐了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在地上接受电击,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都不去试一下。

而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却发现它们能全部逃脱电击之苦,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这个实验在心理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因此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性无助”,又叫“塞里格曼效应”。

由“习惯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很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如何防止这一心理因素的产生,塞里格曼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重新设计了两个实验。

首先,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方法是先把狗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笼子里,狗在受到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逃避这一痛苦。如此反复几次,等到狗学会轻易地从笼子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按照前面介绍的实验程序,对它们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它们已经不太容易陷入“习惯性无助”的境地。

其次,改用那些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狗做实验,进行同样的处理,发现它们也不容易产生“习惯性无助”。

后来有许多学者采用其他动物进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之相同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塞里格曼的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美国某保险公司对雇佣的5000名推销员进行培训。然而,雇佣后的第一年就有一半的人辞职,4年后这批人只剩下了1/5.原来,在推销人寿保险的过程中,推销员需要面临一次又一次被人拒之门外的窘境。为了确定是不是那些比较善于对付挫折、能够将第一次拒绝当做挑战而不是挫折的人就可能成为成功的推销员,该公司负责人向塞里格曼请教。

塞里格曼对参加过两次测试的新员工进行了跟踪研究,一次是该公司的常规测试,另一次是塞里格曼自己设计的用于测试被测者乐观程度的测试。

这些人中有一组人没有通过常规测试但却在乐观测试中取得了“超级乐观主义者”的成绩。跟踪研究表明,这一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们的推销额比“一般悲观主义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从此以后,通过塞里格曼的“乐观测试”便成为了被录用为该公司推销员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经常遭遇失败或受到挫折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习惯性无助”的特征,因为当他们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就会觉得自己根本控制不了整个局面,精神支柱也会随之瓦解,斗志进一步丧失,最终会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深度的绝望中。

乐观是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乐观主义者失败时,他们会将失败归结于某些他们可改变的事情,然后努力去克服困难、改变现状,争取成功。乐观又与人的经历有关,就像前面实验中的小狗,如果我们想远离绝望,远离意志消沉,远离抑郁??就需要有坚强的信念。用乐观的心态练就在磨难中战胜环境的本领,永不放弃自己的希望,最终你会走上成功之路。

自我暗示:心灵究竟有多大的力量?

暗示是心理学名词,即利用身体语言使人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一般可以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他人暗示是指咨询者对来访者施加的暗示。

根据暗示对人的作用,心理暗示又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

心理暗示的消极作用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假孕”,即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时间长了就产生了焦虑的情绪,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的希望落空。于是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当自己月经过期还没来,就觉得自己怀孕了,很快又觉得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

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的现象。

积极暗示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与消极暗示恰恰相反。比如,它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做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人在朗读前,主试者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第二组人在朗诵前,主试者没有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在临床中,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理咨询。咨询师常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语言、手势、表情、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含蓄地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引导来访者顺从咨询师的意见,从而达到咨询的目的。

关于心理暗示治疗疾病有个让人不可思议的例子,是关于一个晚期癌症患者的。

赛蒙顿医生是一位专门治疗晚期癌症病人的专科医生,他提起了一次治疗一位61岁喉癌病人的过程。当时这位病人的体重大幅下降,癌细胞的扩散已经使得他无法进食。

赛蒙顿医生告诉这位患者,自己将会全力救治他,帮助他与病魔作斗争。同时,赛蒙顿医生对病人的病情毫无隐瞒。他让这位病人充分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治疗方案,希望这样能让病人缓解不安的情绪,使其努力与医护人员合作。

结果这位病人的治疗情形非常好,治疗过程也进行得十分顺利。赛蒙顿医生还教这名病人运用想象力,想象自己体内的白血球大军在与癌细胞对抗,并最后战胜了癌细胞。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个星期之后,病人体内的癌细胞不再扩散。这位病人战胜了癌症。对这个杰出的治疗成果,就连赛蒙顿医生也感到十分惊讶。

其实,赛蒙顿医生正是因为运用了心理疗法来治疗这名癌症病人,才获得了如此成功的疗效。他对患者说:“你对自己的生命拥有比你想象的更多的主宰权,即使是像癌症这么难缠的恶疾,也能在你的掌握中。”他还说:“你完全可以运用心灵的力量,来决定你的生或死。甚至,如果你选择活下去,你还可以决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品质。”

是的,生命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让我们来看一个奇迹:有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但经医生检查,她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只是心理性的失明。医生用了许多方法都没能把这位妇女医治好。

后来医生决定用催眠治疗法。催眠师在对她进行了催眠之后暗示她视力已经恢复,对她说:“我数5个数,数到5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地数1、2、3、4、5,当数到5的时候,病人醒来,果真发现自己的视力已完全恢复。

上面这个例子中的催眠以及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或技术来达到治疗效果的。

心灵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它既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拯救一个人,就看人们是抱着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了。

99一族:是谁掌控了你的行为?

有位国王,照理天下尽在其手中,他应该满足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

国王自己也纳闷,为什么自己会对生活不满意,尽管他也曾有意识地参加过一些有意思的晚宴和聚会,但都无济于事,总觉得缺点什么。

一天,国王起了个大早,决定在王宫中四处转转。当国王走到御膳房时,听到有人在快乐地哼着小曲。循声望去,他看到一个厨子在唱歌,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国王甚是奇怪,于是问厨子为什么如此快乐,厨子答道:“陛下,我虽然只是个厨子,但我一直尽我所能让我的妻小快乐,我们所需不多,家里有间草屋、肚里不缺暖食,便够了。我的妻子和孩子是我的精神支柱,而我带回家的哪怕一件小东西都能让他们满足。我之所以天天如此快乐,是因为我的家人天天都快乐。”

听到这里,国王让厨子先退下,然后向宰相询问此事,宰相答道:“陛下,我相信这个厨子还没有成为99族。”

国王诧异地问道:“99族?什么是99族?”

宰相答道:“陛下,如果您想确切地知道什么是99族,请您先做这样一件事情。在一个包里,放进去99枚金币,然后把这个包放在那个厨子的家门口,您很快就会明白什么是99族了。”

国王按照宰相所言,令人将装了99枚金币的包放在了那个快乐的厨子家门前。

厨子回家的时候发现了门前的包,好奇心让他将包拿进了房间,当他打开包,先是惊诧,然后是狂喜:金币!全是金币!这么多的金币!厨子将包里的金币全部倒在桌上,开始清点数目,99枚?厨子认为不应该是这个数,于是他数了一遍又一遍,的确是99枚。他开始纳闷:没理由只有99枚啊,没有人会只装99枚啊,那么那一枚金币哪里去了?厨子开始寻找,他找遍了整个房间,又找遍了整个院子,直到筋疲力尽,才彻底绝望了,心情沮丧到了极点。

他决定从明天起,加倍努力工作,早日挣回那一枚金币,以使他的财富达到100枚金币。

由于晚上找金币太辛苦,第二天早上他起来得有点晚,情绪也极坏,对妻子和孩子大吼大叫,责怪他们没有及时叫醒他,影响了他早日挣到一枚金币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他匆匆来到御膳房,不再像往日那样兴高采烈,既不哼小曲也不吹口哨,只是埋头拼命地干活,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国王正在悄悄地观察他。

看到厨子的心绪变化如此巨大,国王大为不解,得到那么多的金币应该欣喜若狂才对啊。他再次询问宰相。

宰相答道:“陛下,这个厨子现在已经正式加入99族了。99族是这样一类人:他们拥有很多,但从来不会满足,他们拼命工作,为了额外的那个‘1’,他们苦苦努力,渴望尽早实现‘100’。”

很多人之所以会像故事中的厨子一样,是因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任由行为支配自己的思想,从而心理失衡,致使生活失去了本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