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洞察术: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48217700000017

第17章 投资中的心理战术——是谁抢走了你的钱?

最大笨蛋:如果你不知道谁是笨蛋,自己将成为笨蛋

1593年,一位维也纳植物学教授带了一株郁金香回荷兰。此前,荷兰人从没见过这种土耳其人栽培的植物。没想到的是,荷兰人竟然对郁金香如痴如醉。教授认定可以凭此大赚一笔,于是便把郁金香的售价抬得很高。

一天深夜,一个窃贼破门而入,偷走了教授培育的全部郁金香球茎,并以很低的价格把球茎卖光了。就这样,在荷兰郁金香被种在了千家万户的花园里。

后来,郁金香受到花叶病的侵害,花瓣生出一些反衬的彩色条块——有人把它形容成“火焰”。富有戏剧性的是,这种带病的郁金香成了珍品,以至于郁金香的球茎越古怪价格就越高。

于是,有人开始囤积病郁金香,又有更多的人出高价从囤积者那儿买入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一个快速致富的神话开始流传。贵族、农民、女仆、烟囱清扫工、洗衣老妇先后都被卷了进来,每一个被卷进来的人都相信会有更大的笨蛋愿出更高的价格从他(她)那儿买走病郁金香球茎。

1598年,最大的笨蛋终于出现了,持续了5年之久的郁金香狂热迎来了最悲惨的一幕,所有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很快跌到了一只洋葱头的售价。那些没有卖出的郁金香只能烂在花园里。对于那些囤积者来说,所有的财富顷刻间全都化为乌有。

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愿意花高价买下,那是因为你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出更高的价格,从你那儿把它买走。这就是马尔基尔归纳的“最大笨蛋理论”。

投机行为的关键就是判断有无比自己更大的笨蛋,也就是说要能够正确把握大众的心理倾向,期货、证券,甚至赌博都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不知道谁是笨蛋,那么你就是那个最大笨蛋。”赌博的时候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剩下的就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就如同你不知道某只股票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会花20块钱去买一股呢?因为你预期会有人花更高的价格从你这儿把它买走。

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是一位能够正确把握大众心理的“投机”高手。这位经济学家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以几千英镑的积蓄开始进行国际外汇期货的投资,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了200万美元的资产。

在凯恩斯看来,市场是在大多数人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的。一个普通投资者是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去左右市场的。所以,普通投资者要做的就是踩准市场的节奏,了解大众投资者的下一步操作。

2008年,当中国的散户以为股市会在奥运会以后才向下跌落时,机构投资者已经早早抽身,因为他们早已经判断到散户会有这种心理,所以走在散户的前面卖出了股票,而剩下散户在暴跌的股市中挣扎。

由此看来,对于投机行为,只要我们正确把握了大众心理的倾向,踩准了市场的节奏,就能获利。否则,我们就会是那个最大的笨蛋。

从众陷阱:在他人投了资的地方投资,是不会发财的

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投资理财,想融入集体或随大流的心态是非常普遍的。这种心态在告诉你,别想了,跟着大家做就行了。

股神巴菲特是全世界公认的投资大师,他的投资故事像神话一样被传诵。从20世纪60年代廉价收购了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公司开始,巴菲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投资神话。他不仅避过了美国纳斯达克科技股的大崩溃,而且在全球股市大幅下跌的时候仍然能跑赢大市。

有人计算过,如果在1956年,你的祖父母给你10000美元,并要求你和巴菲特共同投资,那就很有远见或者说你非常走运。因为你的资金会获得27000多倍的惊人回报,而同期的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仅仅上升了大约11倍。

无怪乎有人把伯克希尔股票称为“人们拼命想要得到的一件礼物”。在美国,伯克希尔公司的净资产排名第五,位居时代华纳、花旗集团、美孚石油公司和维亚康姆公司之后。巴菲特能取得如此疯狂的成就,得益于他自己所信奉的圣经,也就是后来被全球各地股票玩家竞相追逐的金科玉律——巴菲特定律,即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投资,是不会发财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石油大亨死后被允许进入天堂,但圣·彼得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为石油大亨们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放进去。”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儿后,请求对大院里的居住者说句话。

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于是圣·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请求。这位大亨拢起嘴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大院的门很快就打开了,里面的人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

圣·彼得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大院并要他自己照顾自己。大亨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该跟着那些人。这个谣言中可能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说完,他也朝地狱飞奔而去。

巴菲特在股票的选择上从来不人云亦云,他只选择自己认为好的、有经济特点的公司,而且一旦选中了就长期持有,轻易不会出售,根本不管短期内别人的评价。也许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很多人在从众效应面前却不能坚持自己的判断。

在我们以往的投资中,是不是也会犯和那位石油大亨相同的错误——一味盲目地从众呢?

无论是投资还是经管企业,我们都要避免从众的陷阱,找到自己的财富增长点。热门交易有可能会迅速变“冷”,相对的,冷门中也蕴含着机会。随大流、一窝蜂是到不了成功彼岸的;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只有摆脱从众效应的束缚,才能在投资事业上取得进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逆向运作: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成为精明的投资者,是因为他往往能够在几乎整个华尔街仇恨或者漠视一个企业的时候,看到它所具有的潜力,购买它的股票。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教导他,投资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在投资态度上,每时每刻都要保持谨慎,做到永远不要亏损;二是在选股原则上,一定要保证股价明显要比内在价值低;三是在安全程度上,一定要有足够大的安全边际。

那么,在什么时候我们才有机会找到符合后面两条的股票呢?巴菲特认为,这个机会就出现在市场犯下愚蠢错误的时候。这就像在打桌球的时候,你要想取胜,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你正常发挥不犯错误;二是对手犯下愚蠢的错误,你有机会得分。

对这一点,巴菲特说:“你一生能够取得多大的投资业绩,一是取决于你倾注在投资中的努力与聪明才智,二是取决于股票市场所表现出的愚蠢程度。市场表现越愚蠢,善于捕捉机会的投资者盈利概率就越大。”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他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只雄狮,静静地趴在地上,关注着野牛群,等待其中的一头野牛犯下愚蠢的重大错误,离开牛群。换句话说,在股票市场中,巴菲特认为,人们最愚蠢的两种行为就是:过于恐惧和过于贪婪。

巴菲特说:“在投资世界,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流行病,会一次又一次突然爆发,这种现象永远存在。”也就是说,在股票市场中,恐惧和贪婪肯定会一再发生,当这两种行为发生时,肯定会引起股票市场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离。只是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发生,以及发生时后果有多严重。

但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当别人过于贪婪时,市场会明显被过于高估,这个时候你要怀有一颗恐惧之心,不要轻易买入;当市场过于恐惧而过度打压股价时,会导致很多股票的股价被严重低估,别人都恐惧得不敢买入,这时你反而要大胆贪婪,逢低买入。

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我们只是设法在别人贪心的时候保持谨慎恐惧的态度,而在别人沮丧时贪婪。”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就要设法在所有的人都小心谨慎的时候勇往直前。

当巴菲特在20世纪80年代购买通用食品和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时候,整个华尔街都对此嗤之以鼻,都觉得这样的交易实在缺乏吸引力。在他们的眼里,通用食品是一个不怎么活跃、墨守成规的食品公司,而可口可乐公司给人的印象虽然安全稳健,但对机构投资者毫无吸引力。

在巴菲特收购了通用食品的股权之后,由于物价的回落引起成本降低和消费增加,使得该公司的盈余大幅提高。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美国一家香烟制造公司)1985年收购通用食品公司时,巴菲特的投资足足增长了3倍。而自伯克希尔1988—1989年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以来,该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了4倍之多。通过这些事例表明,巴菲特能够毫无畏惧地采取购买行动,这种魄力非常人所能比。

在其他的案例中,巴菲特也表现出即使在金融恐慌期间,也不怕作出重大购买决策的胆识。1973—1974年间是空头市场的最高点,巴菲特收购了华盛顿邮报公司,并在GEICO公司面临破产时,将它购买了下来。

他甚至在华盛顿公共电力供应系统拖欠大量债务时,大量购买它的债券。在1989年垃圾债券市场崩盘的时候,他却在该年年底大量购进美国一家极大的饼干制造公司的高值利率债券。

对此,巴菲特说:“价格下跌有一个相同的原因,是因为投资者持悲观的态度,这种态度要么是针对整个市场,要么是针对特定的公司或产业。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希望能够从事商业活动,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的态度,而是由于这时候制造出来的价格我们比较喜欢,换句话说,理性投资者真正的敌人是乐观主义。”

萧伯纳写过这样一段话:“世故者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而特立独行者却坚持尝试要改变世界来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仰赖后者来促成。”如果这样,巴菲特就应该归纳为“不按牌理出牌”的人。

名称效应:股票也要取个好名字

心理学家亚当·奥特尔和丹尼尔·奥本海默认为:人们更喜欢容易发音、语言流畅度高的名字和词组。在他们看来,人们对名字易记、易发音的公司和股票会表现出好感。也就是说,如果公司名或股票代码越好记好读,人们就越看好它,股票价格也就水涨船高。

为证实这种假设,研究人员虚构了一些股票代码,其中有些很好发音,另一些则相反。研究人员告诉实验对象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公司,并让他们对其业绩做出预测。结果很明显:人们不仅认为易发音的股票比不易发音的好,而且还认为前者会涨,后者会跌。

为验证这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可信度,奥特尔和奥本海默随机抽取了纽约股票交易所的89支股票,这些股票于1990—2004年上市交易。他们对这些股票上市一天、一周、半年、一年的业绩做了分析,找出了业绩与名称流畅度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在前10个最易记的股票上投资1000美元,比在前10个最不易记的股票上投资收益要高,一年后收益多出333美元。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从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抽出750支股票,把它们按发音难易分类,结果收益情况与前一个实验一样。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简洁”的影响力。

然而,人们常常只看重事物本身的影响力,忽略了名称的重要性。要知道,名称可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信息。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名字越简单易读,消费者、股民或决策人就越看好它。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字迹的易辨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说服力:字写得越差越潦草,说服力就越低。因为读者会认为字迹难认的信息,可信度也必然难以让人认同。另外,过分复杂的语言收效也很不理想,因为听众理解起来困难,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就打了折扣。看来希望借助使用深奥词藻来显示自己博学多才的做法是不太明智的。

相对于烦琐复杂的东西来说,人们更喜欢简洁的事物。即使只是名字上的简洁,也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决策战略:要想投资有收益,就要做一个有准备的投

资人

一个年轻的猎人带着充足的弹药和擦得锃亮的猎枪去寻找猎物。虽然老猎手们都劝他在出门之前把弹药装在枪筒里,但他还是带着空枪走了。

“废话!”他嚷道“,我到达那里需要一个钟头,哪怕我要装100回子弹,也有的是时间。”

仿佛命运女神在嘲笑他的想法,他还没走过开垦地,就发现一大群野鸭密密地浮在水面上。以往在这种情景下,猎人们一枪就能打中六七只,毫无疑问,够他们吃上一个礼拜的。可是在他匆忙装子弹时,惊动了野鸭,它们一齐飞了起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徒劳地穿过曲折狭窄的小径,在树林里奔跑搜索,结果连一只麻雀也没有找到。

一桩不幸连着另一桩不幸: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猎人被淋成了“落汤鸡”,只得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家了。

没错,准备才是成功的保证!用较多的时间为一次工作事前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

大家也许对证券界巨人巴菲特感到好奇,想知道他在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是如何敏锐地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的。巴菲特曾经说过:“做一个有准备的投资人,而不是冲动的投资人。”其实,这句话已经把答案告诉我们了。

巴菲特对那些想在股市中赚大钱的年轻人提出了这样的忠告:先准备好足够的会计知识,因为会计是一种通用的商务语言,通过会计财务报表,你会发现企业的内部价值,而冲动的投资人看重的只是股票的外部价格;还有,不要急于购买某个公司的股票,在这之前应该多了解这个公司的情况。虽然有时你不可能亲自去公司的总部考察,但你可以给他们打电话进行了解,并认真阅读他们公司的年报。

巴菲特认为,如果一个公司的年报让你看不明白,那么这家公司的诚信度就值得怀疑了,或者该公司在刻意掩藏什么信息,故意不让投资者明白。

很多人都在羡慕那些看上去似乎是一夜暴富的人,总感慨自己没有得到像他们那样的机会。可是,大家只看到了他们成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在他们风光的背后,为达到目标所作的种种准备。

机会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催化剂;对于缺乏准备的人来说,却是一颗裹着糖衣的毒剂,当你还沉浸在获得机会的兴奋之中时,它却给了你致命的一击。所以说,一个做好准备的人就是一个已经预约了成功的人。

止损法则:投资要懂得及时控制止损

在投资界,有一条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如果你损失了20%的本金,那么你必须要赚回25%才刚好回本;如果你损失了50%的本金,那么你就必须赚回100%才能回本。巴菲特常说:“如果你投资1美元,赔了50美分,那么你手上就只剩下一半的本金,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你才能回到起点。”所以,巴菲特要投资者在投资生涯中一定要做到永远不要损失。

但是,股市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谁都不敢也不能保证自己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都是正确的。所以,出现损失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当出现损失时,投资者该怎么办呢?巴菲特的答案是:立即实施止损措施。其实,巴菲特的“止损”,不是让投资者一出现损失就抛出手中的股票,而是要求投资者控制损失。巴菲特说:“事实上,只要你对自己持有股票的公司感觉良好,你应该对价格下挫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种能使你的股票获利的方式。”

如果,在你的投资生涯中,不能够引入控制损失这个概念,那么毫无疑问,你在自己的投资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颗定时炸弹迟早会把你和你的财富毁灭掉。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在投资界,一次大亏损就毁掉前面99次的利润是屡见不鲜的,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地控制损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损失带给投资者的痛苦,远比同样的获利所得到的快乐强烈得多。因此,几乎所有的投资者,在遭受损失时内心都有一种尽力挽回损失的潜意识。也就是说,在投资中一旦出现损失,投资者往往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在投资界中,很多股民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只知道买进股票后赚了钱出局,却很少主动在适当的亏损位置止损平仓走人。原因就是,在出现损失后,他们仍然心存侥幸,总希望不久就会强劲反弹。但当反弹迟迟没有出现时,他们则更不愿意亏本卖出。

时间长了,股价已经在盲目的等待中不断缩水,结果本来只要止损就能降低亏损,但由于自己的非理性行为(主要指不肯认输的错误思想),导致自己的本金越亏越大。

在控制损失方面,世界上出色的投资者都会遵循一个有用且简单的交易法则——鳄鱼法则。这条法则源自于鳄鱼的吞噬方式:猎物被鳄鱼咬住后,越使劲挣扎,鳄鱼的收获愈多。假如你被鳄鱼咬住了一只脚,鳄鱼是不会马上把你的脚咬断吃掉的,而是会等待着你的挣扎。如果你想用手掰开鳄鱼的嘴,拔出你的脚,那么鳄鱼就会趁机咬住你的脚与手臂。这样,你愈挣扎,就陷得越深。所以,当你被鳄鱼咬住了脚时,你唯一生存的机会便是牺牲那只脚。把这个法则用到股市上就是:当你知道自己犯错误时,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立即了结出场。也就是当出现亏损时,你对自己所持有股票的公司又没有信心,那么你就要保存自己的实力,控制损失。

巴菲特为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投资者的分析准确率达到了40%左右,而另一个投资者的分析准确率达到了80%左右,谁能够在投资中更长久地生存呢?也许你会认为后者的胜算更大。

但巴菲特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止损措施,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后者往往不如前者表现得好。巴菲特的解释是这样的:假设这两个人的本金都是10万美元,分析准确率为40%左右的投资者每次的风险控制在2%,在10次交易中,有6次亏损4次盈利,结果只损失了1.2万美元;而分析准确率为80%左右的投资者每次的风险控制在20%,在10次交易中,有两次亏损8次盈利,结果损失了4万美元。

所以,在亏损额相差2.8万美元的情况下,分析准确率为80%左右的投资者必须比分析准确率为40%左右的投资者多盈利2.8万美元,才能保持一样的业绩。

按照巴菲特的解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止损措施,合理控制风险,那么即使分析准确率比较高,也不一定有好的业绩表现。

在止损方面,巴菲特也不例外,那么,巴菲特是怎么做的呢?大致说来,巴菲特的止损方法主要有以下3个要点: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止损点

所谓止损点,就是在实际操作中,股价处于下滑状态时所设立的出局点位。设立止损点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住胜利果实,防范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使亏损尽可能减少。一般来讲,逢市值上涨时,止损点须及时提高,相反,止损点可适当降低。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制定止损计划时,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投资状况确定止损点。

2.确定合适的止损幅度

止损理念的关键就是确定合适的止损幅度(即止损点和买入价的距离)。这通常需要投资者根据有关技术位和投资者的资金状况确定。一般而言,做短线投资的止损幅度在5%~8%之间,做中线投资的止损幅度在8%~13%,做长线投资的止损幅度在15%~20%之间。当然,究竟取什么幅度,往往取决于投资者的经验和对该股票的了解。

此外,在确定止损幅度的时候还要注意,止损幅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则丧失了止损的本意,这样一次错误会带来很大的损失;过小就有可能增加无谓的损失,因为止损幅度过小,止损点就容易在股价的正常波动中触及。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止损幅度,是非常重要的。

3.坚定不移地执行止损计划

巴菲特告诫投资者,设立了止损计划就一定要执行,特别是在刚买进就被套牢的情况下。如果在投资中,发现错了又不回避,一旦股价下跌到40%~50%时,那么,就更加得不偿失了。所以,在制定了止损计划后,如果发现错了,就应及时止损出局,不要再存有侥幸心理。

投资理念:不要被市场价值蒙蔽了双眼

有这样一个笑话:两个金融学教授在华尔街激烈地讨论关于有效市场的问题时,突然同时看到路边有100美元。于是他们开始争论要不要将钱捡起来。其中一位教授说:“我觉得应该马上把它捡起来,那么别人的损失会立刻变成自己的收益。”而另一位教授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你别傻了,华尔街人流如潮,如果钱是真的,早被别人捡走了,那肯定是一张假币。”

于是在争论之下,他们得出了如下结论:在完全有效的市场上,如果现在没有什么潜在的力量显现出来,那么将来也不可能有任何的突破。

心理学家告诉大家,如果每一位投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事的话,将会有很大的收获,可是现实是,投资者都喜欢与大众保持一致,因为那样做会让他们感觉更加安全。

但是投资者们忽视了一点,股票或者是其他投资的定价不仅仅反映的是现在的价值,还是未来很多未知价值的体现。所以,如果投资者在投资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市场的真实面目,那么在投资时就能够以理性衡量出市场未来囊括的因素和价值。

市场价值有时候也是会骗人的,所以投资者在投资时一定要对投资价值进行衡量。第一种方法是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先确定你所投资的项目的内在价值,包括它的基本价值和无形价值。

成功的投资者都擅长此道,如全球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在成立量子基金成功后说:“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这个公司在下个季度的利润或者是它的运作前景,而是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如何改变某个股票板块的命运。我们所预见的和现在的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越大越好,因为这样使我们更赚钱。”

第二种方法是尽量降低系统性错误(因个人的固执己见或者是受投资大众影响而重复犯的错误)的几率。这种常见的错误是,人们总是会试图找出某项投资的规律,并认为这些规律是亘古不变的,利用这些规律赚钱。

于是就会经常出现下面这种情况:那些自认为熟悉股票发展趋势的股民,在牛市出现之后依旧不切实际地希望这种趋势会不断出现,从而失去了更理性的投资机会。

自我保护:如何在大赚和大蚀中赢得平衡

被世人公认是世界投资怪才、鬼才、奇才的索罗斯,曾在国际金融界掀起了一股索罗斯旋风,1992年的英镑之战、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的香港鳄鱼大战,为他赢得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投机者”“国际金融大鳄”等毁誉参半的称号。

他为什么能够在看似混乱的投资市场大赚呢?索罗斯说:“市场是无序的、动荡的、混乱的,但是只要你能够掌握一些投资的法则,就可以明辨是非,无往不利。”

很多人都对他的说法嗤之以鼻,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取胜完全取决于他管理的对冲基金、投资的金融工具和资金数量,而也正是人们的这种观念忽略了索罗斯成功的真正秘诀:理性的投资原则。

索罗斯在投资之前总是会寻找市场中的行情,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变,并领先别人发现这种突变,然后通过分析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去预测股票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找出可能影响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即使是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索罗斯还是会先想到风险。投资必定要承担风险,但是不要去做孤注一掷的冒险,这是他的投资原则。他认为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自信、鲁莽出击,所以不能很好的利用自己手中的筹码。而且,他们一旦看准机会总是会全力以赴,拿出全部家当去下注,甚至不惜采用循环抵押贷款的方式。

这种大胆投资的精神是好的,甚至可以让人突破瓶颈大赚一笔,但是一旦失利就会血本无归,很难东山再起。所以当索罗斯发现自己的员工在玩冒险的赌博时,会及时出来制止,他说:“我决不会去冒险,尤其是那种可以将我毁灭的冒险,但是我也永远不会在有利可图时做一名看客。”

正是因为他能够正确地对待投资风险,所以他总是能够消除担心、焦虑,克服对损失的恐惧,从而提高了承受市场与间隔波动的能力,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冒险时不拿出全部家当下赌注。这样一来,即使是失误,也可以留得青山在,从头再来。

正是因为这样,索罗斯在投资时总是能够合理地利用他手里的每一个筹码,在大赚和大蚀中赢得平衡。

狐狸法则:人的本性会影响投资的收益

有一个关于鱼和狐狸的古老寓言。一天,无所事事的鱼想浮出水面透口气,于是一边游一边东张西望,这时,恰有一只狐狸经过。它们同时看到了彼此,鱼知道狐狸是自己的敌人,于是打算转身向水的深处游去。

狐狸见状马上开口说:“鱼兄弟你先别走,我有几句话要跟你说。”

鱼回答道:“我才不会相信你的鬼话,如果我在这里不动,你一定会找机会吃掉我的!”

“不,不,朋友你不用紧张,我是真的有事情要跟你说,要不这样吧,我们都待在原地不动。这样你总可放心了吧!”狐狸说。

鱼听了之后觉得可以接受,于是浮在水面没动。

狐狸见状,马上笑容满面地说:“你知道吗,在河岸的对面也有像这样的一个湖泊,而且比这里好得多。水面波光粼粼,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植被,别提有多漂亮了。重要的是,水里面有很多美味的食物。那里的鱼别提有多幸福了。”

鱼听后,说:“我为什么要相信你呢?”

“我没有理由骗你啊!这些都是我亲眼看到的,而且那里的鱼兄弟们总是能够吃到美味的虫子。”

鱼被狐狸描述的美景吸引了,于是放松了警惕,说:“可是我们天生是在水里生活的,而且这里与你说的地方根本没有水路可以过去,我没有办法到那里。”

“没有关系,我可以帮你。你跳进我的嘴里,我会带你过去,就像带我自己的孩子一样。而且我可以发誓绝对不会伤害你。”

鱼沉浸在狐狸描绘的美丽景色中,所以决定冒险,于是说:“好吧,我暂且相信你,你带我过去吧!”

狐狸来到湖边轻轻地将鱼衔在嘴里。走了几分钟后,鱼完全放松了警惕,可是恰在这时,它感觉到了刺骨的疼痛,它知道自己受骗了,于是问狐狸:“你发过誓言的,为什么要反悔?”“其实我是情不自禁,”狐狸说,“这毕竟是我的天性。”

人和狐狸一样有天性,但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天性,区别事物对我们的利弊,但是当人们在面对金钱时,却很容易被蒙骗。而正因为此,导致了很多人不能够成为成功的投资者。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投资:一个是投资到国外,一个是投资于你比较熟悉的地方,如自己的国家或者是生活的城市。

毋庸置疑,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他们觉得自己了解这片土地,或者熟悉这家公司,因为了解从而自信。但事实却是,随着研究的日益普及和交易费用的下降,投资国外市场越来越容易,而且投资具备的价值也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小。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会投资国内市场,而且仅限于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矛盾心理。天性使他们相信,自己的投资决策是合理的,即使出现了错误的判断,他们还是会坚持买进一些并不怎么样的股票。于是理性的行为总是会产生错误的决策。

羊群效应:学会避免跟风

假如你现在以志愿者的身分坐在一间屋子里,而与你只有一扇玻璃门之隔的房间坐着另外一位绑着电击器的志愿者。你的任务是向对方提问,如果他不能正确回答你的问题,就电击他。

你会怎么做?如果要求你将电击的效果强化,你又会怎么做?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如下结论:如果事先告诉志愿者他们所参加的这次实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并无须承担任何责任时,那么志愿者会把电击增加到“致命”的程度。

实际上,接受电击的志愿者都是一些被特意请来的演员,他们会在遭受电击时尽量喊得撕心裂肺。

但是坐在隔壁的志愿者并不知道这些,所以当他们看到对方痛苦的表情,听到他们歇斯底里的尖叫时,也不会停止电击。

这项实验表明,人们与他人保持一致的愿望比自行其是更为强烈,如果这种信息是专家传递的,那么这种愿望会更强烈。所以,当人们在投资时,总是乐意选择跟别人相同的投资。而且这种群体行为往往会让个体失去自主决策的能力。

我在国外一本投资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杰克花了50万美元在曼哈顿的中心地带买了一套公寓,而且公寓的环境相当不错,地理位置也不错,可以俯瞰纽约中央公园。所以,每天当他走出公寓时,总是会碰到一两个买家。奇怪的是,每次碰到的买主给出的价钱总是会降低,到月底时价格竟然跌到了10万美元。

杰克意识到了可能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于是决定将房子卖掉。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房价飞涨,他卖掉的公寓涨到了150万美元。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弗兰克身上。弗兰克买了100手ABC公司的股票,但是不久之后股票的价格就开始飞速下滑。于是他的心情糟糕透了,每天都做噩梦,而且总是会看到自己逐渐缩水的股票价格。

但是ABC公司并没有公告有重大的变故出现,媒体也毫无动静,但是弗兰克看到别人都在卖出,所以他认为别人一定是知道了某些自己并不知道的内幕,于是也跟着疯狂地抛售股票。但是正当他将全部的股票都售出时,ABC的股票价格却在一夜之间翻了一番。

大多数人总是喜欢简单明晰的分析,因为这符合我们大脑分析信息的方式。所以当市场出现混乱时,很多人都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从而相信别人的行为,因此束缚了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