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洞察术: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48217700000007

第7章 有时需要“投石问路”

智者让人们远离自己,来观察他们是否对自己忠诚;让人们就近办事,来观察他们是否对自己恭敬;让人们处理纷乱的事务,来观察他们是否有处理纷乱的能力……

对于有城府的人,你可以用试探法

当一个人从外在表情到言谈举止,都很善于伪装时,你并不是无计可施的,这时只需要一些小计谋,就能让他们现出原形来。

战国时,有一个楚国人,涉嫌犯罪,虽然宰相调查了三年,可是一直都没找到证据判这个人的罪。这个楚人很想知道宰相的心思,但是身为嫌疑犯,又不好直接去问宰相。他忐忑不安,心想:“我到底有没有罪呢?如果我有罪,我的家财一定会被没收,为什么宰相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呢?”这个人想了很久,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去试探宰相心意的办法。

他拜托一位跟宰相很有交情的人去办这事。那个人见了宰相脱口就说:“那嫌疑犯的房子能不能让给我住呢?”他想如果宰相答应了,就表示这个人有罪,但是宰相摇摇头说:“不!这幢房子不能让给你。”

当朋友要离开的时候,宰相暗叫一声:“糟了!”肯定是那个嫌疑犯让他来试探虚实的,宰相连忙问朋友,是不是受人之托来摸底的。那个人佯装不知情,推说没有。

但实际上,宰相已经先输了一招,宰相一心盯着那个可能犯罪的人,却没能防卫他四处出击。从另一个角度,终于让他摸清事情严重到什么程度了。

当你的对手善于隐瞒或伪装时,请不要坐以待毙,你可以投石问路,探听虚实。

战国时期,子之做了燕国的丞相,为了测试部下的忠奸,有一次他坐在屋里装出一副很吃惊的样子,然后问手下人:“刚才从门口跑过去的是什么,是不是一匹白马?”他的左右侍从都说没看见,只有一个平时爱溜须拍马的人跑出门外去追马,自然是一无所获,然后回来报告说:“外面有一匹白马。”他哪里想到,这是子之用计了解手下侍从的方法,看看部下是否诚实,有没有讨好谄媚的小人。

与此相类似的,是汉景帝用一双筷子测试出了周亚夫的居功自傲之心。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股肱重臣,他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以后又官至丞相,为汉景帝献言献策。可是汉景帝在选择辅佐少主的辅政大臣时,还是放弃了他,原因何在呢?

在古代,每个皇帝年老之后,皇位的继承问题就空前复杂起来,每个皇帝都会费一番心血。汉景帝也碰到了这个问题,当时太子才刚刚成年,需要辅政大臣的辅佐,汉景帝为此试探了一次周亚夫。

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他给周亚夫准备了一大块肉,但是没有切开,也没给他准备筷子。周亚夫看了,很不高兴,就回头向主管筵席的官员要筷子,汉景帝笑着说,丞相,我给你这么大一块肉你还不满足吗?还要筷子,真是讲究啊。

周亚夫一听,赶紧摘下帽子,跪下向皇帝谢罪。汉景帝说,起来吧,既然丞相不习惯这样吃,那就算了,今天的宴席就到此了。周亚夫听了,就向皇帝告退,快步出了宫门。汉景帝目送他离开,并说,看他闷闷不乐的样子,实在不是辅佐少子的大臣啊!

汉景帝试探周亚夫的方法可以说是很巧妙,辅佐少主的大臣,一定要稳重平和,任劳任怨,不能有什么骄气。因为少主年轻气盛,万一有什么做得过分的地方,只有具有长者风范的人,才能包容这些过失,一心一意的忠贞尽责。从周亚夫的表现来看,连老皇帝对他不礼貌的举动,他都不能忍受,以后又怎么能包容少主的过失呢?

赏赐他的肉,虽然不方便食用,但在汉景帝看来,他也应该二话不说,把它吃下去,这表现了一个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他要筷子的举动,在汉景帝看来就是非分的做法。到辅佐少主的时候,会不会有更多非分的要求呢?这是汉景帝不能不防的,所以汉景帝果断的放弃了周亚夫。

危难面前,看他的胆识

一个人面临大事时,真正的品行才显得出来。遇到大事和难事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担负责任的能力,在患难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克服困难的力量。平时口口声声“遇事果断”的人,一旦危机临身,往往不知所措,还会满腹牢骚。个性越是柔顺的人,遇到困难越是仓惶失色。因此,若要试探一个人的胆识、勇气,就得告诉他可能面临的灾祸和困难,并接二连三地交给他去处理,从中观察他的反应。

南北朝时,北齐的奠基人高欢为测验他几个儿子的志向与胆识,先是给他们每人一团丝,要他们自己整理好。其他人都想方设法整理,唯独他的二儿子高洋抽出腰刀一刀斩断,并说:“乱者当斩。”高欢看了后很赞赏这种做法。

接着,又给他们每个人配了几个士兵,让他们四面出走。随后派一个部将带兵假装攻击他们,其他几个儿子都吓得不知所措,只有高洋指挥所带领的部众与这个部将格斗,最后这个部将脱掉盔甲说明情况,但高洋还是把他捉住送给高欢。因此,高欢对高洋很是赞赏,对长史薛淑说:“高洋的见识和谋略都超过了我。”后来高洋果然继承了高欢的事业,成为北齐的第一位皇帝。

通过多年的观察经验,我觉得人才大致可分为大器、中器、小器三种:

大器之才,即使工作繁重,也毫无怨言,不会拘泥在小事上。该做的事一定全力以赴,对于没有价值的事也不会耿耿于怀。该说话时,就抒发己见,不该说话时,就保持沉默,能适时地进退。这种人,将来成功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他已具备了领导的才华。

中器之人,平时好像与大器之人差不多,可是一旦面临抉择,就会左右摇摆,举棋不定。

小器之人,为人处事多以自己为中心,遇有不顺心的事就大发牢骚,甚至谴责他人,听不进别人的忠告,最终也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与帮助,只剩顾影自怜的份了。

所以在重用一个人之前,人们都喜欢人为地创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战而胜之。

古罗马有个皇帝,常派人观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竞技场与猛兽空手搏斗的死刑犯,看他们在等死的前一夜有怎样的表现。如果发现犯人中有能够呼呼大睡而面不改色的人,便偷偷在第二天早上将他释放,训练成带军的猛将。中国有个皇帝,在接见新来的臣子时,总是故意叫他们在外面等待,迟迟不予理睬,再偷偷看这些人的表现,并对那些悠然自得、毫无焦躁的臣子刮目相看。一战时美军高级将领麦克阿瑟将军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经常与死神捉迷藏。一次,德军的炮弹落在了他指挥所的近旁,他却镇定地对部下说:“放心,整个德国也造不出一颗能打死麦克阿瑟的炮弹。”甚至那些养鸟的行家,在选鸟的时候,都要故意去惊吓那些鸟,绝不要那稍受一点儿惊吓,就扑扑拍翅、乱成一团的鸟。

前面三个例子中的强者,很可能天生就有较强的稳定性或忍耐力。但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坚韧的训练,一只鸟从小就在人群里待着,会不会有较佳的表现呢?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见识场面,曾经专程带着约翰·肯尼迪飞到巴黎去参加一个交际盛会。因为他不仅要求孩子有好的礼貌、懂得如何与人寒喧,更希望约翰·肯尼迪有风度、有格调!所以有人说:老肯尼迪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训练他做总统的。

许多日本公司,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都送他们的员工到寺庙里接受戒律的考验。受训期间,学员要忍受没有暖炉的严寒,夜里不准躺着睡觉,打坐时稍有不专心,就要以戒板抽打,且不许喊痛。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忍别人所不能忍,专注于别人所不易专注的,从而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有杰出的表现。

换句话说,领导者在考察下属的能力是否有“张力”和“弹性”时,不但要看其平时的“能量”,还要看其在关键时刻的“质量”;不但要看其“显能”,还要看其“潜能”。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力表现突出,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有板有眼。但是在关键时刻,其能力就“伸不出”,“展不开”,遇到突发性的事件或棘手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而有些人在平时似乎能力平平,很不“耀眼”,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表现出惊人的驾驭局势的能力。还有的人无论平时还是关键时刻都会身手不凡。凡此种种,都应当做全面而又细致的观察,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

醉酒之后,观察他的秘密

有人说,考察干部主要看两点,一是喝酒不赖皮,二是打牌不赖账,有这两点,至少品德上没问题。他是否有德,通过他酒醉后是否有失态的言语和举止,就可以得到证实。俗话说“酒后吐真言”,也说“酒能乱性”,通过一起喝酒来观察其酒后的言论及真性情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喝醉后,大脑的意识部分被酒精麻醉了,所以就会在无意识中把清醒时不肯暴露的秘密说出来。酒后的酒品就像赌桌上输钱后的表现一般能真实地表现人品。

有个醉酒的比喻非常有意思,说喝酒其实有五个阶段:

一是处女阶段,严防死守;

二是少妇阶段,半推半就;

三是壮妇阶段,来者不拒;

四是寡妇阶段,你不找我、我找你;

五是老妇阶段,明知不行了,还要瞎比划。

真的是非常形象,醉酒后通常会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要了解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酒徒,最好是等他喝醉的时候。真正的大丈夫,酒醉之后依然慷慨激昂,比如岳武穆“怒发冲冠”“直捣黄龙”之类的神态言词就是这样。而戴着面具的小人即使一生挖空心思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往往在酒醉之后将卑鄙无耻的灵魂暴露无遗。

又到年终了,公司按照惯例要举办一场酒会。

到了饭店,公司员工和老总各就各位,酒会正式开始。菜上七道,酒过三巡,整个酒会场面开始热闹起来。我起身去了洗手间,出来后看到老总正站在二楼,全神贯注地观察着一楼大厅里的一举一动,并带有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我走了过去。老总见我来了,指着大厅内的几个人说:“王治明见没有人注意他,竟然用烟头烧饭店的窗帘。这种人不知道爱惜东西,公司里的物品,以后最好不要让他接触。刘繁在我在的时候,一本正经,见我走了,故意装出一副醉态,往女孩子身上靠,此人做事太轻浮,不可将重任托付给他。郑彪喝了点酒就躺在沙发上,无精打采,此人自制力差,干不了大事,不可重用。王文忠几杯酒下肚就坐到一边独自抽烟,可见他不善与人交际,看来做销售真的不适合他??”听完老总的高论,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想不到喝酒能给人带来那么多的信息。

我和老总一起从二楼下来,刚坐下销售部经理徐向前就过来向老总敬酒。徐向前双手端着一碗酒,对老总说:“我敬总经理一碗,您喝一杯就可以了。”老总说:“这样不好,我们还是每人都喝一碗吧。”说完,接过徐向前手里的酒,一饮而尽。然后,再把酒倒满,递给徐向前,在众目睽睽之下,徐向前无奈,只好喝下去。不一会儿,徐向前就吐了。老总悄悄对我说:“我刚才喝下去的是水,这个徐向前不能喝,却要充大头要好看,我最烦这样的人。”

酒会后没几天,徐向前到老总办公室做年终工作汇报。谈到远离公司总部的几个办事处的销售情况时,徐向前说:“这几个办事处上半年遇到不少困难,销售额不是十分理想。”老总不耐烦地说:“还记得上次酒会吗?你在我眼皮底下都敢耍滑头,这几个办事处都远离公司总部,谁知道你背着我干了什么?现在,这几个办事处销售额上不去,你不从主观找原因,反而从客观上找困难??”结果,徐向前销售部经理的位子让别人替代了。

当我把这个故事说给我一位姓郑的朋友听时,他很有感受,也向我介绍了他的一段经历。

我的这个朋友是一家外企的老总,有一天请新上任一个多月的行政部经理冯先生喝酒。因为在这一个多月里,冯先生的确照顾得很周到,尤其是有两次迟到了四分钟他却视而不见。

酒过三巡,他已醉眼朦胧。我理解他,因为老总请他喝酒而感到荣幸和自豪。

“郑总,您是我一生中最佩服的人,有什么事您尽管吩咐,至于董事们,在我眼里什么都不是。”他的出言不逊与平时的谨小慎微出入之大使我的朋友大吃一惊。

平时,他对董事们和其他中层领导很和蔼,可我的朋友总觉得在许多制度的执行方面总有些不力,因为他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与他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了。我的朋友已经明白了许多。

“谢谢,来,再干一杯!”郑总劝酒。

“郑总,在工作上您是领导,在生活上您是老兄,为了朋友,我姓冯的向来是不含糊的??”他将“心”掏给了郑总。

我的朋友郑某的担心有了结果。他突然明白了:冯先生过去任职的两个企业为什么不景气了。

利益面前,看他是否清廉

把你的下属放在有利可图的工作岗位上,给其以得到财物的机会,可以看出他是否廉洁奉公。

李小姐聪明伶俐、很会察言观色。再配合她那苗条的身材和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深受公司所有员工的喜爱。现在李小姐正在我们公司当试用期的出纳。

“小李,你把这些爱尼智能补碘杯放到仓库保存,过几天给客户送礼用得着。”我把李小姐叫到办公室说。暂时,她还充当仓库保管员。

“刘总,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杯子?”李小姐问。

“反正是朋友送的,我也没有数,你搬过去就可以了。”

“恩!”

“等等,小李,把杯子送去后,你再到纬四路买100只这种档案袋。”我拿着样品给她看。

“好的!”她甜甜地一笑,就搬着箱子去仓库了。

“希望我的计划失败!”我默默替她祝福。

纬四路集贸市场在我们公司附近,一会儿李小姐就把档案袋买回来了,每只0.6元。

其实,在这之前,我就考察了纬四路6家文具商店:零售价0.5元,20只以上,每只0.3元。

过段时间后,我又让几个部门的同志分别领补碘杯送给客户,小李要打个条做证明,我说没那个必要。其实我暗地里把每一位同志所领走的数量都记下了,竟差3个。

通过对李小姐性格的综合分析后,我决定让她负责接待和电话记录,适当配合我的外交事宜。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她干得很好,至于出纳和仓库保管员的工作就移交给了他人。

对一个有权利的人来说,通常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人最“厉害”了,在利益的引诱下,毫无遮盖,明目张胆,明拿暗索,置人格和尊严于不顾。

第二种人清正廉洁,抗腐拒变能力较强。在明处和暗处,都能坚持原则,不贪不拿。

第三种人明里正,暗里贪。在明处一副很“正”的样子,表面上似乎很“廉明”,但是,一到暗处,那双污浊的手就伸出来了,贪财求利,接受贿赂,成为酒色之徒。

不管是哪种人,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灵魂都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任务面前,看他的信用

交代给某人一件事情,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通过他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可以观察其诚信和忠心。具体的做法是:与对方达成协议,约定某事,看他是不是说到做到;限定期限让他完成某件事情,看他是不是信守承诺。

“张小姐,今天14点整,我在办公室等你,我们共同探讨一下财务管理上的一些事情,你能准时到吗?”

我对符合本公司硬件要求的来应聘会计的张小姐说。

“可以,”张小姐平和地说。

不难看出她是个很稳重的人。

下午14点整,她没有如期到达。我在那等了她1个小时,然而她还是没有来。第二天上午张小姐在没有通知我的前提下,竟敲响了我办公室的门。

“对不起刘总,昨天下午我姨来了,我妈死活让我陪她上街买东西!”她无奈地向我解释昨天失约的原因。

“对不起,张小姐,昨天下午3点有位来应聘的夏小姐,我感到非常满意。决定正式聘用她,希望以后我们还有机会再合作。”我热情地站起来,示意她没有必要再解释了。

如果事先她打电话来说明情况,也许结果就相反了。

她似乎感到很突然,因为她有在四家大公司做事的经历。殊不知,她自认为的优势,正是我怀疑的焦点,于是我用“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来检验她。

在现实生活中,“信”往往是不容易做到的。有的人对下属、朋友、同事许下诺言,可是过一阵子就忘了。

考察一个人的途径很多,方法也很多,但是考察一个人应该首先考察他的“信”。守信的人会得到大多数人很好的正面评价,反之,就会受到诋毁和抨击。有时候,领导者让下属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件工作,就是考察下属是否言必信、行必果,是否具有办事高效率的好机会。领导者可以采取“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方式来考察下属的信用。

所谓的开放式,就是对下属提出任务,并要求他尽快完成,但不规定具体的期限。在这种情况下,特别能看出一个人的负责精神和办事效率。工作责任心强的人,会把委任的每一项任务都当作领导对自己的一种考验,会尽快的完成。反之,责任心不强的人,则会拖拉。

所谓的封闭式,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有一个最后的期限,如果被委任的人不能在其承诺的期限内完成任务,就是言而无信。如果这样的事情在一个人身上连续发生,就可断定此人不可大用。

掌握此法的关键有三点:

1.告知对方的时间要准确,不要出现那些2点多、3点多等模糊的概念。

2.要问清对方是不是能够准时赴约。

3.所约事情不要超出对方的能力范围。

不过,如有失约情况,切不可一棒子打死,要弄清失约的原因,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能够谅解的还是不能够谅解的。

男女杂处的环境里,看他是否好色

将考察对象放在男女杂处的环境里,可以看他是否好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陷入“温柔乡”而不能自拔,就会造成于国于公于家于身都不利的情况。常言通:英雄难过美人关。人生中总会要经过几道关,什么金钱关、权力关等等,而美色关就是其中的代表。能否过好这些关,就看一个人的素质如何及品性如何。品德高尚的人,素质较好的人,一般来说都能过好金钱关、权力关和美色关等;但也有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思想素质较差的人,一般来说是难过这些关的。

南宋时期,宋高宗年迈力衰,心想“国不可一日无君”,要是自己哪天突然死去,那朝中上下岂不乱成一团?于是决定趁现在头脑还清醒,立下太子。

经过一番考虑,他有了两个人选。若是论做太子的硬性条件,这两个都没有什么问题,而且各有所长。但也正因为如此,令他难以定夺。一个是赵璩,就是当时的恩平王;一个是赵昚,也就是后来的孝宗。恩平王机智灵活,工于心计,颇有城府,得到了宪圣皇后的喜欢。宪圣皇后非常器重他,对他关爱有加。赵昚则富有气魄,英明神武,性格刚直。高宗非常喜欢他,有心立他。正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宪圣皇后和秦桧都建议立恩平王为太子,但是高宗不以为意。他知道秦桧是害怕为人正直的赵昚当了皇帝后,对他不利。

高宗想来想去,渐渐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没有理会皇后和秦桧的意见,因为现在看不出到底哪个能成为开明的皇上,哪个有能力保住来之不易的大宋江山。他决定亲自考察他们的德行,谁的品德好就立谁为太子。这样不仅可以看出他们的真面目,而且也比较公平。不久,高宗想出了一个好的计策。

一天,高宗把赵璩和赵昚两个叫到身边,对他们说:“最近我一直忙于国事,对你们照顾不够。前两天,我听说你们的宫女不够使唤,现在我赐给你们二十名宫女,每人十个。你们也可以省心,不用到民间征用了。”

两个人谢恩后,各自领着赏给自己的宫女回到了宫中。

一个月之后,高宗突然把赵璩和赵昚两个人召回来,说:“上次赏赐给你们的那些宫女需要派到其他地方,你们把她们都送回来吧,一个也不能少!”

等到宫女被送回来之后,高宗让人检验那二十名宫女,最后的结果是赏赐给赵璩的十名都被破了身,而赵昚的那十名都完好无损。高宗听完汇报,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恩平王如此荒淫无道!要是他真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岂不整天沉醉于温柔乡中?哪里还会考虑国家大事呢!高宗感到欣慰的是,赵昚洁身自好,有所节制,心中不由得庆幸自己没有听信皇后和秦桧的话。于是高宗放心地把赵昚立为了太子。

放在人群里,看他是否好相处

老人静静地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边。

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这个小镇,看到了老人,那人停下车打开车门,向老人问道:“老先生,请问这个城镇叫什么名字?住在这里的人属于哪类人?我正在寻找新的居住地!”

老人抬头看了一眼来人,回答说:“你能告诉我,你原来居住的那个小镇上的人是哪种类型的人吗?”

陌生人说:“他们都是一些毫无礼貌、自私自利的人。住在那里简直无法忍受,根本无快乐可言,这正是我想搬离的原因。”

听了这话后,老人说:“先生,恐怕你又要失望了,这个镇上的人和他们完全一样。”陌生人怏怏地开车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另外一位陌生人来到这个镇上,向老人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住在这里的是哪一种人呢?”

老人也用同样的问题来反问他:“你现在居住的镇上的人怎么样呢?”

陌生人回答:“喔!住在那里的人非常友好,非常善良。我和家人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不得不离开那里,希望能找到一个和以前一样好的小镇。”

老人说:“年轻人你很幸运,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们那里完全一样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考察一个人是否能与人真诚合作,是否有团队精神,是否容易相处,是否有亲和力,不要听他(她)怎么评价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放入一个群体中去,看他(她)是否合群。下面是我们公司聘用公关部经理的一个真实例子:

公关部经理的最后人选,在尹先生和张女士两人中间难以定论。尹先生口若悬河,热情奔放;张女士沉默寡言,但看其简历,却有某公司办公室主任兼公关部经理的工作经历。这种性格上的反差使我困惑不解,不得不求助于“置之于群”的观察了。

“尹先生,张女士,你们两个已经在公司适应两天了,对公司的情况也有所了解。你们俩负责和初选的六名应聘人员聊一聊,如何?”我安排尹先生和张女士道。

“可以,没问题!”尹先生满怀信心。

“张女士,你的意见呢?”我望着若有所思的张女士。

“郑总,主要目的是什么?”她也望着我。

“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公司的团结和温馨,从而加强他们加盟我们公司的信心。”

“我可以先看看他们的档案吗?”张女士紧追不舍。

“可以。”我拿出六位应聘者的档案。

尹先生也随着张女士看档案。

我让他们在公司会议室谈。

我站在会议室隔壁的洽谈室隔窗相望并尽量直起耳朵细听。

“进去坐,进去坐!”尹先生请站在门口的六名应聘者自己进去找位坐。

“赫立明先生,您坐里边。您的年龄最大,工作的年限最长。”张女士向一位穿蓝西装的中年男士示意。

我很吃惊:她怎么知道那位我觉得最有实力的应聘者就是赫立明?我从赫立明的眼中可以看出一种自己的名字被陌生人这么清晰地叫出来的自豪和感激。

“别客气,别客气!”赫立明也很谦虚。

“同志们,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尹??”大家刚落坐,尹先生就先作了自我简介。

“同志们,尹先生已经作了自我简介,下面我先简单地把大家介绍一遍。我介绍到谁时请站一下。赫立明??高琴??陈娜丽??”大家的目光温和地望着这位他们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张女士,不久他们就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对公司的感觉以及公司发展的看法。

张女士成了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一件又一件令人欣慰和自豪的公关案例使我也禁不住在人面前夸起口来。

孤独和开放本身并没有错。孤独不代表对“和谐”的拒绝;开放也不代表“夸夸其谈的唯我”,只有在生命的底蕴上永远流淌着良知与渴望的人才能永远展现出其人性的亲和力。与人相融的程度不取决于语言的多少,而取决于心灵的真诚相悦。因此与人相融的程度,也能多多少少地折射出一些其他人性的痕迹。

派到远方工作,看他是否忠诚

一个人是否忠诚,只要将其指派到远方工作一段时期后,就会从一些事实和侧面的反映中得以验证。

为什么在远离领导的地方工作,有的人就干得很出色,有的人就干得很糟呢?

因为相距很远而缺乏监督,所以一个人在远方是办理正务还是胡作非为,表现出来的都是最真实的东西。放任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检点自己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远使之而观其忠”这样的必要。因为在一些人看来,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工作,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在远离国家中央政府(或公司总部)的地方工作,上级难管到,群众(或员工)管不了,这样就给一些心存私欲的人提供了可以胡作非为的可能和机会。

这些心存歪念的人总是领导在时就拼命干,领导不在时一点不干;领导在时规规矩矩,领导不在时为所欲为。如果给予其权力,一人在外独立工作,往往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并美其名曰: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有组织而无纪律!对组织、对事业都不忠诚。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可谓是一位有知人之明,亦有政治家的才干的人。司马昭在派大将钟会和邓艾攻取蜀国时,做了一番独到细致的分析,可谓把钟会和邓艾两人紧紧地捏在手心里,不论二人反与不反,都跳不出司马昭的控制。

当初,司马昭想派遣钟会征伐蜀国,下属邵悌对司马昭说:“臣认为钟会的才能不足以担当统帅十万大军征伐蜀国的任务,否则只怕会有不测,请您再考虑考虑别的人选。”

司马昭笑着说:“我难道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吗?蜀国给天下兴起灾难,使黎民不得安宁,我讨伐它,胜利如在指掌,而众人都说蜀不可以征伐,众人犹豫胆怯,智慧和勇气就会丧失干净,智慧和勇气都没有了,即使他勉强去了,估计也打不了什么胜仗而只会大败而归。只有钟会与我们主意相同,现在派钟会伐蜀国,一定可以灭蜀国。灭蜀之后,即使发生了你所顾虑的事情,他又能做什么呢?凡败军之将不可以同他谈论勇气,亡国的大夫不可以与他谋划保存国家,因为他们心胆都已吓破了。倘若西蜀被攻破,残留下来的人震惊恐惧,就不足以与他们图谋了;中原的将士各自思乡心切,就不肯与他同心了。倘若作乱,只会自取灭族之祸罢了。所以你不必对这件事感到担忧,只是不要把我的这些话告诉别人了。”

等到钟会禀告邓艾有反叛的迹象,司马昭统兵往西行,邵悌又说:“钟会所统领的军队超过邓艾五倍,只要命令钟会逮捕邓艾就可以了,不值得您亲自领兵去。”

司马昭说:“你忘记了你前一阵子说的话吗?怎么又说我可以不必亲自去呢?虽然如此,这些话也还是不可分开。我自己应当以信义对待他人,但他人也不应当辜负我,我怎能首先对人家产生疑心呢?近些日子中护军贾充曾向我说:‘是否有些怀疑钟会?’我回答说:‘如果我派遣你去了,难道又可怀疑你吗?’我一到长安,事情就会自行结束了。”司马昭的军队到长安时,钟会果然像司马昭所预料的那样,已经死去了。

司马昭深知钟会、邓艾二人必反,但又派钟会、邓艾二人前去,这是用他们的勇。的确,如果不是邓艾从阴平小路出奇兵偷袭成都,蜀国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攻破。正是由于邓艾和钟会两人的内外夹攻,蜀国才一击就破。但二人皆有反叛之心,这样必然会相互牵制,所以钟会先是把邓艾逮捕了,宣布反叛,然后又被部将所杀,邓艾也被乱兵所杀,二人合力取下了成都,却又拱手让给了司马昭。即使钟会在蜀地成功地反叛,司马昭也不担心,因为他早已断定,蜀地人心不可用,钟会成不了大事。况且司马昭听到钟会报告邓艾反叛的消息,即起大兵西去,众将疑惑不解,其实司马昭是别有用心,不在对付邓艾,而在对付钟会。可以说,司马昭实在是计出万全了。

进一步说,我觉得“远使之而观其忠”的“远”,并不一定是距离上的远,而应该是一种没有监督的远,一种放权。其实“远使之而观其忠”之所以有效,也正是因为距离上的远而导致监督起来困难,所以可以让一些人以为找到机会,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智者考察一个人,要明松暗紧,考察于无形之中。一方面放权与深潜:给予你足够的权限,让人有个空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暗中监督下属工作的办事过程,一看其处理事情的能力,二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三看其是否偏离工作轨道,对公司可能造成较为重大的负面影响或损失时好及时出手予以纠正或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