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课外雅致生活-瞬间的拼杀,乒乓球
48295500000012

第12章 乒坛女将风采(1)

一、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丘钟惠

小时候,丘钟惠常和男孩一起摸鱼、爬树,一会儿也闲不住。受哥哥影响,10岁时,爱上乒乓球,课余时间都用来打球了。从出生地腾冲县来到昆明女一中上学时爱田径和排球,但身材不高大,又转打乒乓。

1952年,丘钟惠代表云南省参加了首次全国比赛。1955年,她获得全国女子单打冠军,之后多次入选国家队参加国际和世界比赛。

丘钟惠右手直握拍,作风大胆泼辣,以快速抽杀、果断抢攻而驰名,人称“猛张飞”。她参加了第二十三至二十七届世乒赛,前两次出征,成绩不算突出,二十五届与孙梅英赢得团体第三,个人也获铜牌;二十六届女子单打决赛与匈牙利的高基安展开激烈搏斗,前三局胜一负两,第四局力挽狂澜,追成二平,关键的第五局以21∶19险胜。丘钟惠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这时,丘钟惠已27岁。

两年后,丘钟惠参加了第二十七届世乒赛,获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第三名。此后,她当了10年教练,1973年转到国家体委科研所。

丘钟惠与水电部的工程师韩模宁1970年结婚。1984年B-82型发球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填补了我国体育器械上的一个空白,丘钟惠夫妇是主要受奖人。

丘钟惠与另外九人合著《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一书,她与庄家富负责撰写技术与战术的训练部分,她还主笔写了乒乓球的发展史。

二、“小燕子”郑敏之

郑敏之出生在上海,但却是广东中山县人,与容国团、江嘉良是老乡。她的父亲是个乒乓球爱好者,常常带她看球赛,教她基本动作。经上海少年乒乓球业余体校的培训,她12岁就参加了全国少年赛,是年龄最小的参赛者。1961年,她16岁时成为上海队主力,打败了世界冠军丘钟惠。

郑敏之横握球拍,削球打法,防守稳健,善于软磨硬泡,有机会突然起板,成功率高。她的动作轻盈,人称“小燕子”。

中国女队在第二十七届世乒赛上与金牌无缘,上届女子单打冠军丘钟惠名落孙山。二十八届要打翻身仗,郑敏之是担重任者之一。决赛前,梁丽珍、李赫男冲锋陷阵,决赛时由林慧卿、郑敏之打日本队,教练排阵大出对方意料。郑敏之首战凶狠的关正子,先以21∶11胜第一局,接着被关正子扳平,关键时她常看手上贴着的橡皮膏上几个醒目的字:“勇敢、镇定、冷静,坚持就是胜利”,提醒自己克服急躁情绪,终于拿下了第三局,而且只让对方拿了11分。林慧卿打掉深津尚子后,与郑敏之顺利取得了双打的胜利。中国女队打了翻身仗,首次夺得女子团体考比伦杯。郑敏之和林慧卿还夺得女子双打冠军。第二十九、三十两届世乒赛,中国队没参赛,第三十一届她俩又获女子双打冠军。由此可见这对选手的实力之强。郑敏之在第三十一、三十二届世乒赛中还作为团体赛主力参战,为中国队争得亚军。

1974年,郑敏之退役执教,当过中国队副领队兼教练,曾当过女队主力戴丽丽的教练。

三、大器晚成的胡玉兰

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消息传开后,上小学的胡玉兰听到了,硬要妈妈给她买乒乓球拍。她说:“我也要当世界冠军!”家里没钱买,她用硬纸夹子打。上了锦州三中,她幸运地遇到了教体育的孙晓田老师,说她是材料,教她天天练。于是她打到了辽宁队,打进了国家队。

胡玉兰1965年投在教练梁友能麾下,可技术未见大突破。1971年夏天,梁友能决定让胡玉兰弃守为攻。技术已定型,要改谈何容易!胡玉兰决心为中国横拍全攻打法闯出一条新路。为迎接第三十一届世乒赛,让主力队员适应欧洲名手的攻击型打法,她每天起早贪黑地苦练,摸索、模仿外国选手的打法,甘当陪练。没想到,她的球艺在陪练中得到了迅速提高,发球、搓球都有独到之处。继续挥汗苦练,胡玉兰获得全国冠军,接着成为女队主力。

第三十二届世乒赛,中国女团功亏一篑,决赛负于韩国队。胡玉兰不泄气,施展连续扣杀的功夫,在单打比赛中打败了所有的对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位乒乓球女子单打世界冠军。

这时,她已28岁。

参加第三十三届世乒赛后,胡玉兰当了国家队教练。她的学生不少,耿丽娟是最得意的一个。

自25岁后,许多热心人关心她的婚事。为了事业,她谢绝了。直到1981年,经过老大姐丘钟惠的帮助,36岁的胡玉兰才与比她年长两岁的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程师沈维明结婚。

四、女子削球大师童玲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童玲走上乒乓之路。

8岁那年的一天,童玲与小伙伴去体校玩,教练看她的身条适合打削球,当即收为学员。才10岁,她就成了四川省少年冠军;13岁,在第三届全运会上又成为少年冠军,进入北京部队队;15岁,破格被选入国家队。

多年的磨砺,特别是先后经过乒坛老将马光泓和张燮林的指导,童玲练就一手风格独特的削球,稳健、刁钻、落点巧妙,又配有快速凶狠的进攻,在对手面前织成一张严密的网,难得找出破绽。

第三十五届世乒赛,童玲在女子单打比赛中与两届女子单打世界冠军获得者、朝鲜的朴英顺相遇。一开始不适应,先负两局,接着竟连扳三局,反败为胜。

事有凑巧,两年后的三十六届世乒赛,在争夺进前四名机会时,童玲又碰上了朴英顺,先负一局,第二局以12∶20落后。眼看就要像上届一样先负两局。此时,童玲看出朴英顺面带喜色,似乎觉得胜券在握。她冷静下来,紧紧咬住,用球拍筑成一道铜墙铁壁,使朴英顺连丢8分。20平、22平。最后童玲以24∶22获胜,接着以两个21∶12淘汰了对手。与队友决赛后,童玲成为中国第五位,也是最年轻的女子单打世界冠军。

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届世乒赛,童玲三次作为团体赛成员出战,和队友一起三获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第三十八届世乒赛后,童玲退役,到了解放军队,在那里她获得了爱情。

五、身矮心高的倪夏莲

倪夏莲1963年7月生在上海一个纺织工人家庭,从小爱打球,小学三年级就进了体校,但很快被退了回来,原因是太矮了。

她不服气,发誓要打好球。两位热心的基层教练帮助了她,后来她又回到体校。体校解散,她又等了近一年,终于在升中学不久再次到了上海市中心体校乒乓班。没想到个子矮又引起争论,幸亏有人力排众议,留下了这个小姑娘。

1977年全国少年赛和两年后的第四届全运会,她初露锋芒。全运会后,国家队吸收了她,而嫌她个子矮的看法在北京依然存在。这不无道理,因为她仅1.56米。

第三十六届世乒赛,她没取得资格。第二年,教练让她改打新法,球拍两面用不同性能的胶皮。她苦练9个月,全国比赛打出了威风。于是,她参加了第三十七届世乒赛,和队友一起以七战七捷的成绩获女子团体冠军。她还和郭跃华获得混合双打冠军。

六、女中豪杰——曹燕华

曹燕华5岁时,她从她爸爸手中接过球拍,11岁进虹口区体校,15岁获斯堪的纳维亚锦标赛冠军,16岁得亚洲冠军,17岁进入国家队参加世界锦标赛,19岁成为世界冠军队主力并获女子单打亚军,21岁即成为世界女子单打冠军。曹燕华十几年的乒坛生涯中夺得的冠军已难以计数。

在她所有夺冠之战中,恐怕要数第三十七届世乒赛女单决赛最令人激动了。韩国的梁英子以凶狠的正、反手攻球,连胜中国强手耿丽娟、童玲、黄俊群,进入决赛。曹燕华赛前在喧闹的比赛大厅的地板上铺着报纸睡了一觉。然后,她冷静地进入场地,向梁英子发起连珠炮般的进攻。梁英子以牙还牙,抢先进攻。有一次曹燕华竟连放15个高球,逼得对方失误。赛后,匈牙利队教练别尔切克风趣地评论道:“中国女队的水平是二十一世纪的。”

国际乒联的东京大会改变了规则,曹燕华颇具威力的换板发球和换板搓球技术失去了威力。

在教练周兰荪帮助下,她毅然换了胶皮,再练攻、搓、发球等几项新技术。在体校时,她由快攻改为弧圈球打法时曾练得胳膊肿胀发红。这时,她更是抓紧时间练习。第三十八届世乒赛,她虽未进团体队伍,但却在单项赛中大显身手,蝉联女子单打冠军,并获混合双打冠军。

人们称赞曹燕华的技术,更称赞她的精神素质。无论比赛多么紧张、激烈、重要,她总是十分镇定,能充分发挥出水平。

曹燕华是中国第六个女子乒乓球世界单打冠军,是第一个弧圈球打法的女子冠军,也是惟一连获两届女子冠军的运动员。

1985年12月14日,上海乒协和新闻单位为23岁的曹燕华举办了告别赛。翌年,曹燕华和她过去的队友、原国家队主力施之皓,选5月9日——1983年战胜梁英子获冠军的“吉祥日”,结为终生伴侣。这两人先到上海交大学习后又到日本学习,曹燕华仍想当好乒乓球教练员。

七、柔弱的强者——戴丽丽

也许是因为来自浙江温州,戴丽丽性情温和、善良,说话柔声细语,使人觉得她是个弱女子。但她一心要做生活中的强者。

14岁那年,她夺得省少年冠军,本可进省队,但医生检查:心脏早搏,当运动员很危险,幸亏工程兵部队乒乓球队要走了她。第二年,她与沈剑萍合作,获第四届全运会女子双打冠军。此后,她俩参加全国比赛无敌手,到了第三十七届世乒赛上还是没有敌手。到了三十八届,沈剑萍换成了耿丽娟,女双冠军的称号依旧保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