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学生气象知识丛书-气象与信息
48298600000015

第15章 我国气象信息(5)

国内已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构建新一代公共传输网,2005年左右,光缆可以全部到县;卫星高速广播技术发展迅速,数字视频广播(DVB)技术不但可用于数字视频广播,也可用于高速数据广播;VSAT技术将继续发展;低轨道卫星的通信功能不断增强,是未来解决移动观测系统通信问题的可选技术;网络技术逐步向集语音、数据和图像为一体方向发展;移动通信网将覆盖更广的地域。

2.高性能计算机技术

传统CPU芯片的性能将会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主频的提高而不断改进,新技术计算机(光子计算机、分子计算机和DNA计算机等)可能会在某些特别领域得到应用;并行机的体系结构将在共享内存和分布式内存两个层次上继续进步;系统软件的进步将使并行应用软件的开发更加方便。

3.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库管理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多级管理技术、统一透明的应用界面日趋成熟;并行数据管理技术更加成熟;分布式数据库管理功能日趋强化;数据备份功能更加强化;传统数据仓库向动态数据仓库发展;数据挖掘技术也将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存域网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网络附加存储技术性能不断改进;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将为纸质历史记录的数字化、信息化提供技术方法。

4.信息安全

采用先进防火墙技术实现内网和外网的严格隔离;采用更新防病毒网关防止来自网络上的新型病毒;采用PPPOE/DHCP网关,加强内部网络的管理和安全;基于IPSec标准的加密通信和虚拟专用网(VPN)实现不同地点办公安全的要求;入侵检测和主动防卫技术提供实时交互监测;采用审计服务器进行审计和审计数据挖掘;网络的鉴别、授权和管理(AAA)系统将提供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

5.WMO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以前仅承担世界天气监测网通信功能的GTS也将在结构和业务规则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将发展成为WMO的未来信息系统(FWIS)。

二、发展目标

(一)通信网络发展目标

建成国内先进的全国通信网络共享平台。完成全国主干网络从以气象专用网为主,向公用网和专用网结合的过渡,从窄带网络向宽带网络的过渡,从单一应用向综合应用的过渡;把北京区域通信枢纽发展成WMO未来信息系统的全球信息系统分中心(GISC)之一。

(二)国家级高性能计算环境发展目标

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国家级高性能计算共享平台;采用网格技术,建设或加入计算网格和数据网格;高性能计算机峰值速度2010年达到200Tflops以上,2020年达到Pflops量级以上。

(三)数据存储检索与数据共享发展目标

建成国内先进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连通相关行业的信息中心,实现信息交换与信息共享;省级以上建成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存储检索系统;发展地球环境系统专业数据中心。

三、通信网络

(一)全国宽带主干网络

完成国家级到省级、省级到地市级的宽带主干网络建设,实现综合传输业务;跟踪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智能网、软交换、自动交换光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与业务应用,适时升级改造主干网络。

(二)资料收集网

气象资料收集网逐步采用以公用网为主、气象专用网为辅的收集方式;采用窄带与宽带、有线与无线等技术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建设观测资料收集通信网。

(三)广播通信网

面向全国的气象资料分发采用一点对多点广播为主的方式,提高资料分发时效;扩展卫星数据广播的容量,提高卫星数据广播速率。

(四)国际气象通信系统

更新国际气象通信系统;制订实现气象代码转换的实施方案,按此方案对我国气象通信系统、数据库、资料应用系统中涉及代码格式的部分进行修改;对我国的国际气象通信系统进行升级换代,使其成为WMO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之一,使北京成为WMO全球通信网上的主干节点。

(五)局域网系统

采用光交换等新技术升级改造国家级骨干局域网系统;升级改造省级局域网系统;在地市及以下建设交换式局域网系统;建设跨部门各主要监测网、重要服务对象和相关部门的有效网络连接;不断完善气象主干网、资料收集网、数据广播网、局域网和国际气象通信系统。

四、国家级高性能计算环境

(一)国家级高性能计算中心

2010年前,建设峰值运算能力达到200万Tflops以上的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2020年,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峰值浮点运算能力应扩充到千万亿次/秒量级以上。

(二)高性能网格环境的建立

逐步建立与其他高性能计算机中心之间的计算网格,实现计算资源的远程共享;逐步建立与其他信息中心之间的数据网格,实现相关信息中心之间数据资源的共享。

五、数据存储检索与数据共享

(一)气象数据存储检索系统

在国家级建设由大容量磁盘、大容量自动磁带库等存取设备,较强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和配套软件系统,以及能高速传输的互联网络等有机组成的国家级存储检索系统;建设由磁盘、自动磁带库等存取设备组成的省级存储检索系统。

(二)数据共享

建立规范化的、分工明确、运行有效的实时和非实时资料收集业务流程及资料质量综合评估体系;逐步开展历史气候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收集和开发利用古气候代用资料;以气候观测系统观测数据及产品的共享为目标,建立分布式地球气候系统观测虚拟数据中心;建立气候系统标准规范、质量可靠、长序列的数据集产品。

六、国家级气象业务异地灾难备份系统

国家级气象业务灾难备份系统由数据存储分系统、通信网络分系统、关键实时业务运行计算机分系统以及系统运行监控分系统等构成。数据存储分系统采用SAN结构,由服务器、高速网络、磁盘阵列、大容量磁带库、高速光纤通道交换机等组成;通信网络分系统由通信计算机、高速局域网、广域网、网络交换设备、网络管理和监控等组成;关键实时业务运行计算机分系统由数值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使用的高性能计算机、天气预报工作平台,以及相应其他配套设施组成;系统运行监控分系统由综合监控平台,综合监控软件等组成。

七、运行监控系统

(一)通信网络运行监控

实现通信网络运行监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业务监视主要是在国家和省级实施对各类资料收集、分发和资料质量状况的实时监视。

(二)计算机应用系统运行监控

实现系统运行状态和资源分配进行实时监视与调度;对业务应用状态进行实时监视与调度;对数据资源使用和存储状况进行实时监视与调度。

(三)信息系统安全监控

信息系统安全监控体系由管理和技术两部分构成。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标准和规章制度等;技术体系包括采用有效技术手段,对信息系统安全的预警、保护、检测、反应、恢复、反击这六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四)综合监控平台

综合监控平台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以及一体化和模块化的系统设计思想和标准,实现监控平台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监控信息等部分的有机融合与高效集成,实时对监控信息进行自动收集、分析、可视化处理、显示以及业务预警。

气象业务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树立和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新理念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业务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对国家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气象业务还存在不足和差距,而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将对气象业务提出更高、更旺盛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为实现由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