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风云[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48434700000049

第49章 二战三巨头(2)

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之后,斯大林从流放地返回彼得格勒,参加了全俄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代表会议,并当选为俄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在列宁不能参加会议的情况下,斯大林代表党中央做了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由此开始了通向俄共最高权力中心的历程。同年10月,由于俄国新政府不得人心,俄共党中央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在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斯大林作为起义领导人之一开始进行积极的筹备。在随后攻打冬宫的战斗中,斯大林带领革命军民冲锋在前,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十月革命之后,面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斯大林多次受列宁的委派前往战斗的第一线指挥战斗。在血雨腥风之中,斯大林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残酷考验,在党内的地位与影响也不断提高。

1922年4月,在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根据列宁的提名,斯大林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后30年的时间里他就一直担任党内的最高领导职务。1924年1月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正式成为苏联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在斯大林的积极倡议下,苏联开始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之路,农业集体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20世纪30年代末,斯大林由于过高估计了国内阶级斗争的严重性,开始在党内开展大范围的肃反运动。在此期间,大批党和军队的优秀干部和将领遭到了残酷的迫害与清洗,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苏军的指挥系统,成为导致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斯大林还把苏联一国的经验绝对化,并强加到一些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去,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此时,欧洲大陆战云密布,斯大林决定与德国达成暂时的和平,以尽量延缓战争的到来。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不宣而战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百万大军跨过边境在一天时间内就突入苏联境内几十千米。苏军前线部队在德军的凌厉攻势前被击溃,大批军事装备被摧毁,战争的形势岌岌可危。7月3日,斯大林对苏联全国发表战争演说,号召全国人民携起手来全力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11月初,德军逼近苏联首都莫斯科。面对巨大危险,斯大林坚持留在莫斯科,并决定于11月7日照常在红场上举行庆祝十月革命胜利的大型阅兵活动。在这一天,斯大林向阅兵部队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者!”随后,这些阅兵部队直接开赴前线投入战斗。在接下来的战斗岁月里,斯大林不断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讲,极大鼓舞了苏联军民的战斗热情,不断向纳粹德国发出“苏联红军是不可战胜的,苏联精神也是不可摧毁的”的信息。

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巨大胜利,由此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随后,斯大林先后出席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与罗斯福、丘吉尔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为建立和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斯大林继续担任苏联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领导苏联逐步成为了世界强国之一。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发脑溢血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

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丘吉尔

虽然在三巨头中年龄最大,温斯顿.丘吉尔的政途却充满了坎坷,在英国最危急的时刻出任首相力挽狂澜,却在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刻由于大选失败而下野。后来,丘吉尔再次当选英国首相,并在1953年凭借《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书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丘吉尔充满传奇的一生也引发了世人的诸多议论,大家都想知道的是,丘吉尔到底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

丘吉尔于1874年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贵族世家,其祖上马尔巴罗公爵为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是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是19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丘吉尔,从小就对祖国怀有深远的历史责任感,这成为了他日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丘吉尔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很快就崭露头脚。1894年,丘吉尔从著名的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随后便加入军队,并被派往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服役。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为其日后带领大英帝国走出战争困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0年,退伍后的丘吉尔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开始了他的从政之路。4年后,他又由保守党转入自由党。1906年,丘吉尔开始进入英国内阁,历任殖民副大臣、商务大臣、内政大臣等职。1911年,丘吉尔开始担任海军大臣,大力加强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历任军需大臣、陆军和空军大臣、殖民大臣,为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1922年,丘吉尔退出自由党,两年之后再次加入保守党,并当选下院议员。同年,丘吉尔开始担任财政大臣一直到1929年。在此后的10年间,丘吉尔一直以在野的身份参与英国政治。与罗斯福和斯大林相比,丘吉尔的政途之路的确是荆棘遍地。

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开始加紧扩军备战,对英国的威胁与日俱增。而此时英国政府对于局势普遍存在着一厢情愿的幻想,认为希特勒不会铤而走险挑起战争,张伯伦甚至还跑到柏林与希特勒签署了《慕尼黑协定》。丘吉尔一再对政府奉行的“鸵鸟政策”提出抨击,敦促政府加强军备,主张联合法国、美国、苏联等国家以结成防止德国侵略的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主战派的丘吉尔再度入阁担任海军大臣,开始积极筹划抗击德国侵略的准备工作。1940年5月,德国闪击法国,战局急转直下。丘吉尔被紧急任命为英国首相并自兼国防大臣,到任仅仅5天就赶往巴黎为法国政府打气。

在那段英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丘吉尔不断通过各种各样的演讲坚定英国人民必胜的信念。在一次演讲中,丘吉尔充满激情地说道:“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我们想夺取的是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的生命和灵魂。仅此而已,别无其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丘吉尔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赢得了政治对手的尊重,他们也认为“丘吉尔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样也是在这危急关头获得大家一致欢迎,认为是唯一可能出任领袖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予了丘吉尔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他最终成为了英国精神的化身。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一贯反共反苏的丘吉尔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巨大勇气和高度灵活性,毫不犹豫地与苏联结为盟国,并发表声明宣称“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基于此,就连斯大林也称赞丘吉尔是“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物”。在随后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与罗斯福、斯大林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加快了大战结束的进程。1945年7月,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由于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再次下野。 第二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由此拉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序幕。

丘吉尔一生著作颇丰,总共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各国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位评奖专家是这样评价丘吉尔的,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成就如此之大,此前从未有过一位领袖人物能两样兼备而且如此杰出”。1965年,丘吉尔因病辞世,享年91岁。

至此,二战三巨头的传奇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人们对于他们的敬仰与崇拜却从来没有停止,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