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美国[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48434900000066

第66章 “星星球大战计划”

时间

.1981~1986

人物

.里根

星球大战计划,简称SDI。该计划源自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冷战后期一个著名演说。“星球大战计划”发表后,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正式名称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

里根上台

美国史学家阿瑟·林克说:“里根是个直言不讳的极端保守派,长期以来是共和党强有力的右翼宠儿。”1964年大选中,当戈德华特的极右派面目为广大群众所认识,处境十分艰难之时,里根挺身而出,在电视中发表了一篇戏剧性演讲,帮助他扭转了颓势。“里根的这一果敢行动,使他赢得了共和党保守派接班人的地位。”“自此以后,他一直是反对罗斯福的右派北极星。”

从里根的言行看,他对于这些头衔当之无愧。在国内各种主要社会经济问题上,里根都站在极端保守派一边。他相信自由企业制度和企业家判断,认为只有尽量让资本主义自行其是才能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他反对新政以来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府限制自由企业的规章制度。他主张大砍联邦社会福利计划,大量降低所得税额,支持企业加速折旧。他主张通过立法以支持州政府禁止工人加入工会。他歧视黑人,主张对纯白种儿童学校免税。他反对征兵制;反对控制私人枪支。他支持死刑,反对堕胎和规定男女同权的联邦宪法修正案。他还主张在学校里教授与达尔文进化论相对立的神学。

在对外关系上,里根认为美国应当领导世界,要求恢复战后时期美国的霸权地位。因此,他主张大力加强军事实力,对苏联持强硬态度;认为越南战争是“崇高的事业”;要求与台湾恢复政府间关系;反对将巴拿马运河交还巴拿马,主张封锁古巴,大力支持以色列。

就是这样一个极端保守派,却在1981年冲垮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优势,在总统竞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他得选民票4330万张,总统选举人票489张,囊括44州;卡特只得选民票350万张,总统选举人票49张,在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取胜。共和党以53席对47席控制了参议院,众议院的共和党人虽仍占少数、但两党保守派加起来却占多数。

星球大战计划

里根不承认尼克松主义的多极化世界的思想,认为真正能左右世界局势的仍然是美苏两个大国。而且,里根强调反对共产主义,认为苏联是“罪恶帝国”,是世界上“发生一切动乱的根源”。因此,里根对外政策的四个方面,其中心目标乃是遏制苏联的扩张。在增强军事实力方面,1981年3月,美国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向国会提出了为期5年的、和平时期空前规模的重整军备计划。他在讲话中说,过去10年苏联的军事投资超过美国3550亿美元,美国被迫要同苏联进行显然是一场长期的军事竞赛。这场竞赛从何入手,里根认为,美国过去太注重核威慑力量,忽视了常规武器,因而削弱了实战能力。实际上,发生“同归于尽”的核战争的可能性很小,而70年代美国无力遏制苏联向外扩张,乃由于苏联常规力量较强,美国实战能力过低;而且80年代的现实威胁,主要在于波斯湾、中东、加勒比等地区的常规战争威胁。因此,这次重整军备的五年计划,十分重视发展常规力量,而且特别强调发展海军,因为苏联海军的发展势头已给美国造成巨大威胁,必须“恢复美国海军无可争辩的海上优势,并采取进攻性战略。”美国重建海军的计划,大体是:把海军舰只从目前的456艘扩大到600艘,将巨型航空母舰为主的特混舰队由目前12个编队扩大为15个;将和平时期两洋海军扩大为三洋海军,即除大西洋、太平洋外加一个印度洋。

里根政府这项重整军备、强调发展海军的计划,很快获得国会通过。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到1986年中,“600艘舰船和15艘航空母舰的建设计划,现在已经进展到相当程度,几乎是无法更动的了。”

除谋求常规力量特别是海军的优势外,里根政府当然还要谋求对苏核优势。里根就任总统后,公开宣称1979年6月18日卡特与勃列日涅夫签署的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缺陷是致命的”,反对批准。并于1981年10月2日,公布改进美国战略武器系统的计划,以期取得对苏核优势。

同年11月30日,在西欧敦促下,美苏在日内瓦举行谈判,这次谈判进行了两年,双方争论的焦点有二。一是美方要求苏联撤除针对西欧的约600枚中程导弹,作为美国不在西欧部署新式中程核武器的条件,即所谓的“零点方案”,如果到1983年底以前达不成协议,美方将根据北约组织的“双重决定”,在西欧部署美国制造的108枚潘兴Ⅱ式导弹和464枚巡航导弹。苏联认为美国有可以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及能携带导弹的飞机,如再在西欧部署新导弹,就会破坏美、苏在欧洲核力量的平衡,因此不同意。另一争论焦点是:苏方认为,英、法导弹能打到苏联本土,属于北约核力量,应列入会谈范围之内;美国和西欧则认为,英、法核导弹是独自核力量,不能计算在美国导弹之内,列入美、苏会谈之中。

由于双方各执己见,谈判于1983年11月23日中止。同时,美国开始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苏联以牙还牙,双方又发动新的一轮军备竞赛。

除谋求在欧洲的核力量优势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里根政府还加强了与苏联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的角逐,使双方在外层空间的争夺,从以发展军用卫星为主转向以太空武器如反卫星武器、航天飞机、永久性航天站、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为主的新阶段——争夺宇宙控制权的阶段。1980年代后期,苏联在反卫星武器方面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制航天飞机,领先于苏联。人们预计,美、苏双方的永久性航天站,将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太空。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苏双方就着手发展反弹道导弹系统,1972年虽订有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但并未起限制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利用其经济、技术优势全力发展这种武器。1983年3月,里根提出一项称为“星球大战”的战略防御计划,预计在20世纪末以前,在太空和地面建立以定向能武器为主,辅以攻击卫星和截击导弹的多层防御网,拦截并摧毁来袭的导弹。随着这一计划的发展,苏联于1983年和1984年先后建议与美国就太空武器的问题进行谈判,直到1984年11月22日,双方才宣布两国外长定于1985年1月7日至8日在日内瓦举行会谈。那次会谈的联合协议确定:双方防止在太空展开武器竞赛,结束在地球上的武器竞赛。但1985年11月和1986年10月美苏首脑分别在日内瓦和冰岛举行的会谈,由于美国不同意放弃星球大战计划,未能达成协议。1987年开始,美苏都表示有可能就美国的零点方案达成单独协议,取消双方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同年12月8日,美苏两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个销毁核武器的国际条约——《苏美两国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

里根上台后有效恢复了美国经济,并在此基础上扭转了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战略优势。而苏联入侵阿富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经济停滞,无法继续支撑争霸战略。戈尔巴乔夫为了集中精力和财力以解决国内问题,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态势,并最终由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冷战也随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