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明的曙光[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48435000000049

第49章 在轮回中涅——释迦牟尼和佛教

时间

.公元前6世纪~8世纪

人物

.释迦牟尼

王子自幼怜悯众生,为寻求解脱之门,抛弃财富、权力、爱情,入山林独修,终得道成佛,抵涅乐土。佛陀一生清静自守,身体力行,他的谆谆教诲吸引芸芸众生认识自我,努力精进,以求步入绝对欢乐和幸福的永恒之境。他所创立的佛教至今仍熠熠生辉。

圣者诞生,誓渡凡尘

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迦毗罗王国的净饭王和夫人摩耶双双进入甜美的梦乡……在夫人的梦中,她被一位天王带着飞向巍峨的群山,在那里有一个晶莹剔透的小湖,摩耶沐浴之后,天王给她披上一件金光闪闪的外衣,她完全沉浸在喜悦中。这时一只白象映入眼帘,它正朝夫人走来,用长鼻触碰她的右肋,然后便消失了。夫人顿时感到有一股气进入了她的腹中,正迷惑不解时,天空中无数的天神称颂她是有福的女子,她被幸福包围着……醒来后摩耶又惊又喜,急忙推醒丈夫,激动地讲述了美妙的梦境。翌日清晨,净饭王急忙召来解梦的术士,他们都禀告王这是一件喜事,夫人将生一位圣人,要么成为统治天下的君主,要么成为人间至尊的导师,拯救众生脱离苦海。

盼着盼着,摩耶怀胎已满十月,按照习俗她要回娘家生产,净饭王派人整修了回娘家的道路,依依不舍地送她上路。当他们行至蓝毗尼园时,夫人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便停下来徐步观赏。她来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见叶子翠绿欲滴,真惹人爱,便举起右手抚摸垂下的枝叶,正在这时,王子就从她的右肋降生人间。这是佛经告诉我们的关于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神奇故事。

佛经上还说,王子刚生下来就会说话、行走。他举足行了7步,每走一步,脚下就出现一朵莲花,还宣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霎时间,天空仙乐和奏,花雨缤纷;地上涌出两股泉水,一暖一凉,香冽清净。

王子诞生后,净饭王高兴万分,给他取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吉祥”。王后摩耶在王子出生7天后就去世了,王子由姨母来精心抚育。释迦牟尼天资聪颖,12岁时已经掌握了印度当时最高的学术。他自幼心怀怜悯,触景生情,喜欢独自沉思冥想,看到农夫在烈日下劳苦,就很痛心,无心游玩。净饭王担心太子思虑太重而出家,便为他修建豪华的“三时殿”,又为他娶了美丽的妻子耶输陀罗,结婚之后又喜得贵子,日子幸福美满。就是这样,他仍苦闷不堪,时常感慨道:“人世间有数不尽的苦痛和忧虑都未能解决,一味地追求享乐能解脱吗?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享乐又能到几时呢?”在29岁那年,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下定决心,离别了妻儿,走出王宫,以修真道。

顿悟成佛,广扬佛法

释迦牟尼先后拜访了阿罗逻·迦蓝和优陀罗·罗摩子仙人,向他们请教了有关人生的许多问题,但是他心中的难题依然没有解决,因此,他决定入山苦修。转眼6年过去了,他从早静坐到晚,身体瘦弱不堪,面容枯槁,体力全部消耗殆尽。漫长的岁月,如此严苛的苦行并没有让他觉悟,于是,他决定放弃苦修。进食沐浴后,释迦牟尼精神焕发地走到一棵菩提树下,开始进行禅修。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苦思冥想,他终于豁然开朗,顿悟成佛,时年35岁。

此后,释迦牟尼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法生涯,他先度化了和他一起苦修的释迦五公子,告诫他们苦行无益,还讲解了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初转法轮”。后来,又有多人来到佛陀面前,听法证果,皈依佛门,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僧团得以建立,有出家为业的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也有在家的信徒优婆塞(善男)、优婆夷(信女)。随着弟子的增多,佛陀开始分遣信徒,游化四方,弘扬佛法。他自己则前往摩揭陀,通过说法、显神通折服了迦叶三兄弟和他们的1000弟子。之后,他又来到首都王舍城,受到国王频毗沙罗和民众的热烈欢迎,佛陀宣讲了人生苦短、人世无常的道理,传授了如何解脱痛苦的方法。国王当即皈依佛法,受人崇敬的婆罗门也跟随佛陀,成为10大弟子中的成员。

佛陀一直有重返故乡宣法的愿望,当净饭王得知儿子在居萨罗的舍卫城时,立即遣使送信,欢迎他回家乡。在弟子们的簇拥下,他回到久别的迦毗罗卫城,向大众说法,许多人纷纷出家,佛的家人也全部皈依。45年间,释迦牟尼的足迹遍及恒河中下游地区,使佛法广为传播,佛门弟子与日俱增。80岁时,佛陀在拘夷那竭城去世,在他涅之前,曾嘱咐弟子们说:“我欲弃捐此朽故之老身。今已舍于寿,住命留三月。所应化度者,皆悉已毕竟。是故我不久,当入般涅。我所说诸法,则是汝等师。顶戴加守护,修习勿废忘。汝等勤精进,如我在无异。”佛陀的遗体火化之后,附近的八王各取得一份舍利(火化后的结晶物),回国建塔供养。

佛教真谛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与当时的社会新思潮一样是反婆罗门教的,它的教义深触人心、条理明晰,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基本教义,还有业报轮回、五蕴说、无常与无我等。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道出了“四条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讲人生的各种痛苦,有生、老、病、死、忧悲恼、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共八种苦,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集谛是探寻人生之苦的原因,佛认为根源在于人有爱欲,有长生的欲望,有追求享乐的欲,有掌握权力的欲望……然而,事事无常,人的欲望总会落空,痛苦也就随之产生。灭谛便是消灭一切苦因,消灭欲望,进入涅。道谛则是进入极乐世界必须修行的道,佛指出共有八种修道的方法,直抵彼岸的涅,这称作“八正道”。

八正道是佛陀在6年苦行之后总结出来的“中道”,介于极端苦行与极端享乐之间,包括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主要是让信徒们正观四谛,离恶行善,一心禅定。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思顿悟出的一个重要哲理,就是人的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即十二因缘说。佛认为,“缘痴(无明)有行(诸业),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身心),缘名色有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缘六入有触(通过六根得到色、声、香、味、触、法),缘触有受(感受),缘受有爱(对财、色、名、食、睡的贪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由爱取而造的业),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由此看来,人生诸苦归根到底是由于“无明”,消灭无明方可解脱。

佛教讲究业报轮回,前世之业会结后世之果,生命如此不停地流转,业力不灭,轮回不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观念,为婆罗门所创,佛教用因果律来重新阐释,如何能超越轮回,达到涅境界?佛陀已亲自作了榜样,通过修行进入无限美妙、无法言传的境界,这需要信徒们花尽一生努力去实践、体验。

与婆罗门教不同,佛教认为世界万物由五蕴因缘和合而成,色蕴(构成人的物质元素及其属性)、受蕴(感觉)、想蕴(知觉、想象)、行蕴(身行、口行和意行)和识蕴(六根的识别能力)和合而成为众生的身心世界,没有五蕴就没有大千世界。

佛教中还包含有判断是否为佛法正见的准绳——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佛认为世间万物变幻无常,“常者皆尽,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它也不承认有独立于肉体之外的灵魂存在,即“无我”。

释迦牟尼的教诲中蕴藏有大量的精华,他倡导众生平等,种无贵贱;他劝诫人们止恶行善,亲近善友,远离恶友;还规定六方礼法,与人和谐友爱等等。这些社会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深思与借鉴。

花开他乡

佛陀涅之后,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分裂,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大派中又分许多小部,虽然在解释教义方面存在一些分歧,但彼此都承认是佛教徒。到公元1世纪时,佛教迎来新的发展时代,大乘佛教兴起。它称原来的佛教学说为小乘,认为他们不讲求普渡众生,就像一艘只能承载少数人的小船。大乘佛教认为世界有无数个佛,释迦牟尼只是其中一位,任何人只要有普度众生的心愿,并靠修行净化提升自己,都有可能成佛,在轮回中涅。大乘佛教还产生出《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许多经典,一时间轰动印度,对整个世界也影响深远。

就在大乘佛教形成时期,佛教进一步向四方扩展,主要有南传和北传两条路线。南传佛教最初传入斯里兰卡,然后又传入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尼及中国的云南地区,这一支主要是小乘佛教。北传路线又可分为两条,一是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为大乘佛教;另一条是先传入中国西藏,再传至蒙古、西伯利亚地区、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又称藏传佛教。

正当佛教日益发展为世界性的大宗教时,在本国却走向衰落,但释迦牟尼毕生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不懈探索至今仍然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