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骑士传奇[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48435200000044

第44章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督教文化在整个中世纪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了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洲中世纪的社会体系基本上是一种以基督教为特色和形式的文化体系,近现代西方文明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基督教的孕育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圣礼

基督教的圣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洗礼。这是基督教信教者必须履行的一种入教仪式,否则不能算作正式的基督徒,主礼者是神父或牧师。它分为注水礼和浸水礼两种方式,注水礼是在信徒额头上洒少量的圣水,浸水礼是使信徒全身浸入教堂内或旁边的水池片刻。基督教认为,通过洗礼可以去掉信徒的“原罪”和“本罪”,以后才有权利领受其他圣事。第二,坚振礼,亦称坚信礼。入教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按手祝福。东正教认为婴儿受洗后不久就要举行此种礼仪,而天主教坚持七八岁的儿童才有资格接受此种圣事。坚振礼象征入教者受到圣灵的封印,从而坚定信仰,振奋精神。第三,告解礼,亦称忏悔礼、办神工,这是基督教为使对上帝犯罪的信徒重新改过而设置的一种礼仪。教徒把自己所犯的罪过告知神甫并表示忏悔,神甫对此守口如瓶并指示如何补救。第四,圣餐礼,亦称“圣体圣事”、“圣体血”。这是为了纪念耶稣替人受死而设立的。天主教主张用无酵面饼,而且规定平信徒不能领酒;东正教则主张用发酵面饼,平信徒与神职人员一样饼酒同领。第五,终傅礼,亦称临终涂油礼。在信徒生命垂危时,神甫把橄榄油涂在信徒的耳、目、鼻、口、足、手,同时诵念一段经文,基督教认为通过施行此礼,可以免除信徒一生的罪过并使其心无牵挂地进入天堂。第六,神品礼,亦称升职礼。指按照一定仪式,新任神职人员由上一级神职人员授予神职,唯有如此,神职人员以后才有资格主持圣事。第七,婚配礼。指基督教的信徒到教堂举行隆重的结婚典礼,神甫根据一套既定的礼仪来主持这种仪式。需要强调的是,天主教规定,一切神职人员不能结婚,东正教则准许除主教以外的所有神职人员结婚、离婚和再婚。

节日

天主教主要有四大瞻礼和八大节日。我们先来看它的四大瞻礼:第一,耶稣圣诞瞻礼,即圣诞节。圣诞节在每年的12月25日,但没有人能说清其中的原因。学者们推测,把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336年,圣诞节节期为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12月24日为圣诞夜,教会组织圣诗班挨门逐户地连夜唱圣诞颂歌,称作“报佳音”,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天亮。颂歌主要有《平安夜》、《圣诞钟声》、《天使处报圣诞佳音》等。第二,耶稣复活瞻礼,亦称复活节。这是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时间是每年春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在这个节日中,彩色鸡蛋成为人们互赠的礼品,它象征着生命和繁荣。此外人们还举行寻找事先藏好的彩蛋的活动,找到彩蛋的任何人都会被认为会交好运。第三,圣神降临瞻礼,亦称圣灵降临节、主升天节,是纪念耶稣升天的节日。基督教会规定复活节后第40日(5月1日到6月4日)守此节。大约产生于公元3世纪,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文献中关于耶路撒冷过此节的记录。第四,圣母升天瞻礼,亦称圣母安息日,每年8月15日举行。天主教的八大节日是:第一,三王来朝节,每年1月6日举行基督教认为耶稣曾三次显示自己的神性:第一次显示自己是基督,第二次显示自己是圣子,第三次显示他的全能。第二,大圣若瑟节,每年的3月19日。第三,圣母领报节,即天使向马利亚传报她将怀孕生子的日子,时间是每年的3月25日。第四,举荣十架节,每年的9月14日。第五,诸圣瞻礼节日,亦称万圣节,时间是每年的11月1日。第六,追思节,每年的11月2日。第七,圣母献堂节,指马利亚矢志侍奉上帝的日子,每年的11月21日。第八,圣母无染原罪始胎节,每年的12月8日。由于历法的差异,东正教的节日一般比天主教晚十二三天,东正教主要有12大节日:主领洗节、主进堂节、圣母领报节、圣三位一体节、主显圣容节、圣母安息节、圣母圣诞节、举荣圣架节、圣母进堂节、主降生节、主进圣城节、主升天节。在祷告时,东正教既可以使用希腊语,也可以使用地方民族语言,而天主教在中世纪时只能使用拉丁语。神学与哲学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为神学服务的,托马斯·阿奎那更是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本文把二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基督教两位著名的神学家兼哲学家——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予以简单的介绍。中世纪早期,奥古斯丁的神学和哲学思想在基督教中占统治地位,他的代表作是《上帝之城》,其主要论点是:信仰在先,理解在后,理智结合育信仰。奥古斯丁用古希腊罗马哲学的观点去阐述他的思想,他把柏拉图关于“逻各斯”的概念与《创世记》结合起来,认为“逻各斯”就是基督,极力维护三位一体的正统信仰。他相信能引导人皈依基督教的学问才是哲学,哲学只有和基督教结合起来才会发挥作用,因此,基督教的教义就是哲学,哲学家就是爱上帝的人,因此哲学家就是神学家,神学家就是哲学家。到13世纪时,基督教神学进入黄金时代,代表性人物是经院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他的代表作是《神学大全》,此书是基督教神学的经典和权威。他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改造传统神学,并对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加以解释,使之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他虽然深受哲学与神学一体论的影响,而且提出过“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这一论断,但他并不像奥古斯丁那样把二者完全等同,而是力图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他认识到哲学与神学有其各自的领域,承认哲学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到了这里他就不再深入研究。他指出理性知识和信仰知识都源自上帝,理性是有限的,基于理性的哲学的可靠性是相对的,但是神学是直接来自上帝的启示,具有绝对的权威,一切学问都是神学的婢女。

教育

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与基督教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公元5世纪~11世纪,教会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修道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少量的世俗教育机构也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修道院学校开始于公元6世纪,后来多数修道院都建立了学校。修士担任教师职务,他们不但为教会培养人才,也为世俗社会培养人才,教学内容为七艺,包括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和辩论术。大教堂学校始创于公元7世纪的英格兰,它建立在主教区大教堂附近,由主教直接管理,到了公元8世纪~公元9世纪,西欧的各大教堂均设立了此类学校。这时的教会学校并不仅仅教授宗教知识,偶尔也让学生阅读一些古典作家的著作,这对保存珍贵的古典著作是十分有利的,而且,教会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这就为日后大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11世纪时大学在西欧逐渐兴起,这些大学多数由修道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发展的结果。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典型是12世纪初兴起的巴黎大学,它是在巴黎三所初具规模的教会学校——巴黎圣母院附属大教堂学校、圣根尼威夫大教堂学校和圣维克多修道院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会代表是学校最高负责人,他们作为学校的总监或主事掌握着学校大权,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巴黎大学以神学教学与研究为主,而且教会还专门设立奖学金,资助范围广泛,资助的人数也特别多。由于大学开始时是自发形成的,教皇和世俗君主为了维护自身权威,规定创办大学必须得到官方或教会的批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学术地位,即使成立已久的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也试图从教皇那里寻求对其业生的明确承认。这样,分布在西欧的众多大学都受教皇控制,教皇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施加压力,例如,未经教会许可,任何人不能到大学任教;教会有权直接向各个大学派遣神职人员任教;教会有权决定教学内容等。后来,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才逐渐取得了办学自主权。由于拜占廷帝国皇权至上,教会依附于皇权,所以教会势力不像西欧那样强大,世俗性的学校居多,教会学校比较少,主要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虽然教会进行了一些迫害知识分子的活动,但教会掌握着当时比较先进的知识,基督教世界教育的发展部分得力于教会的支持,教会在促进基督教世界为文明发展和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西欧近代学术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是值得我们加以肯定的。

艺术

中世纪天主教教堂形成了三大建筑风格:

巴西里卡式的,如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圣保罗教堂,拉韦纳的圣阿波利纳教堂等;罗马式的,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德国的美因茨大教堂等;哥特式的,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造型艺术更是闻名遐迩,著名的雕塑有《以撒的牺牲》、《大卫》、《圣母哀悼基督》、《摩西》等,著名的绘画有《圣母像》、《蒙娜丽莎》、《西斯廷圣母》等。教堂音乐先后形成格列高列颂调和复调两种,有经文歌、弥撒曲、赞美诗、合唱赞美诗四种形式。中世纪东正教的建筑艺术也驰名世界。既有拜占廷式的,如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又有斯拉夫式的,如莫斯科的升天大教堂等;还有二者相结合式的,如莫斯科的巴塞尔大教堂等。东正教绘画和雕塑因圣像破坏运动保存下来的不多,且多为反应宗教生活的浅浮雕与人物头像。东正教音乐别有风格,圣乐团采用拜占廷颂调,演奏的多是希腊文诗歌,给人以优美和谐和华丽多样的感觉。

科学

基督教教徒虽然信仰上帝,但他们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他们也要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教会作为中世纪最有学问的团体,他们一旦把自己的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就必然会发现一些科学规律,形成一定的科学知识,从而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修道院于公元6世纪时盛行于西欧各地,修士不仅要认真学习经文,还要随时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修士们认为救死扶伤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们开始认真研究古希腊和罗马的著名医学著作和生理学著作,将医学知识应用到救治病人的实践中,以致教会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为西欧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当然,这时的医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科学,但毕竟为西方医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另外,基督教从诞生起就具有强烈的普世观念,为了拯救其他的异教徒,许多传教士不辞劳苦地奔波于各地,这样他们就了解了众多的山川地势和各地的民风民俗,久而久之,许多传教士竟然成为了知识丰富的地理学家,而且他们也写下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地理著作。这就增加了人类在地理方面的科学知识,大大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打破了人类互相隔绝的状态,十分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的交往和联系。培根和哥白尼就是基督教教会科学家的优秀代表。培根的名言是“知识就是力量”,他深受当时实验风气的影响,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做过光学与磁铁等一系列意义重大的科学实验,为近代科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哥白尼是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不满于当时漏洞百出的“地心说”,积极探索人类未知的宇宙奥秘,经过几十年披荆斩棘的艰苦努力,终于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太阳中心说”,而且写下了著名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为后来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当然,基督教会也曾大肆迫害科学家,对科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并不是某些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纯粹是一个毫无生气和漫漫长夜的“黑暗”时代,毫无可称道之处。实际上,基督教为西方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动力,在中世纪漫长的1000多年中,西方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也有基督教的功劳,它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复兴,为近现代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某种程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