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固原农业发展概论
48476300000012

第12章 固原市新农村建设(1)

第一节固原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固原市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抓手,以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为重点,以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根本目的,精心培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民风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农村建设“亮点”凸现,成效显著。

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农业经济总量明显提升

培育了马铃薯、草畜、设施农业、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生产由主要种植粮食作物转向主要种植经济作物,由广种薄收的粗放生产向园区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精细生产转变,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点,农业经济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快速转变,农业生产实现由产品农业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快速转变。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6.6万hm?,粮食总产量80.33万t以上,实现农业增加值37.65亿元,增长5.9%。

二、示范村创建有新创意,新农村配套措施有新实招

各县(区)按照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片带贫困农民“行路难、用水难、发展难”的总体要求,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的核心内容,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的原则,在本县(区)内的公路沿线、水资源较好的川道区规划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示范村内,生活区与生产区分离,改善居住条件与促进经济发展同步,突出表现在“四个结合”上。

一是新农村建设与实施重点项目相结合。采取“项目捆绑、资金捆投”的措施,对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道路、农村饮水解困等建设项目,实施“政府统筹、捆绑使用、定向投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是新农村建设与开展“村企互动”活动相结合。按照自治区关于开展“村企互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马铃薯、草畜产业、设施农业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鼓励、引导、动员和支持区内外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综合带动效应,在企业与行政村之间,建立有组织、长期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村企互动、优势互补、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标。

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相结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的原则,以重点贫困村为主,集中安排危房改造项目资金,配套硬化村道等基础设施,集中力量改善村容村貌。

四是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采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金、招商引资、完善市场流通、提高科学支撑能力”等有效措施,提高设施农业的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示范村创建活动的主要抓手,使生态移民到示范村的农民,通过经营设施农业增收致富,确保示范村的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通过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花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同时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务等非农产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实现由主要依靠粮食作物增收转向主要依靠特色经济作物和草畜产业增收;由主要依靠农业增收转向依靠农业、非农产业等多渠道增收。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90.5元,增长16%。其中,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155.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

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大力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小畦节水灌溉工程,东山坡引水一、二期工程,原州区东部引水工程,固西引水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和乡村道路硬化工程等系列惠民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贫困村基本实现了梯田化,人均有水平梯田0.2hm?以上;全市硬化公路通村比重达到60.3%;村庄规划建设整治率达到40.8%;农村安全饮水人口比重达到69.03%;农户砖(混)住房比重达到10%以上;农电入户率达到100%,农村通信、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100%。据测算,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比上年低4.5%,表明农民生活正朝着小康迈进。

五、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全市“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在7年以上,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有效提升;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全市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80%以上的卫生室达到标准化要求;乡卫生院改造扩建率达到9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2%;已形成较完善的县(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减少了“因小病误大病,因病返贫”的现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少生快富的“硝沟模式”在全区推广,2012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32‰,比2007年下降0.92‰,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市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23%提高到2012年的26.21%。

六、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不断美化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水源涵养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市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8.3%,重点流域的植被明显恢复。昔日干涸的河床、光秃秃的山梁,如今已变得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12年建成贺家湾水源地保护、长城梁景观绿化等一批万亩以上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0.94万hm?,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面积32.06万h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1.9km?。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固原市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

通过实施“四改四清一绿化”(改水、改厕、改灶、改路,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放,绿化庄前屋后、村级道路)工程和“一池三改”农村能源项目,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农户比重达到48.3%,有效地净化、美化了农村生活环境。

七、扎实推进生态移民,扶贫开发成绩显著

坚持把生态移民作为全市一号工程强力推进,2012年建成69个县内移民点、39个县外移民点,搬迁安置移民1.9万户8.23万人。其中县内9342户4.07万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县外9680户4.1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61.2%。编制了《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扎实做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479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全面完成,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2.2万人。

第二节固原市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

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在全市有目标地选择部分新农村建设发展基础较好、具有示范效应、对不同地区有一定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典型调查后,选择了几种符合山区特点和时代要求的发展模式,对今后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指导性。

一、种植产业型

种植产业型是指农民立足于种植生产,依赖所在区域独特的资源或产业优势,通过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乡村综合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该模式的必需条件是:具有良好的水、土资源及土地流转机制,规模化的龙头企业、特色的品种及品牌和相应的政府扶持。

【案例】

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位于西吉县城西北约7km处,下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524户2343人,回族56户398人,妇女1150人,占总人口的49%。耕地面积645.33hm?,其中水浇地320hm?。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2009年,吉强镇万崖村被“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项目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点,县扶贫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主要负责人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村、组、农户调查摸底,掌握村情民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试点县项目,会同乡、村组织、村民代表制定了科学的建设规划、扶持项目,并按照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该村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成占地50hm?的日光温室390栋,种植番茄、黄瓜、西甜瓜等。由天绿农业产业化合作社与当地村委会、农户签订240hm?土地流转合同,进行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无公害胡萝卜种植,推广种植西芹100hm?、胡萝卜107.33hm?。建成高标准机修农田133.33hm?。建成养殖暖棚110栋、青贮池54座,投放铡草机95台,改良基础母牛90头。

项目的实施建设,改善了当地和交通、教育、卫生、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建设步伐,为贫困户增收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000元以上。

【启示】

种植产业型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技术水平,不断优化种植结构,通过土地开发整治与土地流转来实行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标准化,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结合整村推进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养殖带动型

养殖带动型是指在规模养殖的带动下,通过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该模式的必需条件是:有特色养殖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技术保障和相应的市场需求。

【案例】

头营镇石羊村是原州区有名的肉牛养殖村。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543户2934口人,耕地面积766.67hm?,其中水浇地66.67hm?。全村现有养牛户308户,占农户总数的57%,牛饲养量2850头,存栏2000头,养牛户户均养牛9.3头。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其中养牛收入1476元,占人均收入的45%。

起初,由于信息闭塞、肉牛品种单一、饲养成本高、经营规模小,养牛一直处于散养、自然发展的状态,养牛方式、品种改良、市场销售等方面处于无序状态。市场流通不畅,收入较低,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2007年12月,马万武带头成立了富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运作的主要模式是合作社+基地+养殖户,按照“分散养殖,统一管理”的运行模式,统一品种、统一疾病预防、统一进出栏、统一饲草料调制配送、统一担保贷款,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农户养牛困难,肉牛养殖业实现了质的飞跃。石羊村2010年被原州区确定为整村推进村,村信息服务站与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农业科技服务110、肉牛养殖合作社“联姻”,形成了“2+3”的发展模式,即“特派员创业机制+科技支撑+合作组织+农户+信息服务”。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社员从最初的35户发展到现在的101户,肉牛存栏量达到650头,合作社成员遍布周边各村。合作社社员可以通过拨打科技110服务热线12396寻求专家帮助,现场技术指导,缩短了农民与专家的距离。如今信息服务站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信息的“发布点”、农村文化生活和倡导文明乡风的“娱乐点”、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点”、农民消费维权的“投诉点”、法律援助的“便民点”、农资销售的“代办点”和村务公开的“联系点”。

【启示】

“石羊模式”通过养牛合作社提高了农户组织化程度,培育了经纪人队伍,打响了合作社品牌,推动了牛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合作社(协会)为组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通过发展规模化、产业化、一体化、品牌化养殖,规避市场风险,提升产业化水平。近年来,固原市按照“以牛为主,多畜并举”的发展思路,以扩总量、提质量、重出栏、增效益为出发点,突出优良基础母畜扩繁、多元化饲草基地建设两个重点;主推黄牛冷配改良、饲草料加工调制两项技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饲养、动物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与销售四个环节。同时,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建立“合作社+园区+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市场化运作、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之路,扶持发展养牛专业村和养殖大户(场),实行产业带动战略,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